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17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09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61.
综合前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激光雷达探测传输量及典型案例,系统分析2018—2020年冬季合肥市主要传输型重污染过程,揭示合肥大气污染输送通道的主要特征和污染期间PM2.5的传输通量。结果表明:合肥市冬季污染主要输入通道分别为京津冀-山东西部-安徽北部-合肥(35%)、山东南部-安徽北部-南京-合肥(26%)、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中部-合肥(24%)、内蒙古-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安徽北部-合肥(15%);主要输出通道为合肥-六安或安庆-湖北-江西(54%)、合肥-安徽北部-江苏北部(18%)、合肥-河南南部-陕西(17%)、合肥-上海或浙江-海上(11%)。对激光雷达监测结果采用像素检测法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污染传输过程的平均传输通量分别可达20.3、33.7、19.5 t/h,年际差异较大。外源传输通量较高时的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并且风速为3.1 m/s左右。合肥市处于安徽省自北向南污染传输通道的中游区域,受上游城市传输影响显著,典型污染传输型的平均传输通量可比上游城市(淮北市)低57.6%,比下游城市(池州市)高25.5%,且污染过程中常伴随PM...  相似文献   
362.
依据相关设计规范,轨道交通全封闭声屏障应设置不少于水平投影响面积5%的自然排烟通道,这将直接导致全封闭声屏障顶部严重漏声。为减少全封闭声屏障顶部漏声,提出并设计了全封闭声屏障顶部开口处百叶吸声体。采用SoundPLAN噪声预测软件,模拟全封闭声屏障顶部开口位置安装百叶吸声体前后对周边敏感建筑的噪声影响。在全封闭声屏障顶部开口位置处安装百叶吸声体后,敏感点的噪声值比安装前明显降低;不同厚度和不同材质的百叶吸声体对全封闭声屏障整体降噪效果均有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封闭声屏障顶部开口位置安装百叶吸声体可以提高声屏障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363.
为探究高层建筑竖向通道火灾烟气在环境风与烟囱效应耦合下的输运行为,以赣州市某高层建筑的竖向通道为研究对象,采用Pyrosim建立4种火灾场景的物理仿真模型,并运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ire Dynamics Simulator, FDS)模拟分析环境风与烟囱效应耦合作用下竖向通道火灾烟气蔓延行为。结果显示:在环境风或烟囱效应单因素作用下,竖向通道中的烟气蔓延速度与CO体积分数均上升;环境风速越大,对竖向通道内火灾烟气温升的抑制效果越强。在环境风与烟囱效应双因素耦合作用下,竖向通道中火灾烟气的相关行为特征更加显著,烟气到达竖向通道顶部时长最大缩减了44.5 s,同高度CO体积分数最大涨幅达到0.13百分点,竖向通道内温升则出现明显削弱现象。研究结果可为高层建筑竖向通道防火及排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64.
为探究甲烷/空气预混气体当量比对Hele-Shaw通道内火焰爆燃特性的影响,自行设计搭建尺寸(长×宽×厚)为950 mm×200 mm×6 mm的透明有机玻璃瓦斯爆炸管道试验平台。通过改变试验平台厚度研究通道间隙对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火焰结构与传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通道厚度和当量比对火焰锋面结构和火焰传播动态特性有显著影响。当通道厚度为6 mm时,最大火焰传播速度发生在化学当量比下,为12.84 m/s,且在该工况下火焰最先到通道末端,时间为518.57 ms。当量比为0.8的贫燃状态时,在火焰不稳定性的作用下,火焰传播后期出现二次振荡现象及手指形的火焰锋面。随着通道厚度的减小,火焰到达通道末端的时间逐渐变长,对火焰整体传播速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65.
路世昌  叶超  黄益良 《安全》2021,42(10):48-52
为解决地下人行通道防火设计存在的无相关消防技术标准可依据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地下人行通道防火设计面临的难点问题;然后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相关规范要求,针对单一市政功能、与商业等设施连通等4类地下人行通道提出相应的防火设计要求.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地下人行通道采用相应的防火设计,可有效提升消防安全水平,可对地下人行通道及地下空间防火设计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