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72篇
安全科学   197篇
废物处理   28篇
环保管理   85篇
综合类   468篇
基础理论   147篇
污染及防治   89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针对典型SCR系统普遍存在的出口烟道与烟囱处NOx在线监测值不一致的问题与超洁净排放要求,选择2台流场与喷氨格栅结构不同的SCR系统进行性能与优化调整实验。通过对喷氨格栅区域烟气分布与喷氨调整前后出口烟道内NOx分布的测试,分析了导致问题的原因与调整方案的有效性以及不同喷氨格栅结构的优劣性。结果表明:喷氨格栅区域烟气流场分布与区域喷氨量的不一致性是导致不同点位NOx浓度在线监测值不一致的原因;依据调整方案能有效实现SCR出口烟道内NOx浓度均匀分布与超洁净排放的要求;改造后,能针对烟道宽度方向上烟气不均现象进行区域喷氨量调整的喷氨格栅结构Ⅱ与更均匀的烟气分布,促使调整后的2号机组A、B两侧出口NOx浓度分布相对标准偏差明显优于1号机组。  相似文献   
32.
在研究微量有机化学污染物的光化学行为时,为了增加难溶于水的药品溶解度,往往采用甲醇作助溶剂.但对反应体系中助溶剂甲醇对光化学反应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以高压汞灯为光源,以萘普生(NP)及其光解产物NP1和NP2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纯水、1%甲醇和1%异丙醇反应体系中的实验结果发现,少量助溶剂甲醇在紫外光照下对羟基自由基的淬灭效果接近于异丙醇.结合检测到的中间产物,推导了NP的光解路径主要为光致脱羧、羟基自由基夺氢、自由基耦合等反应过程.在助溶剂甲醇存在的体系中,甲醇能与萘普生发生酯化反应,并通过淬灭羟基自由基,影响萘普生的光解反应,从而导致实验结果误读.因此,在光化学实验研究中,应该排除助溶剂甲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研究斜生栅藻对沼液的净化效果,并分析沼液中土著菌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在不同的初始藻细胞接种量条件下,根据藻细胞干重、细菌总数及COD、TP和TN浓度的变化趋势,比较斜生栅藻对原沼液和灭菌沼液的净化效果。在藻类培养初期,沼液中土著菌与斜生栅藻之间存在明显的共生关系,当初始藻细胞接种量为0.1 g·L-1时,原沼液中藻细胞干重达到最大值即2.11 g·L-1。在藻类对数生长阶段,沼液中土著菌与斜生栅藻在藻细胞生长量和污染物去除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斜生栅藻与土著菌组成的共生系统对沼液具有较好的净化作用,且所得的藻类生物量可以作为产能原料。  相似文献   
34.
尹刚  李文兵  罗斌  袁淑娟 《环境工程学报》2016,10(11):6603-6607
喷管喷吹均匀是为了使同一排滤袋清灰力度均匀。针对袋式除尘器喷管喷吹气流均匀性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各喷嘴出口气流质量流量的均匀性十分关注。采用流体力学fluent软件对喷管内流场进行模拟,提出了同一排滤袋清灰强弱分布受到各喷嘴出口气流的动量通量分布的影响,而不是质量流量的看法。对引射空间流场进行模拟,验证了这一看法。结果表明,为了达到喷管喷吹均匀,应使各喷嘴出口气流动量通量分布均匀。采用动量通量修正和重复迭代的方法对喷管喷吹口径进行优化设计,获得了较好的动量通量均匀性。  相似文献   
35.
针对当前化工行业洗涤废水COD高、毒性强、表面活性剂多导致难处理难降解的问题,以青岛市某化工厂生产车间的设备清洗废水为对象,在实验室小试的基础上,设计并建立了处理规模为2.0 m3·d−1的SMAD-BBR组合工艺系统用于处理该洗涤废水。经过4个月的现场调试运行,研究了SMAD-BBR组合工艺对洗涤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SMAD-BBR组合工艺能够有效地降解该化工厂的清洗废水,其中COD去除率为99.1%、NH3-N去除率为95.6%、TP去除率为82.5%;在稳定运行期间水质波动较大时,出水仍能稳定达标,表明组合工艺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通过增加BBR曝气区中的MLSS,从而提高了生物量,使洗涤废水在曝气处理时泡沫严重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经计算,SMAD-BBR组合工艺处理洗涤废水,每年可为该化工厂节约140×104元。通过分析可知,SMAD-BBR组合工艺在处理洗涤废水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6.
