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的文学教育,呈现出很不一样的样貌。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制造了不少内在与外在的"流离",也同样衍生出若干新的"归属"。选择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这三所华人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大学,讨论各自中文系(及其教员)的文化立场、教学宗旨、课程设置与知识建构,或可从另一个侧面探讨"流离与归属"。半个世纪的政治风云,给两岸三地的学术生态和文学教育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北大、台大、港中大三校的中文系形成了各自的"底色",但晚清以来开启的现代中国大学之道并未中断。  相似文献   
12.
蒋其章,于1872年至1875年担任《申报》第一任主笔。"剪淞病旅"是他在《申报》期间不为人熟知的笔名,考证这一笔名对于考察《申报》第一任主笔蒋其章的生平经历与早期《申报》的文人唱酬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学术史意义。首先,"剪淞病旅"在1874年底至1875年初,频繁参加沪上文人雅集,而蒋其章本年度是《申报》主笔,主持海上文坛。其次,"剪淞病旅"于1875年离开沪上,有江西之行,而蒋其章1875年初因准备科举考试而从申报馆辞职。第三,蒋其章于1877年高中丁丑会试,而申报馆在公布会试题名录的第二天即刊登了《敬贺剪淞》,指出"剪淞病旅"为浙江人士,曾主持《申报》笔政,且名列本科会榜。  相似文献   
13.
大师品秋     
<正>古人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的萧瑟与悲凉,成了古代文人一脉相承的情感基调。与古人相比,近现代大师眼中的秋天,则清新亮丽多了,纯属另一番气象。林语堂的秋是深远的。在《秋天的况味》中,林语堂没有对秋的丰腴、肥美过多着墨,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描写秋的绵延细节。在林语堂笔下,秋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的炎烈迫  相似文献   
14.
正士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其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往往会打上深刻的时代印记,并深刻影响着时代的文化风貌。因此从"士风"的角度研究这一群体,无疑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时代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问题的认识。纵观整个历史长河中的中国古代士人,居于社会政治主导力量的宋代文人士大夫无疑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群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学术界有关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目前还缺乏对宋代士风全面系统的论述,对宋代士风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变化特点的研究更是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正>每年6-8月,是我国大中小学学生放假的暑期。家长会利用休假时间,与子女或亲朋好友共同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怀。毛泽东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之豪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徐霞客"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古代文人骚客登三清山曰,"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三千奇峰,八百秀水"。杭州北高峰"江气白分海气合,吴山青尽越山来"。所有这些美景,如今人们借助客运登山索道,可以安全、方便、快捷、360°全  相似文献   
16.
消失的乡绅     
刘毓庆 《环境教育》2016,(Z1):88-89
正传统的中国乡村,在当代人的眼里,可能是与贫穷、饥饿联系在一起的地方。然而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乡村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只要从至今幸存的晋南村落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稼穑为宝""职思其居""居易俟命""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从这些连今天的大学生都不能完全理解的古典语汇中,我们就能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  相似文献   
17.
一淼 《环境教育》2007,(6):41-41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又名秋菊、九华、黄花、帝女花、笑靥金、节花。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我国古代文人对菊花倍加称誉,将其称为花卉“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因其在深秋不畏秋寒开放,深受中国古代文人  相似文献   
18.
古人说:"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撇去这句俗语中"秋后算账"的引伸义,我想古代文人骑着驴,在天地间一任小驴放开四蹄漫无目的地走,而在驴上一颠一颤间读着好看的文章,的确是别有一番风味,  相似文献   
19.
雷虎 《绿色视野》2013,(7):64-66
在笔者印象里,端砚是中国传统文人最醒目的标签。任何人,只要和端砚联系在一起,就被烙上了传统文人的印记:家境贫寒却个人清高、身体羸弱却是精神小强;长袍、眼镜、老北京布鞋,再配上两个红袖添香的小丫环,是我在脑海中给未曾谋面的端砚艺术家葛志文勾勒出的形象。当和葛志文见面时,我  相似文献   
20.
天崮山之恋     
林红宾 《绿叶》2014,(8):121-123
梁卫春乃山东栖霞人氏,现居烟台开发区,刚过“不惑”之年,喜欢舞文弄墨,尤爱乐山乐水,颇有文人情怀。两年前的金秋十月,他与几位朋友慕名前往天崮山游览,那儿的山川灵秀委实令他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他独具慧眼,居然发现石峰下面的一幢巨岩如同一尊大佛,那大佛活灵活现,妙趣天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