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08篇 |
免费 | 407篇 |
国内免费 | 64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090篇 |
废物处理 | 519篇 |
环保管理 | 2189篇 |
综合类 | 7356篇 |
基础理论 | 579篇 |
污染及防治 | 809篇 |
评价与监测 | 386篇 |
社会与环境 | 269篇 |
灾害及防治 | 2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4篇 |
2023年 | 307篇 |
2022年 | 303篇 |
2021年 | 438篇 |
2020年 | 311篇 |
2019年 | 338篇 |
2018年 | 191篇 |
2017年 | 244篇 |
2016年 | 395篇 |
2015年 | 528篇 |
2014年 | 1619篇 |
2013年 | 821篇 |
2012年 | 1096篇 |
2011年 | 1109篇 |
2010年 | 861篇 |
2009年 | 842篇 |
2008年 | 1026篇 |
2007年 | 882篇 |
2006年 | 971篇 |
2005年 | 924篇 |
2004年 | 897篇 |
2003年 | 732篇 |
2002年 | 530篇 |
2001年 | 379篇 |
2000年 | 315篇 |
1999年 | 225篇 |
1998年 | 211篇 |
1997年 | 167篇 |
1996年 | 145篇 |
1995年 | 145篇 |
1994年 | 105篇 |
1993年 | 78篇 |
1992年 | 59篇 |
1991年 | 54篇 |
1990年 | 80篇 |
1989年 | 43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172.
中国区域环境绩效及波特假说的再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氧化碳为非期望产出,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环境规制强度指数、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2010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环境技术效率、环境规制成本及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四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波特假说的再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的环境技术效率呈现东-东北-中-西依次递减的演变格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环境规制成本最高、西部地区最低;环境规制强度与全国及四大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这支持了波特假说的存在;技术进步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只有中部区域支持波特假说的存在,西部区域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的规制过高会对技术进步带来消极影响;环境技术效率变化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全国及四大区域均支持波特假说的存在,碳排放规制强度的加强,会推动各地区在不同时期追赶最优生产前沿面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3.
174.
175.
HTP705温、压、湿环境试验设备是我公司按照技术协议为用户定制的非标产品。主要用于检验试件温度效应、温湿度效应、温度压力效应、温湿度压力综合效应,可用于普通电子设备、高空设备试验领域。目前该产品已经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检测,得到用户充分认可。现简单介绍一下该产品。 相似文献
176.
(本刊讯)2009年5月15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泛珠三角区域分会联盟、广东省仪器仪表学会、星球国际资讯(香港)有限公司、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环境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09年华南(东莞)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技术论坛”在东莞厚街·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成功召开。 相似文献
177.
178.
针对深部矿井巨厚砾岩下采场冲击地压的易发性和危险性,运用理论分析和室内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方法,对华丰煤矿巨厚砾岩下覆岩运动规律及采场冲击地压发生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离层自下而上发育,在巨厚砾岩层下部离层空间达到最大。煤层极限平衡区内集中静载荷能量E静和巨厚砾岩破断、垮落释放的集中动载荷能量E动是造成采场冲击地压的根本原因,并且E动诱发冲击地压的强度更高,危险性更大。当E静+E动-Ef min>0时,采场冲击地压启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囊袋式离层加固技术,对离层区域进行横向挤压和纵向加固,有效控制巨厚砾岩断裂、垮落,防止冲击地压的发生,减少地表沉陷,实现了煤矿安全绿色开采。 相似文献
179.
利用中国1997~2009年间省际面板数据,在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的框架下测度农业环境技术效率,评价农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并考察其演变的时空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发展与环境协调性整体偏低,并且研究期内呈现波动状态;不同省(市)环境与农业发展协调性差异较大,其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对应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变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业资源禀赋和农业环境管理政策等因素对农业发展-环境协调性产生重要影响,这应是农业环境管理政策创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0.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中国将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为中国未来低碳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也提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作为排放量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2030年前达峰后用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很快地实现碳中和愿景,任务异常艰巨,但总体上排放路径必然呈现尽早达峰、稳中有降、快速降低、趋稳中和的过程。支撑碳中和的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的产业和经济活动,从控制碳排放途径的角度可以分为高能效循环利用技术、零碳能源技术、负排放技术。政府、企业、个人在迈向碳中和愿景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而又各有侧重的作用,需要科学的政策体系以形成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资本和人才朝着碳中和技术创新和市场化推广应用方向快速汇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