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69篇
  免费   764篇
  国内免费   1502篇
安全科学   3578篇
废物处理   173篇
环保管理   1288篇
综合类   8289篇
基础理论   1161篇
污染及防治   463篇
评价与监测   794篇
社会与环境   643篇
灾害及防治   446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394篇
  2022年   391篇
  2021年   491篇
  2020年   408篇
  2019年   443篇
  2018年   338篇
  2017年   393篇
  2016年   527篇
  2015年   597篇
  2014年   1295篇
  2013年   746篇
  2012年   920篇
  2011年   918篇
  2010年   776篇
  2009年   803篇
  2008年   843篇
  2007年   788篇
  2006年   658篇
  2005年   610篇
  2004年   558篇
  2003年   600篇
  2002年   395篇
  2001年   346篇
  2000年   294篇
  1999年   289篇
  1998年   253篇
  1997年   272篇
  1996年   239篇
  1995年   240篇
  1994年   187篇
  1993年   172篇
  1992年   160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124篇
  1989年   10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61.
黄迪  熊薇  刘克  郭逍宇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7):1738-1750
选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人工湿地作为典型再生水补水人工湿地净化系统进行水质数据检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估各净化单元的水体污染状况,采用综合判别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阐释影响各净化单元时空变异的水环境要素,并通过因子分析识别不同时间段污染源的种类和组成.结果表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人工湿地净化系统水质状况较好,符合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景观用水国家标准.人工湿地各净化单元时空区间污染程度不同:季节尺度上,秋季污染更为严重;空间尺度上,主湖区、混合氧化塘区污染最为严重.CODMn、NO-3-N、ORP、TN 4项指标即可完全表征水质的季节差异(91.8%),应适当加大监测力度;Chl-a、CODMn、DO、pH 4项指标用于表征空间差异(55.1%),较低的判别正确率暗示了各功能区间类似的污染状况.不同时空区间污染源种类和组成存在差异性:水体的内源杂质是各季度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春季有机污染最为严重,夏季则转为氮、磷等营养物质污染,秋季水体则更易受富营养化的威胁;再生水区水体污染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氮、磷等营养盐类,其余功能区水体主要影响因子仍为内源杂质.增强水体流通力,缩短水力停留时间,能够有效减弱富营养盐类和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2.
我国24个典型饮用水源地中14种酚类化合物浓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14种酚类化合物在我国五大流域(黄河、海河、辽河、长江、淮河)24个典型饮用水源地水源水中的浓度水平.结果显示:14种酚类化合物在我国饮用水源地中的浓度在nd~213 ng·L-1范围内,浓度均值在2.44~31.2 ng·L-1范围内,浓度中位数在nd~40.0 ng·L-1范围内.14种酚类化合物中,硝基苯酚类化合物浓度最高,浓度中位数为37.9 ng·L-1,浓度平均值为27.4 ng·L-1.其次为苯酚、五氯酚、二氯苯酚(2,4-二氯苯酚和2,6-二氯苯酚)和三氯苯酚(2,4,6-三氯苯酚和2,4,5-三氯苯酚);四氯苯酚(2,3,5,6-四氯苯酚、2,3,4,6-四氯苯酚、2,3,4,5-四氯苯酚)和烷基苯酚(邻甲基苯酚、间甲基苯酚和对甲基苯酚)浓度较低.通过商值法对14种酚类化合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后发现,14种酚类化合物的风险商均远小于1,表明其对我国饮用水源地的生态风险较低.对8种已报道健康参考剂量或致癌斜率因子的酚类化合物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7种酚类化合物的最大非致癌风险在10-6到10-4范围内,2,4,6-三氯酚和五氯酚的致癌风险在10-6量级以下,表明其健康危害较弱.  相似文献   
963.
需求视角的中国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基于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构建了中国1990—2010年能源消费氮氧化物完全排放矩阵,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氮氧化物排放在部门和不同需求间的分布结构,并通过情景模拟深入探讨了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对氮氧化物排放的综合影响和拉动效应,以期探索中国氮氧化物减排的多元化途径.研究结果显示,1990—2010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从878万t上升到2398万t,历年来由工业部门拉动产生的氮氧化物占总量的比重高达70%左右;由最终消费拉动的氮氧化物排放比重逐年下降,资本形成和出口拉动的氮氧化物排放比重逐年上升.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则从47.0 kg·万元-1降至6.0 kg·万元-1,其中,能源和交通部门的排放强度最高.通过情景模拟可以看出,提高最终消费比重,扩大内需有利于氮氧化物总量减排,尤其是对工业部门的减排效果显著.实现氮氧化物总量减排目标,要求在技术进步之外,积极寻求多元减排措施,以强化减排效果,突出能源和交通等重点部门的氮氧化物防治体系建设,并通过扩大内需优化最终需求结构以促进工业部门氮氧化物减排.  相似文献   
964.
《环境科学》2014,(6):2084
2013年9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公布了201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统计结果显示2012年度《环境科学》多项引证指标位居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类科技期刊前列.《环境科学》综合评价总分77.8,排名第一,总被引频次6 489,影响因子1.156.  相似文献   
965.
《环境科学》2014,(12):4474
2014年9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公布了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度《环境科学》多项引证指标位居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类科技期刊前列.《环境科学》综合评价总分76.6,排名第一,总被引频次6 941,影响因子1.266.  相似文献   
966.
《环境科学》2014,(8):2927
2013年9月27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公布了"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名单.《环境科学》连续12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是根据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定.该体系利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他引总引比等多个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期刊分学科进行评比,其评价结果客观公正,为我国科技界公认,并具有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967.
《环境科学》2014,(1):298
2013年9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公布了201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统计结果显示2012年度《环境科学》多项引证指标位居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类科技期刊前列.《环境科学》综合评价总分77.8,排名第一,总被引频次6 489,影响因子1.156.综合评价总分是根据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多项科学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引文率等),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重要指标的权重,分学科对每种期刊进行综合评,,  相似文献   
968.
《环境科学》2014,(4):1390
2013年9月27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公布了"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名单.《环境科学》连续12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是根据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定.该体系利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他引总引比等多个  相似文献   
969.
家用空调碳足迹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锌  刘晶茹  杨东  吕彬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4):1054-1060
我国居民家庭空调拥有量迅速增加,其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温室效应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依据国际标准PAS 2050,采用RCEES 2012和Ecoinvent 2.1数据库,并运用SimaPro 7.1软件计算了中国典型家用空调的碳足迹.主要结论为:家用空调生命周期中使用阶段用电产生的碳足迹最大,占67%;制冷剂的泄漏是除电力使用外第二大碳足迹贡献因素,产生了23%的碳足迹;生产制造阶段和废物处理阶段的碳足迹分别占16%和-6%.敏感性分析表明,空调日使用时间、空调年使用季节和制冷剂的泄漏比例是家用空调碳足迹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70.
罗毅  陈斌 《环境保护》2014,(12):10-13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限制开发区。为保护好这一区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央财政自2008年起对其实施转移支付政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就是要评估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果,帮助和引导地方人民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表明,该项工作意义重大,取得了明显成效,已经建立起定期考核评估工作机制,考核结果连续三年运用于调节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额度,是一种比较成功的环境绩效评估模式。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继续完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现场核查,并督促地方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能力,持续深入地推进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