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249篇
安全科学   74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881篇
基础理论   115篇
污染及防治   94篇
评价与监测   76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赤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技术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有效应对赤潮灾害防灾减灾、灾后救援及管理的需求,在综合分析前人提出的赤潮灾害损失评估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参考赤潮灾害对受灾体的危害特点,结合实际工作的需求及在实际中可获取的业务数据,提出了赤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灾害经济学理论,借鉴其他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先进思想,采用市场价格法,分别建立了包括海水养殖业经济损失、滨海旅游业经济损失、赤潮灾害业务与应急监测费用和赤潮灾害处置费用的赤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模型;最后,提出了赤潮灾害损失评估的技术流程。  相似文献   
102.
刘成  王杰  陈彬  陈卫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4):1123-1128
利用小试试验研究了磁性离子交换树脂预处理(MIEX~)对高藻水源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去除效能,并通过分子量分布测定、双向电泳等手段初步分析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MIEX~预处理对DON具有较好地去除效果,并可有效强化混凝工艺的处理效能.投加量为15m L/L时,MIEX~预处理可提升DON去除率20%;以铜绿微囊藻为主要种属的高藻水源水中藻类蛋白种类不低于230种,且大多数处于酸性端,分子量区间主要分布于15~40Ku、65~75Ku,处于MIEX~预处理可去除的分子量区间,从而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综上所述,MIEX~预处理可以作为强化去除高藻水源水中DON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3.
以湖北大冶湖和磁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矿区湖泊表层水和微型浮游生物中Cu、Pb、Cd、Zn、Cr、Fe 6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对矿区湖泊表层水重金属污染和微型浮游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大冶湖表层水中重金属Cu、Pb、Cd、Zn、Cr和Fe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009 1 mg/L、0.013 4 mg/L、0.009 2 mg/L、0.043 4 mg/L、0.057 8 mg/L、0.338 2 mg/L,磁湖表层水中重金属Cu、Pb、Cd、Zn、Cr和Fe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004 3 mg/L、0.012 7 mg/L、0.001 1 mg/L、0.389 2 mg/L、0.063 4 mg/L、0.7110mg/L;大冶湖微型浮游生物中重金属Cu、Pb、Cd、Zn、Cr和Fe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78.6 mg/kg干重、695.6 mg/kg干重、23.1 mg/kg干重、578.0mg/kg干重、323.5 mg/kg干重、142 14 mg/kg干重,磁湖微型浮游生物中重金属Cu、Pb、Cd、Zn、Cr和Fe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16.1 mg/kg干重、361.4 mg/kg干重、2.06 mg/kg干重、1 004.5 mg/kg干重、313.3 mg/kg干重、18 366 mg/kg干重;大冶湖和磁湖微型浮游生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远高于表层水中的重金属含量,甚至高于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矿区湖泊微型浮游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在1 800~82 600之间,其中微型浮游生物对Cd、Zn、Cr的富集系数较小,对Cu、Pb、Fe的富集系数较大.  相似文献   
10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高温热浪出现频次、强度和持续时间明显增加. 为探明气候变暖引起的夏季高温热浪对藻类水华及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基于长期气象观测、高频浮标水温监测、藻华过程浮游植物生物量连续监测以及卫星遥感反演,分析了富春江库区夏季高温热浪长期变化特征以及2016年高温热浪对富春江水库藻类水华的影响过程. 结果表明:①1972—2020年近50年富春江水库呈现明显的区域增温,平均气温增速为0.35 ℃/(10 a),2016年达最高值(18.13 ℃);与此同时,高温热浪频次和天数也显著增加,且起始时间显著提前,结束时间显著推迟,2016年经历了近50年来较严重的高温热浪事件. ②野外实测和卫星遥感反演表明,2016年7—8月富春江水库暴发严重的藻类水华,库区叶绿素a浓度在8月19日达最高值〔(65.3±21.3) μg/L〕. ③因果分析显示,高温热浪引起的气温和水温增加、降水和风速减少以及热力分层强化等直接或者间接诱发和促进了浮游植物生物量累积及蓝藻水华形成. 研究显示,夏季高温热浪加剧了富春江水库藻类水华暴发,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温热浪频次和强度将继续增加,需开展高频同步监测和受控试验,深入揭示高温热浪对藻类水华形成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5.
