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84篇
安全科学   100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78篇
综合类   440篇
基础理论   67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75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1.
笔者先讲一下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件与水银医疗器械相关的事。第一件事是前年一次由于感冒发热,在家卧床休息,用水银温度计量体温时,不小心把温度计甩到地上,小汞珠撤了一地。由于我是从事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的,对汞的危害及处理方法有~些了解。于是赶紧用硬纸片和胶带纸收集小汞珠,同时打开窗户通风,但地板缝里的小汞珠想了很多方法就是弄不出来,当时也没太在意就放之不管了。  相似文献   
112.
分析埋地油罐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建立事故模拟模型,模拟爆炸物质完全燃烧的质量依据化学计量浓度确定,事故伤害范围的计算用G.M莱克霍夫在砂质土壤中爆炸的冲击波计算方法。对50 m3埋地油罐模拟,油蒸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伤害范围较大,安全范围与《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中相关规定相符合。模拟方法用于埋地储罐的定量安全评价,为罐区选址、建设、安全距离确定及安全预案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3.
明晰城市形态对于碳排放的影响机制,是实现城市碳减排的重要前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在阐述城市形态对于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多源数据定量评估城市形态,并分别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在全局和分区域尺度评估2005~2020年城市形态对于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碳排放量由2365.31 Mt上升至4230.67 Mt,但增速呈逐渐放缓的趋势.其在空间上呈现两极分布格局,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上海和重庆等核心城市,低值区集中在四川和云南西部地区.②建设用地面积在15年间整体扩张,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城市破碎度不断降低且各市之间差异逐渐缩小;城市形状的平均规则程度有所提升,且各市紧凑度显著增加.③城市规模在全局尺度对碳排放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城市破碎度在2005年对碳排放有显著负向效应,但在随后年份负效应减弱,城市紧凑度指标在研究时段内与碳排放呈显著负相关性.④斑块类型面积、斑块密度和有效网格大小对上游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有效网格大小、平均周长面积比和斑块类型面积在中游城市影响程度较高;有效网格大小、同类邻接百分比和最大斑块指数则是促进下游城市碳减排的关键因素.不同区域城市应当综合考虑各城市形态指标对于碳排放的影响,继而优化其城市形态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4.
如何实现以及如何评估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的核心议题。回顾近三十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北大核心和CSSCI认定期刊为主要文献来源,通过文献计量法与文献研究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92—202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热点进行追踪与透析。研究表明:(1)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时间跨度长,拥有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机构间合作联系相对紧密,其中部分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2)其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社会、经济、生态多维度及多尺度展开,集中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经济增长、环境与资源、“三农”问题、区域发展、知识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研究。(3)从总体的发展脉络和知识演进来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经历了概念引入与本土融合、政策实践与研究领域横向拓展、跨学科交叉与纵向深入三个阶段。三十多年来,中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话语体系、内容体系以及方法体系上,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4)展望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作为研究核心将依然是研究的重点,“双碳”目标与数字低碳经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绿色“一带一路”、生态...  相似文献   
115.
“双碳”目标导向下,政策工具对于强化公民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塑造环境公民身份至关重要。该研究旨在运用政策文献量化方法,从政策文献计量和政策内容量化两种研究路径出发,对2003—2021年中国消费减排政策的演进历程进行回溯。在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绘制政策热点网络图来展示国家层面消费减排政策体系全貌后,该研究基于政策文本内容,提炼出消费减排政策的引导型、激励型和约束型三种政策工具及对应的11项减排抓手,并据此构建适用领域-工具类型的二维分析框架探究不同时期消费减排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研究发现:(1) 2003—2021年国家层面政策的出台数量和高效力政策呈同向变化且数量变化波动较大,居民消费减排的战略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2)“节约资源”位于政策网络的中心,是当前整个消费减排政策体系的重要抓手。另外,借助模块化聚类发现当前政策目标分为“能源节约践行”“绿色消费培育”“生活方式转变”“思想意识引导”4类及围绕目标展开的具体政策工具网络群,但政策网络规模存在明显差异,围绕“绿色消费培育”目标的政策体系仍在建设中。(3)借助二维分析框架,对起步期、发展期、夯实期、深化期4个阶段进行分析,发...  相似文献   
116.
