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0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264篇
安全科学   583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134篇
综合类   1037篇
基础理论   100篇
污染及防治   72篇
评价与监测   108篇
社会与环境   185篇
灾害及防治   122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8 毫秒
381.
基于2018~2020年臭氧的日最大8h滑动平均值(O3-8h),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暴露风险评估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了全国337个城市O3的时空分异及其人口加权的暴露风险特征,识别了热点城市群并解析了热点城市群O3的气象关联特征.结果表明:O3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其中浓度高于160μg/m3(国家二级浓度限值,GB3095-2012)、超标率高于20%和人口加权暴露风险等级为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城市群(BTH-UA)、中原城市群(CP-UA)和长江三角州城市群(YRD-UA).其次,2018~2020年月均O3-8h变化呈“M型”分布,各年最高值分别出现在6月、9月和5月,月均ρ(PM2.5),ρ(NO2),ρ(SO2)和ρ(CO-95)均呈现“W型”分布,并且在12月和1月达到最高值,与O3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月均ρ(PM2.5  相似文献   
382.
选取30个省级行政单位作为空间单元,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交通碳排放时空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同时考虑空间单元的差异性,构建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2000~2015年交通碳排放量呈现显著的空间聚类特征,聚类趋势逐年加强.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指数为0.165~0.274,显著性水平介于0.016~0.045,表明交通碳排放同机动车保有量、GDP、货运周转量及客运周转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GWR模型的R2在0.783~0.865之间,而OLS模型的R2在0.675~0.844之间,且GWR模型的AICc值均低于OLS模型的,说明GWR模型的拟合结果明显优于OLS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交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GWR的回归结果表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其中GDP是主要的推动因素,部分地区回归系数高达0.91,2000年影响程度由东向西递减,而2005、2010和2015年由北向南递减.客运周转量起到关键的抑制作用,影响程度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因此建议应当充分考虑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383.
基于全国297个地级市2018年PM2.5浓度数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PM2.5浓度的作用尺度与影响效果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MGWR模型适用于中国地级市PM2.5浓度影响因素研究.在作用尺度上,人均GDP、技术支持水平作用尺度最大,其次是相对湿度、居民地比重、人口密度与风速,降水量、第二产业比重、植被覆盖状况、温度与能源消费强度作用尺度最为局限.在影响效果上,相对湿度、人口密度与居民地比重全部为正向作用;第二产业比重和能源消费强度主要为正向作用,分别占总样本的70.71%与64.98%;风速、温度既存在正向作用也存在负向作用,空间上呈两极分化,其中正向作用分别占总样本的49.83%与57.91%;降水量、植被覆盖状况主要为负向作用,分别占总样本的91.58%与69.70%;人均GDP、技术支持水平全部为负向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于中国城市PM2.5浓度的影响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384.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选择InVES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代表性的5种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根据两两配对关系原理进行约束线提取,并构建生态系统服务约束关系与影响因素相互作用模型,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5种生态系统服务两两间共表现出矩形型,对数型,抛物线型和驼峰型4种约束类型;7种影响因素与配对的10对约束关系间均呈弱相关性;影响因子与约束关系作用关系曲线的空间变化呈现较大差异,总体为上下波动的趋势;影响因子对约束关系的贡献程度情况各异.辐射对约束关系的平均贡献率最高,达21.43%,其中对粮食供给-生境质量的贡献率最高,为33.10%;NDVI的平均贡献率最低,为7.55%,其中对粮食供给-生境质量的贡献率最低,为5.70%;各因素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的关系是生态系统服务约束关系变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385.
幼儿园户外环境是幼儿日常游戏的主要场所,其环境的安全与否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幼儿户外环境的安全评价可以查找安全隐患,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传统的环境安全评价方法为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和案例法,具有较强的滞后性和主观性.为此,研究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幼儿园户外环境安全评价方法(S EB CNN).该方法以幼儿在运动环境中的影像为基础,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准确生成幼儿户外运动状态的大数据,进而利用算法处理后的大数据对运动环境进行安全性分析和风险预测.经对南方某幼儿园实验验证,该方法具有数据颗粒度高、数据准确完备及鲁棒性高的特性,为幼儿园户外环境安全性分析和预测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86.
针对某地区松软地表随地形等厚度铣刨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机械接触式"恒压力"地形探测器应用于铣刨机。铣刨机切深精度除了受切深控制系统本身影响外,铣刨鼓转速、行进速度、切削深度和地形探测器接地压力等工艺参数的合理设置和匹配也很关键。基于铣刨工艺参数实验,建立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的铣刨机切深精度预测模型,实现了在给定输入参数条件下,对切深精度的准确预测,经过实验验证,平均预测误差不大于5%。  相似文献   
387.
基于BAS-BP模型的风暴潮灾害损失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暴潮灾害是中国沿海地区最严重的灾害之一,近年来由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均占海洋灾害总损失的90%以上,因此构建一个简单准确的损失预估模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现有风暴潮灾害研究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天牛须搜索(beetle antennae search)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将其应用到风暴潮灾害经济损失预评估中。本文收集了福建省1994~2016年记录比较完善的29个风暴潮灾害损失数据,建立风暴潮灾害损失预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指标因子进行预处理,消除数据冗余信息对预测的影响。对模型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与标准BP神经网络相比新模型有效避免了网络陷入局部极小值的可能,且与常规优化算法相比,克服了训练时间长、收敛速度慢的缺点,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388.
遥感技术在湖泊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且便于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等优点,是实现宏观、快速、连续、动态地监测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已成为湖泊环境动态变化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湖泊水质遥感监测是基于经验、统计分析或水质参数的光谱特征,选择遥感波段数据与地面实测水质参数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建立水质参数反演模型实现的.在运用遥感技术对湖泊进行水质监测的方法中有传统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神经网络模型有较强的水质识别的容错性,水质状况识别的可信度.今后,神经网络模型、高光谱遥感技术以及RS与GIS、GPS的结合运用等将是遥感技术在此领域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89.
对瓦屋山宝兴树蛙3个不同海拔分布(A:山下;B:山腰;C:山上)的异质种群鸣叫的时频参数进行分析,发现三地鸣叫各参数互相重叠,无明显界线.常规统计分析不能使三地的鸣叫聚类为各自的组.使用时延神经网络对三地宝兴树蛙鸣叫的时频参数进行有指导聚类,发现三种群鸣叫有地区性差异,并表现出由个体交流引起的山腰种群群体特征的不显著.推测差异可能是因为长期地理隔离所导致.基于神经网络的分析结果,对各种群间的个体交流情况进行了初步估计.图6表1参20  相似文献   
390.
长三角一体化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旅游业发展在助推长三角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索长三角城市群26个核心城市2007—2017年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内旅游生态效率存在着显著不均衡性,研究期内旅游生态高效率城市有所减少,较高效率城市数量增加,低旅游生态效率城市增多且呈现向城市群西部敛缩的态势。(2)长三角城市群内旅游生态效率两级分化程度和地区之间的非均衡性在逐步减小。(3)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东部大于西部,北部大于南部,东西方向上非均衡性比南北方向更加显著。(4)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表现为以空间负相关为主的分布特征,空间异质性大于空间集聚性。(5)旅游经济规模、旅游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水平、城镇化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城市群整体和不同省市旅游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