为深入了解济南市主城区道路环境黑碳(BC)污染的时空规律,并评估机动车等对BC排放的影响,该研究利用车载平台和微型黑碳仪在济南市主城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道路BC走航观测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①济南市主城区道路环境BC小时平均浓度为7.29 μg/m3,且昼夜呈双峰特征,双峰分别出现在04:00—08:00和18:00—22:00,该时段处于道路柴油车行驶及人群出行时段. ②源自化石燃料燃烧的BC占比为82.55%,来自生物质燃烧的BC占比为17.45%. ③BC道路环境浓度呈主干道(7.27 μg/m3)>次干道(6.56 μg/m3)的特征,柴油车占比较大的北园高架上的BC平均浓度(7.18 μg/m3)高于汽油车占比较大的经十路(5.64 μg/m3). ④BC浓度峰值多出现在清晨/深夜交叉路口附近,距十字路口5~10 m时观测的BC浓度最高,表明BC浓度除了受车流量影响外,还受到路况、车型、车速、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显示,相比汽油车,济南市道路环境BC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受重型柴油车车辆数、出行时间和行驶路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2003年1月~2004年12月对三峡湖北库区江段5个采样点及其一级支流——香溪河流域6个采样点的浮游藻类进行了为期2周年的调查,共采集和鉴定浮游藻类定性和定量水样1 000余个,获得有效数据2 000多个。数据显示,蓄水前(2003年1月~2003年6月)、蓄水1周年(2003年6月~2004年5月)和蓄水1.5年(2004年6月~2004年12月)3个时间段之间,被调查水域的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细胞密度和水质状况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而言,藻类的群落结构干流江段以硅藻为主,绿藻次之;支流水域以绿藻占据首位,硅藻次之。被调查水域藻类的细胞密度随蓄水时间的延长呈增长趋势,并显示一定的季节性差异;藻类细胞密度与TP的相关性比与TN的相关性更为密切。目前干流江段和支流水域的水质状况分别为中营养型和中-富营养型,较建坝蓄水前的水质有所下降。在分析导致藻类种群结构和细胞密度变化原因的基础上,建议加强对库区水质的检测和保护,以杜绝和防止库区的水域环境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07.
秦皇岛近海有害藻华发生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皇岛近海有害藻华主要由微型及微微型藻类引起,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水体营养盐,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5~9月。结合秦皇岛地域特色,提出有害藻华的防控及应急治理需从政策、法律、机制、预案及方法等几个方面着手,建立科学的预防体系及有效的应急体系。  相似文献   
108.
外来赤潮生物入侵现状及对赤潮灾害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赤潮生物入侵加剧了我国近海海域的赤潮灾害。根据2004—2013年的数据统计,分别从赤潮生物优势种、频率、海域分布和赤潮面积4个方面分析了外来赤潮生物对我国近海赤潮灾害的影响,并着重从外来赤潮生物入侵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压舱水排放管理和赤潮灾害防治技术3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9.
郑上保 《环境》2011,(Z1):67-69
在一部描写22世纪海底城市的科幻小说中,海藻可以用来产油,珊瑚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如今这不仅仅只是作家笔下的幻想之境,海藻产油正成为一种可以触摸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0.
柯南 《环境》2004,(2):50-51
在阴暗冰冷的海底世界中,珊瑚礁毫无疑问更像一片仙境:五颜六色的海洋动物游弋于奇形怪状的珊瑚丛中,这里是海洋中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近年来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珊瑚礁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不仅仅是在某些地区,而是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的的珊瑚礁。而且,这个麻烦从数千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