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3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221篇
安全科学   924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480篇
综合类   3288篇
基础理论   219篇
污染及防治   87篇
评价与监测   112篇
社会与环境   52篇
灾害及防治   12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2490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1 毫秒
941.
1994年8月,申请人王某到被申请人某燃料有限公司处从事销售工作。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合同书中第三条约定:“甲方(被申请人)安排乙方(申请人)执行标准工作时间制度。”2004年12月51日,该合同期满后双方均未提出续签,申请人继续在被申请人处从事原工作。  相似文献   
942.
危险品泄漏事故后动态路网应急疏散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建立以最短车辆总疏散时间为目标的应急车辆疏散模型过程中,考虑路网上的车流是时变的,以动态交通流分配理论对应急车辆流进行优化分配。基于计算的复杂性和粒子群算法(PSO)的优点,采用PSO对模型进行求解。算例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方案能够减轻整个疏散车辆的拥堵程度,为应急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43.
针对煤矿瓦斯爆炸灾害子系统的复杂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以南方某省1958—2007年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发生数构建时间序列,应用霍斯特时间序列数据的标度行为,提出瓦斯爆炸时间序列的重标极差分析(R/S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瓦斯爆炸时间序列的霍斯特指数为0.550 2,分形维数为1.449 8,其分式布朗运动轨迹表现出一定的持久性和非高斯性。为诊断瓦斯爆炸事故时间序列变异年份,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段R/S分析,获得变异年份为1974年,以1974年为分界点构成2个时间序列,霍斯特指数分别为0.589 1和0.697 5,分形维数为1.410 9和1.302 5,与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时间序列的持久性趋势一致。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时间序列看似无序却蕴藏规律,反映了系统的动力学变化特征,R/S分析方法可以描述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时间序列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944.
为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的教学效果,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多媒体教学、演示模型教学、案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45.
清代江浙沿海台风影响时间特征重建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威  王美苏  满志敏 《灾害学》2011,26(1):123-127
根据清代-民国的历史文献,在判定台风现象记录的基础上,建立了1644-1911年苏、沪、浙沿海受台风影响的天数Td序列,显示研究区在此期间内年均有2d左右受台风影响;19世纪中期之后,台风影响时间有所延长,指征了该地台风活动趋于活跃的现象。小波分析显示1640-1690年代和1800-1830年代,Td变化分别存在4~8a和6~8a的准周期现象,但其他时段周期性规律很不显著。MTC与ATC之间缺乏年际和年代际的对应关系可能是导致本研究Td分布无明显规律的重要原因。台风影响陆地时间与全球冷暖变化并不完全对应,仅发现17世纪早期的增暖与Td值放大在时间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46.
为了解AFS公约执行10年后长江重庆主城段水环境中有机锡污染情况,以重庆主城段长江及其支流嘉陵江为研究区域,于2020年10月采集重庆主城段各码头水域地表水水样,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地表水中丁基锡和苯基锡浓度,分析了水环境中三丁基锡(TBT)、三苯基锡(TPhT)及其降解产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表水环境中同时检测到了TBT、TPhT及其降解产物一丁基锡(MBT)、二丁基锡(DBT)、一苯基锡(MPhT)和二苯基锡(DPhT);长江重庆主城段地表水中有机锡浓度近年来整体呈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尽管少数点位仍有新的TBT和TPhT输入,但绝大多数点位的TBT和TPhT已发生降解.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长江重庆主城段水环境中TBT和TPhT在部分水域可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47.
文章利用2016-2021年杭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站点及杭州光化学网站点监测数据,分析杭州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一次臭氧典型污染过程。研究表明,杭州市夏季臭氧污染严重,6月超标天数要高于7月和8月,夏季臭氧浓度日变化呈现“单峰型”,8月平均臭氧日变化的峰值要略高于6月和7月。2021年6月5-9日杭州市出现的一次中度污染的臭氧污染过程,主要是在不利气象条件以及较高浓度前体物影响下的本地生成,而6月7日在本地生成之外,还受到东北方向城市区域的污染传输影响。  相似文献   
948.
霾是气溶胶与特定多尺度过程(大气边界层、天气和气候过程以及大气化学过程)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 .利用成都市2015—2017年地面能见度、PM2.5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的逐时观测数据,通过Koschmieder’s公式反演了研究时段内6次霾过程大气消光系数时间序列.在分析霾过程统计特征基础上,基于相空间重构理论,分别计算了6次霾过程大气消光系数时间序列的最佳嵌入维数m和最佳延迟时间τ,探讨了不同时间序列非线性特征量(饱和关联维数、Kolmogorov熵以及最大Lyapunov指数)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霾过程大气消光系数为(1.83±0.77)km-1,其中轻微霾及轻度霾、中度霾和重度霾的样本占比分别为34.2%、20.8%和45.0%.霾过程大气消光系数时间序列有弱混沌特性,对应的最大可预报时间尺度介于7~25 h.上述成果深化了对霾系统演化不确定性的认知,并为霾过程大气消光系数预报及演化机理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9.
目的 掌握CAF失效机理MTTF分析方法,以便于在实际案例中实施工程优化决策,从而降低故障危害风险和寿命周期总费用。方法 以某航电电源母板CAF失效为例,基于CAF失效机理的物理化学变化时间特性模型算法,建立电压、介质间距和MTTF变化关系,以辅助工程优化决策。结果 基于仿真计算数据,形成对特定范围产品的改进和处置决策,从而限制失效危害风险的进一步扩散,降低了产品生命周期维护费用,并提升了客户满意度。结论 掌握装备常见失效机理和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是持续改进装备可用性、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50.
尚玥  余欢  茅宇豪  王成  谢鸣捷 《环境科学》2021,42(3):1228-1235
对南京北郊2018年9月~2019年9月PM2.5中有机组分的吸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利用PM2.5化学组成及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该地区吸光性有机碳(棕碳,brown carbon,BrC)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和甲醇可提取有机碳(methanol extractable organic carbon,MEOC)在365 nm处光吸收系数(Abs365,w和Abs365,m)的平均值分别为(3.22±2.18)Mm-1和(7.69±4.93)Mm-1.Abs365,w和Abs365,m分别与WSOC(r=0.72,P<0.01)和MEOC(r=0.62,P=0.04)的质量浓度显著相关,均表现为冬高夏低,夜高昼低的时间变化特征.这可归结于冬季和夜间的气象特征(例如边界层高度降低和大气稳定度升高)、冬季一次源排放的增加以及夏季和白天更强的"光漂白作用".Abs365,m/Abs365,w的年均值(2.60±0.92)远高于MEOC/WSOC(质量浓度比值,1.37±0.30),表明MEOC中非水溶性组分的吸光作用更强,在BrC的吸光作用中占主导地位.WSOC、MEOC、Abs365,m和K+均未表现出强相关性(r<0.60),因此生物质燃烧不是该地区BrC的主要一次来源.WSOC和MEOC质量吸收效率(MAE365,w和MAE365,m)及其比值(MAE365,m/MAE365,w)的季节变化和Abs365相同.MEOC中非水溶性组分的MAE365[(4.10±5.15)m2·g-1]分别是MAE365,w和MAE365,m的6.0和2.9倍,支持BrC的吸光作用受非水溶性有机组分主导这一推断.和WSOC的埃氏吸收指数(ÅWSOC)相比,MEOC的埃氏吸收指数(ÅMEOC)随时间变化更显著,这可能与非水溶性吸光组分排放的季节变化有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PM2.5中有机组分的吸光作用主要来源于二次形成过程和人为活动相关的一次排放,而不是生物质燃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