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760篇 |
免费 | 520篇 |
国内免费 | 22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913篇 |
废物处理 | 389篇 |
环保管理 | 3963篇 |
综合类 | 9524篇 |
基础理论 | 594篇 |
污染及防治 | 308篇 |
评价与监测 | 335篇 |
社会与环境 | 1062篇 |
灾害及防治 | 4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2篇 |
2023年 | 372篇 |
2022年 | 516篇 |
2021年 | 624篇 |
2020年 | 525篇 |
2019年 | 338篇 |
2018年 | 195篇 |
2017年 | 278篇 |
2016年 | 374篇 |
2015年 | 560篇 |
2014年 | 2301篇 |
2013年 | 1544篇 |
2012年 | 2095篇 |
2011年 | 1839篇 |
2010年 | 1243篇 |
2009年 | 1251篇 |
2008年 | 1562篇 |
2007年 | 1366篇 |
2006年 | 1217篇 |
2005年 | 1041篇 |
2004年 | 751篇 |
2003年 | 693篇 |
2002年 | 611篇 |
2001年 | 357篇 |
2000年 | 398篇 |
1999年 | 288篇 |
1998年 | 216篇 |
1997年 | 171篇 |
1996年 | 166篇 |
1995年 | 136篇 |
1994年 | 114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91.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在工业产值不断提升的同时,向环境中释放出的各类污染物也逐渐增加,其中包括多种金属纳米颗粒物。这些金属纳米颗粒物进入大气、水源及土壤中,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环境安全问题;进一步可被动植物所吸收,经过食物链富集和传递,造成直接或间接人体暴露,危害人体健康。环境纳米金属组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涉及自然或人为因素产生的金属纳米颗粒在环境介质和生物有机体中的生物/化学行为、转化归趋,并且据此评价金属纳米颗粒物的环境安全性及其生物健康效应。随着对金属纳米颗粒环境效应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传统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同步辐射具有高亮度、高准直和宽频谱等特性,在金属元素分析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主要介绍了同步辐射技术,如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SR-XRF)和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技术(SR-XAS)等,在金属纳米颗粒物的环境行为及其生物健康效应研究中的应用;结合本实验室及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工作,阐述了同步辐射技术应用于环境纳米金属组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些新进展,以期为拓展同步辐射技术在环境金属纳米颗粒物分析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92.
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全球气候的重要调节者,海洋对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全球工业化发展、人类活动的频繁,导致污染源持续性输入,已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包括营养物质(如氮和磷)、重金属、矿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经过各种途经进入海洋环境,对海洋生物、生态系统等造成重要影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严峻,海洋生态风险突出,特别是我国陆源入海污染压力大,造成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毒理学(Marine Ecotoxicology)针对目前的海洋污染问题,以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群体及相关非生物因素为研究对象,探索各环境污染物和污染现状对其的危害过程、毒性效应和机制,并为制定海洋保护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海洋生态毒理学基本遵循毒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即基于剂量效应关系探索和预测化学品对生物体的影响。和淡水生态系统不同的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高盐环境、海陆界面交互地带环境要素的剧烈变化等,对化合物在不同环境介质的归趋和生物的毒性效应影响更为复杂,海洋中食物链所包含的营养级关系比淡水生态系统也更为多样化。目前多重环境胁迫对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了发展全国海洋经济,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科学研究,促进我国海洋生态毒理学和风险评估的发展和研究,《生态毒理学报》编辑出版“海洋生态毒理学及环境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专辑。本专辑和大家分享了国内学者在污染物于海洋生物中的富集、毒理效应、生态风险评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我们希望通过本专辑,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交流合作和共同创新的平台,为海洋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93.
为解决当前城市水环境污染及内涝防治等综合性问题,应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而建筑与小区是海绵城市源头控制的核心环节,应做好相关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在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设计中,常用措施为雨水断接。从雨量径流系数的基本定义着手,分析了不同降雨条件下,组合场地在断接与非断接情景下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的变化,提出了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的改进计算公式及其关键取值的定量计算方法,如下垫面可下渗的降雨量(H0)和径流调整系数(k)。以上研究结果对断接、场地竖向优化等非调蓄性措施的推广有积极的作用,可为更好地将海绵城市设计融入建筑与小区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4.
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碳循环影响、碳排放核算方法、碳排放效应分析、碳排放效率及碳减排潜力评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梳理,明晰了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进展。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视角,提出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的系统性框架,即构建碳收支“调查—监测—核算—评价—过程模拟—低碳优化—碳减排效益评价—低碳政策”的整体框架和方法体系,发挥其在区域碳减排、土地利用低碳结构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5.
