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87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向西倾斜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本文根据干旱区环境特点,环境问题和形势,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旨在干时区大开发、大发展时期有效地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2.
干旱区绿洲形成演变与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3.
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孙杨  张雪芹  郑度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153-1162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气候资源变化如何影响农业是该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提与基础。论文根据西北干旱区1961—2007年77个气象站点均一化气温数据和日照时数数据,采用5 d滑动平均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分析了各农业气候指标的时间变化特征与区域差异。研究表明,霜冻日、暖日、生长期、无霜期、≥0℃与≥10℃活动积温的变化趋势显著且区域特色鲜明。暖日、生长期、无霜期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其多年平均值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特征,而霜冻日则相反;≥0℃、≥10℃的活动积温亦呈明显增加趋势(增长率分别为80℃.d/10 a、77℃.d/10 a),且可分为6个空间差异显著的活动积温特征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农业生产影响利弊各兼。一方面,干旱区热量资源得以改善,作物生育期延长,天然植被气候生产力显著增加[增长率为15.6g/(m2.10 a)];另一方面,干旱区热害与冷害等极端气温事件增加,光照资源显著减少,水资源严重缺乏和分布不均,这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04.
在总结分析干旱区内陆河流水电规划环境影响特征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重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干旱区内陆河流水电规划环评指标体系,以新疆盖孜河中游河段水电规划为例,应用指标体系开展不同规划方案的环境比选。实践表明指标体系能够以相对直观、可量化的形式体现各方案的环境影响程度和结果。  相似文献   
105.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因其干旱、风沙及盐碱的自然环境,加之盲目开垦荒地、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改变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景观格局。其景观呈现出以荒漠为基质,河流廊道为核心对称分布的水域湿地-林(草)地-荒漠的宏观局格。由于水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关键因素,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积极发挥人的作用,从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角度,提出了以河流廊道建设、植被景观建设、绿洲景观建设为核心的生态建设方案,以增加内陆河流域整个生态体系的容载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6.
气候变化对我国干旱区分布及其范围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为确定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影响,以干燥度指数及A1,A2,B1和B2气候变化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干旱区分布范围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极端干旱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缩小,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分布范围扩大. 极端干旱区分布范围缩小并被干旱区所代替,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东、南部方向扩展,湿润区东北部和西部被半干旱和半湿润区所代替. 极端干旱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变化与全国年均气温增量呈负相关性,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分布范围变化与全国年均气温增量呈正相关性.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增加;除A1情景外,其他气候情景下半干旱区分布范围均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湿润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均气温增加而减少,其他气候区范围随全国年均气温升高而增加. 随着气候变化,我国荒漠化范围将增加,干旱胁迫总体上减弱.   相似文献   
107.
针对在新疆特殊干旱气候条件下PM10仪器多年来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研究和探讨PM10自动监测仪在干旱、风沙多发地区数据的适应性和准确性,提出仪器软硬件方面的改进措施以及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为今后研究干旱区城市沙尘污染变化和改进国产自动监测仪器对干旱风沙区的适应性等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加强对西北干旱区湿地的保护,对整个地区的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西北油气产业发展的前景和当地湿地的特点与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油气管网穿越湿地时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生态恢复方法。提出了湿地穿越工程应遵循的基本环境保护原则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9.
甘肃河西走廊临泽小枣冻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的短短几年里,甘肃河西走廊临泽小枣就遭受了2次冻害,2008年的冻害比2003年更为严重,位于临泽县北部的四个乡镇的枣粮间作地,全部幼树和绝大部分大树树冠均冻死、绝产.冻害程度调查表明,临泽县南部乡镇轻,北部乡镇重;村庄宅旁轻,枣粮间作地重;靠近林带和小网格林带内轻,远离林带和大网格林带内重;背风面轻,迎风面重.气象资料分析得出,2003年冻害是由于2002年12月下旬的低温所致;2008年冻害是1月下旬到2月上旬的低温所致,冻害期间,最大风力为西北风,吹得最多的是东北风.通过与正常年份气温的比较分析得出,临泽小枣安全越冬的临界气温为-20.0℃,2d日平均温度低于-20℃的低温即可使临泽小枣遭受冻害,但≤1d的-20℃以下的低温对临泽小枣不产生冻害;温度越低,枣树能忍受的时间越短,可忍受的极端最低气温为-27℃.加强绿洲防护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村旁、路旁、渠旁、宅旁等四旁枣树种植,及根据天气预报采取应急措施是防止临泽小枣发生冻害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0.
地下水是干旱区重要的环境因子,影响着植被的生长分布.基于2018年新疆喀什噶尔河岸的监测井与植物样地监测数据,分析了研究区不同地下水埋深梯度的植物生长与群落分布情况,讨论地下水埋深对植被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以乔木和灌木为主,其中胡杨出现频次最高,是研究区优势植被,其盖度和高度较小,长势受到地下水埋深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