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9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295篇
安全科学   507篇
废物处理   43篇
环保管理   453篇
综合类   1584篇
基础理论   230篇
污染及防治   118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41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538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5 毫秒
611.
为进一步提高化工企业无组织废气处理效果,采用喷淋+多填料卧式生物滤池工艺处理低浓度混合废气。运行结果表明:喷淋+多填料卧式生物滤池工艺对VOCs、NH3和H2S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2.6%、84.3%、88.0%,多填料卧式生物滤池对VOCs平均去除率达到90.7%;厂界无组织废气污染物浓度达一级标准,废气处理成本为6.32元/万m3。  相似文献   
612.
为探究牛粪施肥对污染稻田水稻As吸收的影响,采用盆栽培养试验研究了施加牛粪对土壤Fe和As的活性、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及籽粒As含量的影响。实验所用受高As矿山废水污染土壤(As:92. 3 mg/kg)施加10%~30%的牛粪,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增加8. 41~24. 5 mg/kg,土壤孔隙水pH提高0. 14~0. 59,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93. 5~174 m V,与背景土(As:18. 1 mg/kg)变化趋势相同;施用牛粪还会活化土壤中的Fe和As,污染土壤Fe(II)、AO-Fe和HCl-As含量分别增加13. 5%~149%、35. 9%~90. 9%和70. 1%~181%,分别为背景土壤的0. 86~1. 66倍、1. 17~2. 15倍、4. 29~8. 91倍;施加牛粪能促进根表铁膜的形成,拔节期污染土壤和背景土壤水稻根表Fe分别是其对照的1. 56~1. 96倍和2. 09~3. 07倍,根表吸附As含量是其对照的3. 04~5. 18、3. 82~4. 08倍,根表附着Fe随牛粪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至成熟期污染土壤水稻根表吸附Fe和As分别是背景土壤的1. 35~2. 91和8. 45~16. 6倍,根表As和Fe的物质量比为污染区(3. 49×10~(-3)~3. 55×10~(-3))背景区(4. 41×10~(-4)~6. 17×10~(-4));背景土壤施加牛粪后水稻籽粒As含量降低,最大降低36. 4%,而污染土壤水稻籽粒As含量增加,最大增加127%。牛粪对土壤As、Fe的活性及根表铁膜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会提高污染稻田籽粒中As的含量,含As矿山废水污染稻田应当谨慎施用牛粪。  相似文献   
613.
614.
615.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内源磷形态分布及其对扰动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不同外源汇入断面的沉积物和上覆水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扰动条件下上覆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数量分布及形态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污水厂尾水排放口处的沉积物内源磷更容易释放,且扰动期间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TP、PP、DTP、DIP)均处于较高水平,明显高于风景区和居民区,此外,也归因于水丝蚓的生物扰动.但随着扰动次数的增加,上覆水中各形态磷含量呈降低趋势.扰动显著改变了上覆水中形态磷分布规律,DIP/DTP、DIP/TP及DIP/DTP比值呈降低趋势,并在第11 d以后趋于稳定,但在有水丝蚓扰动下,改变幅度变小.扰动导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发生变化,NH_4Cl-P含量明显降低,Fe/Al-P明显增加,其中,污水厂尾水排放口沉积物中NH4Cl-P和Fe/Al-P的变化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616.
刘晶  熊志波  周飞  金晶  陆威  张磊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5):1670-1676
利用水热共沉淀法制备了铈钨钛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H2O2络合修饰对其催化脱硝转化频率(TOF)的影响;并借助傅里叶原位红外光谱仪研究了H2O2络合修饰后铈钨钛复合氧化物的催化脱硝机理.结果表明:H2O2络合修饰可增强铈钨钛复合氧化物表面Brønsted酸位强度,提高其表面NH3低温吸附和中低温NH3-SCR脱硝性能,400℃时其NOx催化脱除频率TOF高达0.658s-1;NH3和NOx在H2O2络合修饰后铈钨钛复合氧化物表面存在竞争吸附,其表面催化脱硝反应主要为吸附态NH3、NH2和NH4+与气态NO+O2的反应,其低温NH3-SCR反应机理遵循Eley-Rideal(E-R)机理.  相似文献   
617.
