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1篇 |
免费 | 61篇 |
国内免费 | 21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8篇 |
废物处理 | 21篇 |
环保管理 | 26篇 |
综合类 | 408篇 |
基础理论 | 64篇 |
污染及防治 | 67篇 |
评价与监测 | 31篇 |
社会与环境 | 15篇 |
灾害及防治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01.
天山北麓土壤有机质高光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9)
随着土壤遥感科学的快速发展,光谱技术及其相关理论分析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规划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光谱反射率进行一阶微分与倒数对数形式的变换,选取相关系数较大的波段构建基于多元逐步回归与偏最小二乘法的反演模型,得到如下基本结论:土壤光谱的一阶微分的变化,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光谱间的敏感性;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反射率一阶微分的多元回归模型的稳定性及预测精度最好;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中,反射率倒数对数模型的决定系数达到了最高的0.962,而总均方根误差为最低的1.082,其模型的稳定性及预算精度优于其他模型;总体上,偏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的稳定性及预测精度优于多元回归模型,能够进一步满足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估算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302.
海洋中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一类富含碳的黏性物质,由酸性多糖组成,主要由浮游植物产生。EPS主要分为三类:细胞涂层EPS、溶解性EPS和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EPS本身呈溶解态,属于溶解有机碳库;但EPS可通过凝结或起泡方式转换形成颗粒态的TEP,属于颗粒有机碳库。EPS能被微生物降解或吸收,直接参与微食物环的碳循环。颗粒态的TEP可聚集生物有机颗粒形成"海洋雪",加快有机碳的沉降。因此EPS成为连接溶解态和颗粒态有机碳的桥梁,有效改变了海洋生态系统中有机碳库的分配,在塑造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EPS的特点、形成机制、对细胞积聚和海洋碳循环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目前EPS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03.
磷酸铵镁沉淀法(MAP)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处理氮磷废水的方法,基本原理是向含NH4+和PO43-的废水中加入Mg2使之和NH4生成难溶复盐MgMH4PO4·6H2O(简称MAP)结晶,然后通过重力沉淀,使MAP从废水中分离,而且沉淀反应不受温度、水中毒素的限制.本文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使N∶P摩尔比为l∶1,Mg∶N摩尔比由0.2∶1增大到1.2∶1时,针对NH4+-N去除率、PO43--P去除率与Mg∶N摩尔比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示,在pH值为9~9.5,温度在25℃~30℃,NH4+-N去除率、PO3--P去除率随Mg∶N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304.
305.
培养基中磷酸盐在GA1所产絮凝剂絮凝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一株高效产絮凝剂微生物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GA1(以下简称GA1)的发酵培养基以及培养基各组分的絮凝性.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中K2HPO4、KH2PO4在CaCl2存在、pH值中性偏碱时对各种废水均有一定的絮凝性,在GA1所产絮凝剂(以下简称MBFGA1)絮凝废水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作用离子为PO43-和Ca2 ;这两种离子在pH值中性偏碱时能有效降低高岭土悬液的ζ电位绝对值到接近零,使胶体脱稳;PO43-和Ca2 形成絮状沉淀后,能网捕脱稳颗粒,进而在MBFGA1桥联作用下使颗粒结团沉降完成絮凝.发酵培养基虽有一定絮凝性,但效果不佳,处理后上清液颗粒平均粒径远大于发酵液处理,且絮体、泥饼性质差异大,不利于工业应用和后续处理.硫酸钡亦有一定的助凝效果,但因沉淀本身性质差异,其效果劣于磷酸钙. 相似文献
306.
在调节pH值分别为3.0和10.0的条件下,与pH值保持原状相对比,研究了15~20℃下初沉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氨氮、磷酸盐和溶解性COD(SCOD)、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挥发性脂肪酸(VFAs)等有机质组分的释放。结果表明,强酸条件,特别是强碱会抑制氨氮的释放,试验周期结束时,碱性条件氨氮的释放量为1.28 mg/g TS,远小于对比试验(6.97 mg/g TS);磷酸盐的释放量表现为酸性>碱性>对比试验,反应至第4天时各条件下的释放量即趋于稳定,分别为2.47 mg/g TS、1.23 mg/g TS和1.18 mg/g TS;碱性条件下,各有机质组分的释放量大于其他条件,其中总VFAs波动较大,在第8天左右的产生量接近最大值,为201.59 mg COD/g VS,且以乙酸为主,其余组分在较短的时间里接近或达到最大值后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07.
根据陕西省气候特征及地形,将陕西省分为关中、陕南和陕北3个子区,并定义了区域性霾日及持续性区域性霾事件.基于气象、环保及遥感资料,分析了陕西省区域性霾日及相应的气溶胶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冬季各子区区域性霾日有显著差异,关中地区区域性霾日最多,平均每年冬季大于21 d,陕南地区为6 d,陕北地区大于1 d.关中每年冬季均会出现持续性区域性霾事件.关中区域性霾日区域平均风速普遍小于5 m·s-1,陕南区域性霾日区域平均风速普遍小于4 m·s-1.区域性霾日出现时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明显增大,部分地区大于0.9,关中、陕南和陕北出现区域性霾日时,区域平均空气质量指数(AQI)几乎均大于100.根据激光雷达探测数据,近地层500 m以下区域性霾日的平均消光系数是冬季平均值的2~3倍.关中出现区域性霾日的背景环流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异常中心,乌拉尔山东部位势高度负异常和东亚地区正异常所组成的正位相斯堪的纳维亚环流型为主要特征,近地面存在东南风异常.相比2017年,2018年冬季偏强的东南风异常为陕西省区域性霾日增多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308.
郑四仙 《安全.健康和环境》2000,(1)
简要介绍偏二氯乙烯生产工艺,从原料气及产品的火灾爆炸性质、反应放热特点、副反应后果和潜在的着火源方面,对生产工艺进行了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火防爆技术及措施。 相似文献
309.
310.
本文作为碱渣倾倒对海洋水环境影响现场调查的先期研究,从理论上推导了固─液体系的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对碱渣─海水混合体系的吸附试验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碱渣对海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是二级动力学过程。并且提出了碱渣─海水体系中碱渣含量对吸附反应速率影响大小的“强度指数”概念。应用该模型预测了不同混合比例条件下碱渣对海水中不同初始浓度磷酸盐的平衡吸附量和平衡浓度。理论分析发现,预测的平衡吸附量和平衡浓度之间符合乔姆金等温吸附方程,说明了海水中磷酸盐在碱渣表面上的吸附是遮盖率不大的单层化学吸附,与本文的前提假设相符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