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20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69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评定某刚架拱桥的实际承载能力,确定桥梁的实际运营状况并为后期的维修加固提供科学的依据,对该桥进行了现场荷载试验。荷载试验前结合桥梁专业有限元软件计算了设计标准荷载下桥梁结构各测量值的大小,荷载试验过程中对结构的挠度、应变、自振特性、冲击系数等参数进行了测试,随后将实测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桥跨梁体实测的挠度校验系数介于0.74~0.92之间,未超出规范中1.0的限值,表明桥梁结构刚度具有一定的富余度,结构刚度实际工作性能较好。试验跨动力测试的模态与理论模态吻合较好,说明桥梁结构的刚度满足使用要求。该桥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承载能力不能满足要求,建议对该桥进行承载能力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82.
生态政区是人们对按生态学规律(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类生态)规划、建设和管理一个行政单元的简称,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区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社区.  相似文献   
83.
基于农业用地和地形约束的陇南山区适宜人口规模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陇南山区地形复杂,耕地不足,经济贫困,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较大。研究适度人口容量对于地震灾后重建、缓解贫困以及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人均粮食和经济水平两个指标来估算温饱、宽裕和小康3个水平上的人口承载量,测度人口和农业资源的关系。并基于地形复杂度计算劳动用工及可抚养人口。结果表明:目前陇南10县(区)的人口在温饱生活水平下尚有超载。以小康生活为标准,适宜人口规模约为135万。经营现有的农耕地和林地需要100.81万劳动力,可抚养人口191.54万人,加上城镇人口总人口为231.03万。这个人口规模实现温饱有余而宽裕不足,难达小康目标。"人口-农业用地-劳动力"之间形成了一个怪圈,决定了陇南山区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此,陇南山区的灾后重建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思路,多方并举。  相似文献   
84.
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   总被引:115,自引:1,他引:115  
针对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综合评价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问题,提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首先对各区域的灌溉率、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开发程度、供水模数、需水模数、人均供水量和生态环境用水率这七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运用少数几个新的综合指标对原来的七个指标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最佳综合与简化,研究其在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同贡献及综合效应;同时,以评价参  相似文献   
85.
本文以新疆和田河流域为例,重点探讨了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并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应用于该研究,建立了分析评价模型。最后应用该模型对和田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从而为该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本研究也为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提供了经验和模式。  相似文献   
86.
"短板效应"是管理学中普遍被接受且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一个理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中也被广泛采用。本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影响机制及案例分析,指出现有的评价方法对"短板效应"的应用过于简化,且"短板效应"只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多种效应机制之一而非全部。建议基于整体论思想,突破原有范式,系统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中的多种效应机制的叠加及其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将承载能力的分析评价数学模型化,构建创新性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87.
2014年12月1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次会议十分直白地提出——中国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直至今日,人们已不可避免地要直面环境问题。不科学的社会发展,就是透支我们的环境资源,这是所有人  相似文献   
88.
结合滑动摩擦耗能及塑性变形耗能机制,设计了一种装配式摩擦?软钢耗能支座。该支座可看作包含摩擦板的滑动摩擦组件与软钢棒的组合,属于一种功能分离式支座。滑动摩擦组件提供了支座的竖向和水平承载力,以及大部分耗能;而软钢棒增强了支座的屈服后水平刚度,有效减小支座滑动位移,破坏后便于更换。利用压剪试验机实测了摩擦?软钢耗能支座的摩擦系数及耗能性能,后者包括滞回曲线、刚度退化曲线、单位滞回耗能及等效阻尼比等指标。最后提出了一种考虑承载能力系数的改进等效阻尼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竖向荷载下支座的摩擦系数较为稳定,软钢棒与摩擦板共同提供了支座的水平刚度和耗能能力,支座的整体耗能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89.
Based on the retrospection of researches on carrying capacity, this article review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on carrying capacity of relative resources (CCRR). Then the viewpoint was put forward that CCRR is not an appropriate method of appraising the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but a sound way to obtain cognition for coordinating spatial location and flow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However, as the most popular computing method of CCRR, the Weighting Linear Sum Model is defective in the random of weight choice and the neglect of matching among different resource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stablished the Geometric Model on CCRR based on modifying Weighting Linear Sum Model, which can be used to appraise regions where resources are close matching. Employing the Geometric Model, the article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CCRR in Hubei Province from 1978 to 2006.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population in Hubei Province is overloading while the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is abundant compared to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economic insufficiency restricts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future, Hubei Province will become one of the core developing zone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economic conglomeration.  相似文献   
90.
天津:落实“十二五”环保规划建设生态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其中,"生产发展"是首位要求,也是根本要求,只有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想发展生产,就必须有产业作为基础和支撑,产业发展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也是农村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如何推动农村产业安全发展,已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