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05篇
综合类   234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28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61.
基于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7年中部地区两化的耦合协调机制及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各省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以一定幅度的波动持续增长,但双向交互下的综合效益总体偏低,经济发展是驱动二者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2)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表现为高度的耦合相关,2007—2017年两系统经历了“轻度失调—初级协调”的转变,耦合协调关系总体趋于不断优化,协调水平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异特征;(3)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存在一定短板,相比之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稍显滞后。2012年以来,在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下两系统发展的不平衡趋势逐步减弱,多数省份已先后实现不同协调等级的同步发展。掌握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特征和时空演化趋势,对新时期中部地区崛起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62.
综合运用时空统计、剪刀差、地理加权回归等手段分5个阶段从人口、土地、经济角度研究了2001~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城镇化水平与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以及相互关联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5年,我国3a均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平均值稳步提高,PM2.5浓度波动上升(44.14~50.89 μg/m3),不同经济区之间时序变化趋势相似但强度存在差异.不同阶段PM2.5浓度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京津冀、河南与山东北部、新疆西部等地区始终为高值区,3类城镇化水平高值区域逐步扩大.城镇化水平的时序变化趋势与PM2.5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存在差异(切线夹角:15.33°~62.92°),难以解释PM2.5浓度在时间上的突变.城镇化水平与PM2.5浓度空间分布关联特征显著,土地城镇化水平与PM2.5浓度在0.01水平上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依次为东北(0.609~0.723) > 中部(0.572~0.631) > 东部(0.218~0.323) > 西部(0.079~0.255),除中、西部地区外,经济城镇化水平对PM2.5浓度正效应明显,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与PM2.5浓度负相关,GWR模型调整R2在2001~2003年阶段最高(0.6~0.77),2013~2015年阶段最低(0.08~0.64).  相似文献   
263.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思想构建指标体系,利用样本聚类分析法对贵州省大方县各乡镇土地利用功能进行分区,并根据空间集聚结构对各区域的土地利用模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大方县34个乡镇被聚为3类,分别对应差别化土地利用优化模式。在现有国土开发格局中,县域内各乡镇在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方面已自发形成空间集聚基础,为避免各乡镇在开发过程中"趋同"或"模仿",可将主体功能理念贯彻到微观区域,为各乡镇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64.
城镇化,是中国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与载体。如何进一步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消弭城乡差别,是中国今天正在继续的现代化进程所无法绕过的、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城镇化一头牵着城市,一头牵着乡村,一面承载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面担负着修复生态与保护环境的重任。农民的出路问题、农业的生态问题、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都需要在推进城镇化这一实践过程中去解决。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  相似文献   
265.
王志彬 《环境教育》2014,(10):51-53
正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城镇化已经初见规模,人口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2年的53%,年平均提高1%以上。《经济学》主编汤姆·米勒在2012年出版的新作《中国的十亿城民》中描述:198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只有2亿,30年后,有整整5亿人离开家乡,迁入城市,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城市人口的总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66.
正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部署。在这些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前行呢?201 4年1月底,安徽省社科院农村发展所副所长、研究员谢培秀,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安徽农  相似文献   
267.
生态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构建区域生态城镇化指标体系,测度2000—2018年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探究生态城镇化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高值区逐渐在浙江集聚,低值区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集中,各城市生态城镇化指数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生态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2)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其空间演化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依赖性和整合性,变动性自西至东逐渐减弱,依赖性自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强。(3)财政投入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发展水平、土地投资强度、人口密集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对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依次降低,在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各城市生态城镇化水平逐渐趋同。加强区域生态一体化建设,提高区域生态城镇化水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68.
快速城镇化会加剧地表水体氮磷营养盐的富集,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研究城镇分布对河流与湖库氮磷污染特征的影响,分析其污染热点与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于2020年7月—2021年7月调查了新安江水系及千岛湖水体氮磷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揭示了千岛湖水体氮磷污染的来源. 结果表明:①时间上,新安江水系氮磷浓度季节性变化差异明显. TN浓度表现为冬季枯水期〔(1.96±1.24) mg/L〕>主汛期〔(1.63±0.71) mg/L〕>春汛期〔(1.42±0.49) mg/L〕,TP浓度表现为主汛期〔(0.101±0.049) mg/L〕>冬季枯水期〔(0.067±0.068) mg/L〕>春汛期〔(0.06±0.033) mg/L〕,汛期氮、磷浓度分别是非汛期的1.6和2.4倍. ②空间上,城镇污染对水体营养盐浓度影响显著. 水体流经人口集中、城镇化程度高的屯溪区后,TN、TP、NH4+-N浓度平均增幅分别为86.1%、77.7%和164.4%,干流水体受纳歙县城镇三大支流来水后,TN、TP浓度平均增幅分别为47.6%、70.3%. ③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5 km缓冲区耕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占比与氮磷营养盐各形态浓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建筑用地面积占比对NH4+-N浓度影响较大(R=0.323,P<0.001),耕地面积占比对NO3?-N影响相对较大(R=0.265,P<0.05). 研究显示,城镇面源污染是新安江水系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降雨径流是水体磷富集的主要驱动力,枯水期城镇污染对水体氮浓度的影响较大,在千岛湖营养盐控制中应尤为关注上游城镇污染管控.   相似文献   
269.
利用环境风险指数法,对上海宝山区2003和2007年城镇农业土壤重金属Cd、Cr、Cu、Pb和Zn环境风险进行评价;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4方面构建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宝山区2003和2007年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探讨宝山区城镇化水平与农业土壤环境风险指数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与2003年相比,2007年宝山区农业土壤重金属Cr、Cu、Pb和Zn含量增加明显,农业土壤重金属综合环境风险加剧,环境风险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扩展态势;城镇化水平提升明显,城镇化水平与环境风险指数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目前宝山区城镇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农业环境质量保护。  相似文献   
270.
2月16日,长春市政府召开2012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安全生产工作,安排部署2012年安全生产工作任务。桂广礼强调,长春市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和经济的扩张期,在大建设、大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全市各级、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