深度脱碳旨在通过各经济部门碳强度急剧下降实现能源系统的深刻变革,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该研究首先明确了深度脱碳内涵特征,对深度脱碳领域学术文献以及国际组织、研究机构等发布的前沿报告进行深度阅读,梳理出深度脱碳研究主题。之后,使用文献计量法基于深度脱碳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的识别结果,分析了深度脱碳研究的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深度脱碳本质上是通过技术、社会和经济政策等路径推动部署减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实现整个能源系统从高碳排放型过渡为与“净零排放”配套,相比脱碳,深度脱碳“涵盖范围”和“路径规划”特征决定了深度脱碳是一种更高级的脱碳过程。(2)目前深度脱碳研究主题主要分为深度脱碳面临的挑战、深度脱碳技术路径、面向深度脱碳的政策研究、深度脱碳成本和效益评估四类。(3)深度脱碳领域研究的演进趋势分为两个阶段:初期阶段(2015—2018年)深度脱碳研究的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细分研究领域和研究前沿;快速发展阶段(2019—2021年)不断涌现细化的新兴研究主题,学者们的研究开始转向新的视角。最后,提出了深度脱碳研究对中国的启示:在研究视角上,应将宏中观层面的深度脱碳拓展至微观主体层...  相似文献   
117.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5.8对1992—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CSSCI、CSCD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279篇森林生态补偿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剖析核心作者与研究机构合作现状、主题演进、历史热点与未来研究方向。研究发现:(1)核心作者与机构对森林生态补偿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但合作强度较低。(2)主题演进中,森林生态补偿研究历经“探索—成长—成熟”发展阶段,生态补偿构成要素内涵、生态补偿必要性与急迫性、生态效益核算、生态补偿制度优化路径及生态补偿与减贫效果等研究主题相继出现,也依次出现森林资源、问题与建议、生态资本、森林碳汇、市场化森林生态补偿、补偿标准等研究热点。(3)未来可从森林生态补偿市场化实现路径、多元化森林生态补偿方式、差异化与动态化补偿标准调整机制、内生发展动力等4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为完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8.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心下,中国地震局成立了政策法规司,进一步强化了政策法规职能。防震减灾政策法规工作,包括政策研究、法制建设和标准计量等方面,是全局性、综合性工作.对推进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9.
120.
为了解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本文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在宜宾高县来复林区选取三种不同林龄(5年生幼龄林、14年生中龄林、39年生成熟林),但立地条件相近、样地情况基本一致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及土壤中的C、N、P含量及 w(C)?w(N)?w(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C、N、P 含量均表现为针叶〉凋落物〉土壤,且在三个库之间差异显著;(2)林龄对针叶、凋落物、土壤的 C、N、P 及 w(C)?w(N)、w(C)?w(P)计量比均有显著影响。(3)土壤 C、N、P含量在成熟林中最高;针叶和凋落物的C含量在成熟林中最低,N、P含量则在中龄林中最高。(4)随林龄增加马尾松对N、P的利用效率降低,针叶、凋落物及土壤的w(C)?w(N)与 w(C)?w(P)均表现为下降。(5)马尾松针叶w(N)?w(P)比值在14.37~15.53之间,说明该地区马尾松人工林受N和P的共同限制,但林龄对N、P养分限制的影响不显著。为提高该区马尾松人工林的生产力,建议在人工林的抚育管理中要适当增加N肥和P肥,同时也可在马尾松人工林引入豆科固氮植物以提高地力。该研究将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及土壤结合起来探究随林龄增长C、N、P养分元素的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揭示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对指导马尾松人工林生产,调节和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提高系统的养分利用效率及林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