为揭示绿藻对土壤-水稻系统砷形态转化的影响特征,系统分析了不同浓度小球藻共存条件下水稻土砷氧化还原与溶解释放行为的变化,并结合水稻培育试验,对小球藻影响水稻砷吸收与体内砷形态的发生机制进行探讨.试验设置对照组及小球藻浓度(以体积分数计)分别为1%、5%、10%的处理,研究了小球藻对溶液体系、淹水土壤体系和淹水土壤-水稻体系中砷的化学形态转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加藻组使As(Ⅲ)溶液和淹水土壤Eh(氧化还原电位)与pH均普遍高于对照组.在As(Ⅲ)溶液体系中,加藻组As(Ⅲ)氧化转化率较对照组升高2.38%~4.95%,该作用在淹水土壤中得到印证,小球藻的共存使土壤孔隙水ρ[As(Ⅴ)]较对照组升高129.22%~221.41%,而ρ(甲基砷)出现显著下降(5.25%~53.31%).水稻栽培试验进一步发现,小球藻明显促进土壤中晶体态铁铝氧化物向弱结晶与无定形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砷等的转化,导致水稻幼苗对砷的吸收积累量增加-3.4%~23.11%,推测这与小球藻作用下土壤孔隙水ρ(DOC)的增加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尽管小球藻有利于提高淹水土壤体系Eh并加速As(Ⅲ)的氧化转化,但小球藻可能通过有机酸等分泌物的竞争吸附作用促进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砷的溶解释放,从而增加水稻砷吸收;淡水藻类对土壤-水稻体系砷吸收积累的风险值得引起高度关注,并需要在大田试验中进一步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618.
王世亮  孙建树  杨月伟  张敏 《环境科学》2018,39(12):5494-5502
全氟烷基酸类化合物(perfluoroalkyl Acids,PFAAs)在各环境介质中被普遍检出,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潜在风险.为探明旅游型城市不同水体PFAAs污染特征及其前体物对污染的贡献,以典型旅游型城市——日照市为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结合WAX固相萃取及羟基自由基氧化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日照市主要河流水体和污水厂出水中15种PFAAs及其3种前体物的含量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探讨PFAAs前体物的转化潜力及其对污染的贡献.结果表明,在上述水体中15种PFAAs普遍被检出,前体物中只有全氟辛基磺酰胺(perfluorooctane sulfoneamide,FOSA)被检出;在河流水体和污水厂出水中总质量浓度(ΣPFAAs)分别为3. 79~45. 58 ng·L~(-1)和54. 04~105. 64 ng·L~(-1),其中质量浓度较高的污染物是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sulfonic acid,PFOS)、全氟己烷磺酸(perfluorohexanesulfonic acid,PFHx S)、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壬酸(perfluorononanoic acid,PFNA).河流水体ΣPFAAs明显低于污水厂出水,河流下游水体高于上游.运用羟基自由基氧化法对样品进行氧化处理后,所有样品PFAAs的质量浓度都明显升高;相对于河流水体,污水厂出水中碳原子数为4~12的全氟羧酸类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arboxylic acids,PFCAs)浓度增加值(ΣΔPFCAC4~C12)更高,这可能是由于PFAAs前体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降解所致.研究成果可为旅游城市新型污染物环境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619.
620.
文章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起源,大庆市创建生态市的历程。大庆市通过采取编制生态市规划、实施“治水、净气、复草、植树、降噪”五大工程、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等措施,于2015年1月成功建设成为黑龙江省首家省级生态市。针对生态市创建工作中的不足,大庆市将在未来做好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构建全民参与格局、拓展多元融资渠道三方面工作。对未来生态市建设的必然性进行思考,认为生态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必将成为城市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