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37篇
安全科学   108篇
废物处理   51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349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112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51.
通过对某一规整填料塔在用水冲洗过程中发生温度异常及处理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其工艺处理过程中,铁氧化放热是填料温度异常升高的原因,而氧气和适量的水是促使温度升高的必要条件,规整填料本身的比表面积与堆比重是温度升高的前提条件。根据温度异常的原因分析,提出了阻断氧气、用氮气保护、合理的工艺处理方案等控制大型规整填料塔温度异常上升的方法。  相似文献   
452.
针对目前组立钢管塔所采用的组塔专用起重设备,提出了一些组塔专用起重设备的基础、标准节、顶升方案、设备本体腰箍、底座轨道、控制系统、监测及对讲系统等相关技术的实施方案,以及通过拆分质量较大的塔件进行吊装组塔的施工方案,以确保组塔施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53.
针对传统气液逆流塔的泛点低、设备体积庞大等缺陷,从气液相平衡原理出发,提出了一种利用离心力来旋转布液的新型旋转填料吸收塔。搭建用于测试填料吸收塔吸收CO2效率的实验装置,在给定气体流量以及吸收塔填料高度的实验条件下,进行了吸收性能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填料吸收塔不仅可以捕集模拟烟气中的CO2,而且效率较高,达到89.9%。  相似文献   
454.
何正华 《化工环保》1997,17(5):304-304
介绍了资江氮肥厂造气含氰废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情况,对生物滤塔全用不同填料的脱氰效果进行了比较,生产运行结果表明,半软性填料优于蜂窝填料。  相似文献   
455.
流化填料净化塔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利用工程中测试的数据,探讨了流化填料净化塔的有关动力学特性,包括初始流态化速度,填料被带出速度,操作气速,床层膨胀高度和雾沫夹带等,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在工程设计中,当条件相近时,直接利用这些数学模型指导设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56.
457.
458.
选取某4000 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采用低压撞击器进行颗粒物采样测试研究,分析颗粒物粒径分布及分级颗粒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悬浮预热器出口的ρ(PM_(10))为3. 53 g/m~3,其中PM_1和PM_(2.5)占PM_(10)比例分别为29. 4%和89. 4%,且PM_(10)为双峰分布,其峰值分别为0. 1~0. 2μm和1~1. 8μm。窑尾飞灰中PM_(10)成分地壳元素Ca、Fe、Si的含量较多,元素总和达到95. 7%,生料破碎及残渣聚合决定粗模态分布特征,燃煤飞灰中S、K等易挥发元素的气化凝结决定细模态分布特征。烟气颗粒物经增湿塔后,ρ(PM_(10))由3. 53 g/m~3降低至3. 39 g/m~3,且呈单峰分布,峰值为2~2. 5μm,表明增湿塔对烟气中细颗粒物具有凝聚和脱除效果。袋式除尘器对PM_(10)的脱除效率在99. 5%以上,且存在0. 1~0. 4μm的脱除逃逸窗口,增湿塔运行条件对布袋除尘的脱除效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59.
近年来,氨法脱硫工艺在实际应用时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本文结合氨法脱硫工艺的实际情况,从氨法脱硫系统工艺、脱硫塔及氨区的安全性设计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氨法脱硫工艺的安全性,从而减少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及降低事故的损失。  相似文献   
460.
为明确引起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急性死亡症"的病原及相关的毒力因子,对"急性死亡症"疫区的方斑东风螺进行了病原分离纯化鉴定、人工感染试验等,经鉴定为塔氏弧菌(Vibrio tubiashii)。本实验以4株分离自发病方斑东风螺且具有不同程度毒力的塔氏弧菌及东风螺组织样品为研究对象,根据半数致死剂量(LD50)确定菌株毒力大小依次为:BBXP1>FBC1>FB20>FB13,针对17种弧菌毒力相关基因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强毒株BBXP1、FBC1中的毒力基因检出率最高,携带12种毒力基因,弱毒株FB13毒力基因检出率最低,携带7种,表明弧菌的致病性可能与其携带毒力基因的数量具有相关性。其中,不耐热溶血毒素基因tlh、胞外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sp、金属蛋白酶基因vtmp、几丁质外切酶基因chi36、锌金属蛋白酶基因vtpA、塔氏弧菌溶血素基因vthA在4株塔氏弧菌中检测均呈阳性,且仅在患有"急性死亡症"的东风螺组织样品中检测出,在健康的组织样品中未检测出。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此6种毒力基因在4株不同毒力的塔氏弧菌中的mRNA表达差异,结果显示,asp、vtpA的mRNA表达量与弧菌的毒力呈正相关,随着塔氏弧菌致病性的增强,vtpA、asp的mRNA表达量呈上升趋势,且菌株的半致死剂量LD50与相对表达量具有显著相关性(r2=0.933,0.948;P < 0.05);溶血素vthA的表达量则与弧菌的致病性呈现负相关,相关性并不显著(r2=0.2401;P < 0.05),因此推测可能与其致病性关联不大;其它几种毒力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弧菌的毒力相关性不显著(P>0.05),可见同种毒力因子在不同毒力的菌株中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推测塔氏弧菌致病株在侵染螺体的过程主要由金属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