系统梳理了苏南太湖流域印染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印染行业发展专项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整合集聚力度有待加强、准入门槛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转型发展的激励政策欠缺等方面,提出了制定国内领先工艺技术标准、强化印染专业园区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加强创新激励政策引导等高质量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96.
本研究结合互联网开源数据和问卷调查等系统化的社会学研究工具,收集了场地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基本数据,基于G-K模型对场地修复产业的发展阶段和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识别和分析,并通过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模型对影响场地修复从业企业空间分布的特征因素进行了权重分析。此外,还利用钻石体系和层次分析对影响场地修复产业发展的动力指标进行了对比。本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场地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机制,为场地修复行业在我国向系统化、机理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97.
自2019年12月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来,疫情已在全球200多个国家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冲击。针对引起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世界各国积极开展了科学研究和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作为疫情防控成效最显著的国家,在2020年6月份以后,我国多地出现了由“物传人”进而引发“人传人”的小范围疫情,表明SARS-CoV-2传播的复杂性;此外,国外疫情形势严峻,多国出现SARS-CoV-2变异毒株感染病例,使得疫情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本文针对SARS-CoV-2的最新研究进行简要综述,包括病毒来源与感染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传播特征及环境影响等,重点对SARS-CoV-2传播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以期提升对SARS-CoV-2环境传播的认识。
相似文献698.
南京市2000~2014年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土地利用模型测度2000~2014年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再运用典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组合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4年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1.73%;(2)南京市用地结构信息熵呈波动下降趋势,城市建设用地系统结构性增强,但是用地扩展的综合效益趋降;(3)人口增长、道路扩展、投资水平提高及文化产业发展等能够较好的解释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这4类因子对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具有正向作用;(4)逐步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园林绿地面积的增加相对其他因子对南京市建设用地规模增长的作用最大,其次是道路长度和公路里程。 相似文献
699.
农户从事生态循环农业意愿与行为的决定:市场收益还是政策激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我国新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农户是生态循环农业的经营主体和利益相关者,厘清农户参与生态循环农业的根本动机,对于制定有效的生态循环农业推广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湖北省391份农户调查数据,首先,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市场收益、政策激励对农户生态循环农业从事意愿与行为影响路径的基本假设,并利用OLS方法分析市场收益和政策激励对农户从事生态循环农业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其次,运用优势分析法评估市场收益类变量和政策激励类变量影响农户意愿与行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最后,通过交互效应检验市场收益类变量和政策激励类变量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收入预期对农户从事生态循环农业的意愿与行为均有直接的积极影响,是促进农户从事生态循环农业的最重要的因素;焚烧秸秆惩罚政策和废弃物资源化补贴政策对农户从事生态循环农业的意愿有积极影响,沼气池建设补贴政策和废弃物资源化补贴政策对农户生态循环农业行为有促进作用;收入预期与废弃物资源化补贴政策在影响农户生态循环农业行为的过程中存在互补效应。本研究认为,市场收益是刺激农户采纳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首要因素,因此,要着力完善生态农业市场体系,增强生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农户对生态循环农业的盈利信心;另外,政策激励对于农户采纳生态循环农业具有促进作用,应该做到约束与激励并行,同时注意加强农业政策的科学设计与落实执行。 相似文献
700.
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一般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而言,可从金融的深化和广化两个角度来看待金融发展。相对金融广化而言,金融深化更能体现金融对于资本的配置功能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通过引导投资边际收益率促进绿色发展的效率,进而影响整个绿色经济系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经济内生增长模型来检验金融深化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以2003—2014年中国280个地级单元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其内在作用的非对称性。结果表明:(1)模型推导发现,金融深化作用在不同生产部门所占份额的配置未达到最优时,金融深化对绿色发展存在门槛效应,即金融深化对绿色发展作用存在可能的非对称性;否则,二者以近似对数函数的关系相互作用。(2)实证发现,金融深化对绿色发展在中国地级层面存在一重门槛效应,似然比检验结果表明该门槛效应在1%的临界值下显著,并且其门槛值大小为0.635 5,门限回归结果显示金融深化对绿色发展在门限值前后的偏效应系数分别为-0.056 8和0.129 9,说明中国金融深化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呈现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形形状。(3)稳健性检验发现,控制变量对金融深化导致的绿色发展门槛效应的扰动仅体现在P值的变化范围之内且变化幅度较小,门限值的大小及置信区间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反映中国金融深化与绿色发展的关系结构依然稳健。显然,应当大力推进金融深化过程,突破"门槛效应"的制约,充分发挥金融深化对资本的配置效应,从而推动中国绿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