为探究碱土金属中毒规律以及中毒方法对中毒的影响,采用干混法和湿混法模拟CaO和MgO对商业催化剂的中毒过程。研究中毒后催化剂脱硝特性的改变及差异,并对催化剂中毒前后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能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湿混法模拟SCR催化剂中毒后脱硝效率的降低大于干混法;模拟中毒实验应该采用干混法;湿混法对于催化剂比表面积、孔径分布、表面V5+含量以及化学吸附氧的不利影响强于干混法;CaO对催化剂脱硝效率的降低大于MgO。2种中毒方法的对比研究为延长催化剂寿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
为了探索丝状菌的致密途径、解决丝状菌污泥膨胀的难题,从丝状菌的自身特点及外部条件出发研究了其在污泥膨胀及致密过程中菌丝体的演替规律。研究发现,致密生长的大絮体对丝状菌的种类是有选择性的,那些丝体较弯曲、丝体强度较大、贮存能力强的菌丝体更利于形成聚集态生长。另外,研究表明,不同种类丝状菌的生长势和存贮能力不同,对底物的利用上亦存在着竞争关系。实验中存在的几个菌种对PHB颗粒的存贮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Nostocoida limicola Ⅱ、Type 1851、Type 0701、Type 021N型菌体。  相似文献   
38.
以萘普生(NPX)为目标污染物,钨酸铋(Bi2WO6)为光催化剂,考察NPX浓度、Bi2WO6投加量、阴离子种类、溶液pH对Bi2WO6光催化降解NPX效果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反应条件。通过原位捕获实验、中间产物识别及反应体系化学需氧量(COD)去除效果,解析光催化过程产生的活性自由基种类及其作用、NPX降解路径及反应体系矿化度,揭示NPX降解机理。结果表明:经水热法制备的Bi2WO6为纯正交晶系,具有由2D纳米方片构成的3D花朵状结构,平均孔径为10.79 nm,比表面积为32.54 m2·g−1,带隙能为2.54 eV;在500 W长弧氙灯照射下,当NPX浓度为10 mg·L−1、Bi2WO6投加量0.4 g·L−1、溶液pH值为4.6时,NPX降解率可达99.83%,光照180 min时矿化度为67.91%,光照反应时间延长至360 min时矿化度为82.14%;Bi2WO6价带电势(3.01 eV)高于OH/·OH和H2O/·OH的电势,因此,空穴(h+)能氧化OH和H2O生成羟基自由基(·OH);而Bi2WO6导带电势(0.47 eV)同样高于O2/$ \cdot {\rm{O}}_2^ - $的电势,单电子(e)还原O2过程很难发生,只能经多e还原O2,生成超氧自由基($ \cdot {\rm{O}}_2^ - $)。同时还发现,h+和·OH在NPX降解过程中起主要氧化作用,$ \cdot {\rm{O}}_2^ - $起辅助作用。综合上述结果,NPX的降解机理是在活性自由基协同氧化下,NPX分子中的C—C、C—O、C=C键断裂发生脱羧反应和羟基化反应,生成结构简单的中间产物,中间产物继续氧化分解为小分子化合物并部分矿化成CO2和H2O。  相似文献   
39.
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不合理利用及水环境污染致使黄土高原的水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亟需开展此区域水体的生态健康评价以提出生态保护和管理措施.以藻类为指示生物进行的生态—环境交叉研究在环境现状指示、生态健康评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基于藻类生态指示作用的发展历程,综合多种指示方法的内涵,将藻类...  相似文献   
40.
活性污泥系统动力学模拟方法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活性污泥法的应用现状和污水中氮磷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使得传统数学模型已满足不了目前的要求,需要对活性污泥系统复杂的动力学规律进行有效模拟。文章在综合分析活性污泥动态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3种占主流地位的模型: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混合模型。这3种模型在污水处理的设计、运行控制和工艺优化等方面各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