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0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194篇
安全科学   592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243篇
综合类   1220篇
基础理论   216篇
污染及防治   70篇
评价与监测   112篇
社会与环境   147篇
灾害及防治   16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51.
能源是影响人类福祉和大多数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从能源可获得性、能源经济性和能源清洁性3个维度选取13项指标,运用几何平均数法评价92个国家1990—2018年的能源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92个国家的能源发展指数(EDI)差距在逐步缩小。②研究期内能源发展向好趋势显著,但过程缓慢。能源发展得分高、中、低的国家在时空分布上明显不平衡,能源发展得分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和大洋洲,得分中等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中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得分低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南亚和西亚。③研究期内92个国家能源发展指数的增速和位次变化差异明显。就增速变化来看,中等收入和部分低收入国家得分快速增长,高收入国家平稳增长;就位次变化来看,部分欧洲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位次快速提升,非洲和南亚国家大幅下降。④多数国家自身条件有限,无法推动能源转型,而适宜的转型路径可提高能源的可获得性、可负担性,通过能源的清洁化可提高环境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52.
本文从实物型、价值型自然资源资产账户及自然资源资产流量账户三方面对参照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开展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核算的海外典型国家的核算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为编制我国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框架提供参考借鉴。从五个典型国家的实践上看,各国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趋向与国民经济核算相对接;核算资源类别注重资源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度、资源数据可获得性以及资源核算的难易程度;核算账户及指标设置突出统计的实现,缺乏核算分析。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时可借鉴国民经济核算的做法及已出台的各类资源分类标准,编制分类与综合资源核算账户、全国与地区专项资源核算账户;突出设置资源变化类指标,注重核算资源的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生态账户,考虑实现资源核算指标与负债表指标的衔接,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953.
通讯     
总有机碳作为微纳塑料污染的定量指标 微纳塑料(MNPs)污染已得到全球普遍关注,迫切需要采用科学的定量指标评估和管控其污染.但是,作为一类由多种聚合物种类,粒径和形貌的颗粒物组成混合物,如何简便可靠地对其进行定量仍然面临巨大挑战.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监测与分析方法,相关研究采用的计量单位,采样和定量分析方法等各不相同,导致研究结果难以互相比较,更不能很好地为相关部门制定污染控制和治理政策提供可靠的的基础数据支持.近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景富团队提出以总有机碳(TOC)作为定量微纳塑料总量的通用指标,论文“Total Organic Carbon as a Quanitative Index of Micro-and Nano-Plastic Pollution”发表在分析化学国际权威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全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lc03114.  相似文献   
954.
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85,自引:19,他引:85  
本文从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出发,对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的工作准则、评估指标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在自然灾害损失绝对值度量指标——灾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标度自然灾害损失的相对量指标——灾损率的概念,并建立了灾损率的等级划分标准,同时还讨论了自然灾害损失的可比价值换算问题。灾度和灾损率概念的确立,使自然灾害对社会财富的损失程度有了较为科学的、定量化的等级描述.灾度和灾损率的概念应用于灾害强度描述、救灾投入、灾害保险、减灾工作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5.
木质素纤维作为一种高效且绿色环保的新型改良材料,被不断用于土体改良的研究中.为探究影响木质素纤维改良黄土的因素,采用木质素纤维对青海西宁地区黄土进行改良加固,通过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并结合扫描电镜试验研究了压实度、木质素纤维掺量和围压对木质素纤维改良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木质素纤维改良黄土的抗剪强度...  相似文献   
956.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提供的空间数据管理操作和空间分析功能,以广东省1998年,1999年水质状况为例,建立了河流水污染空间信息系统,以地区(市)为单位,利用统计方法建立了水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定量关系,并进行了二者的空间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统计关系还是空间分布上,水质状况与单位面积人口数目、人均工业总产值、单位面积农业产值之间都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比较,本文指出了广东省水体重污染区人口密度,工、农业总产值的范围与分布,为分析河流水污染及其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957.
五大连池水体氮和磷代谢相关的微生物类群分异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东北典型湖库水体中与氮和磷代谢相关的微生物类群的时空分布及其与主要水质指标的相互关系,以五大连池为重点研究对象,调查水体中4种细菌生理类群——AB(氨化细菌)、DNB(反硝化细菌)、OPB(有机磷分解菌)和IPB(无机磷溶解菌)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种细菌生理类群数量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其中AB,OPB和IPB均在夏季达到峰值,平均值分别为2.8×105,1.1×104和1.6×104 CFU/mL,而DNB的数量则是在秋季相对较高,平均值为1.3×103 mL-1;同时不同点位之间微生物类群的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微生物类群与相关水质指标之间的统计分析表明,水体中AB的数量与ρ(TN)和ρ(NH3-N)密切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3(P<0.05)和0.933(P<0.01);OPB和IPB的数量与ρ(TP)呈显著正相关;相比ρ(NO3--N)而言,DNB与ρ(NO2--N)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明显(r=0.846,P<0.05).   相似文献   
958.
为实现对采前工作面所处动力环境的客观、准确评价,选取9个直接影响工作面 动力环境的指标因素构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核主成分分析(KPCA)和最小二乘 支持向量机(LSSVM)的工作面动力环境多因素耦合安全评价智能模型。首先根据KPCA理 论对评价指标施行简约化处理,剔除冗余信息,得出6个简约后的评价指标并输入LSSVM 模型中训练学习,最后得到评价模型。选取从平顶山矿区和大同矿区搜集到的30组工作 面历史数据,按照20∶10的比例对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其他四种模型 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KPCA方法可有效减少数据信息冗余,利用KPCA优化的 LSSVM模型可准确评价工作面动力环境,误判率为0。  相似文献   
959.
黄土台塬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论文以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为对象,采用几何平均直径(GMD)、平均重量直径(MWD)、分形维数(D)、破坏率(PAD)、峰凸系数(CE)和偏倚系数(CS)对其土壤>0.25 mm团聚体进行分析,探讨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及其最佳评价指标的选择。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含量、GMD及MWD均表现为耕地<乔灌混交林地<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林和草的种植有利于促进土壤较大粒径团聚体的形成,其土壤1~5 mm粒级团聚体占>0.25 mm团聚体总量比重显著(53.90%~80.20%),结构非均匀性明显(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土壤尤为突出);而耕地土壤0.25~1 mm粒级团聚体占>0.25 mm团聚体总量比重较大(约81%),结构呈均匀性;林地和草地土壤剖面由上而下团聚体优势粒径逐渐变小,结构差异逐渐减弱,该趋势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较为缓慢,而耕地在整个剖面上均呈优势粒径较小,结构均一;GMD和CS可较好地衡量整个剖面土壤团聚体水稳性,而PAD可更好地描述0~20 cm深度。  相似文献   
960.
首次提出了灾害损失阈值的概念。灾害损失阈值的定义和确定,有可能成为灾害预防、灾害损失评估的关键性指标。灾害损失阈值可采用承灾体遭受灾害损失破坏程度的阶跃函数予以描述,还可从承灾体的内在特征(如暴露程度、易损性、防灾抗灾能力等)和所在区域的外在条件(如未来灾害可能达到的强度与频度)来揭示标的物承受灾损程度上下极限的临界值。灾害损失阈值应用于社会科学管理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对揭示灾害孕育机制和制定灾害预防、应急对策等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