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23篇
基础理论   1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以土地利用变化(LUC)和景观生态安全指标(LESI)分别作为上、下层网络,通过确定LUC和LESI单层网络的节点、节点重要度和节点连接强度,以及LUC与LESI上下层网络之间的节点连接系数,形成LUC-LESI双层复杂网络模型,并构建度中心性、聚类相关性和节点影响强度等3个复杂网络指标,定量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生态安全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为土地利用调控提供指导.大冶市案例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大冶市景观生态安全状况相对稳定,7个乡镇景观生态安全状况得到提高,8个乡镇景观生态安全状况降低,景观生态安全总体处于第4等级;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在LUC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是整个网络的骨架,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在LESI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影响最大,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变化中起主导作用;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占用耕地,耕地-建设既有相对集中的大面积开发区,又存在工矿建设的遍地开花,且建设主要沿道路线性展开,导致耕地-建设的平均斑块面积大、斑块聚集度较低、斑块形状指数较高;耕地改种树木现象在各乡镇已较为普遍,单块面积较大且相对集中,而耕地抛荒主要发生在山丘区域,虽集中度高但单块面积较小,耕地改种树木和耕地抛荒多表现为成片进行,导致耕地-林地平均斑块面积较大而耕地-草地平均斑块面积小,两者斑块聚集度均较高,斑块形状指数均较低.LUC-LESI双层复杂网络实现了景观生态安全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关系的定量化表达,可以作为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研究的一种有效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42.
哈尔滨城市绿地景观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 ,运用 RS和 GIS技术对哈尔滨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研究框架并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3.
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斑块动态与沙漠化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程度与流动沙丘斑块属性的ANOVA分析和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沙丘斑块变化极大地影响着沙地景观的结构、功能和过程,是造成沙地景观动态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在所划分的4个级别中,小斑块和中斑块斑块数量波动较大,平均值分别为(22.8±8.98)个和(23.2±5.98)个;而大斑块和巨斑块的数量较稳定,分别为(16.7±2.42)和(4.0±1.79)个。相反,小斑块和中斑块的累积面积波动较小,而大斑块和巨斑块的累积面积变化较大。ANOVA和关联分析的结果表明,沙漠化程度与流动沙丘斑块面积的变化为正关联,而斑数量与沙漠化程度为负关联,说明在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斑块数量增加,有利于沙漠化程度的降低。同时斑块分维数的分析结果还表明,近40年来该地区流动沙丘斑块分维数的变化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说明该地区流沙斑块的空间格局趋向复杂。而复杂的格局导致沙漠化程度的降低。从不同级别斑块分维数的变化来看,小斑块的分维数为1.098±0.054,大斑块的为1.274±0.044,变化趋势为随斑块面积的增大,分维数增大,且稳定性也增强。  相似文献   
44.
引入并应用斑块概念对大渡河上游藓类-冷杉原始林下地表1hm^2面积的锦丝藓、大羽藓、赤茎藓、塔藓、锦丝-赤茎藓等五种地表苔藓斑块结构特征作了调查分析,并同时测定了斑块相关环境因子(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基质湿度、光照强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及生物量、凋落物盖度)。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不同斑块类型在生物量、个体密度、层片厚度和物种丰富度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所调查环境因素各个方面在五种斑块之间都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且各类斑块的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间分别表现山很强的相关性。影响斑块结构特征的最主要因素是藓丛表面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和草本层盖度、灌木层的盖度等也对斑块特征产生重要影响,而草本层生物器、凋落物盖度及乔木层盖度仅对个别斑块的结构特征产生影响,基质湿度并未对斑块特征产生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不同藓类生长基质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45.
黑龙江省森林景观的格局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软件ARC/INFO 8.01、ARCVIEW 3.2和基于ARC/INFO的FRAGSTATS 3.0软件,处理了1896年、1949年和1981年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分布图,并用所得到的斑块总面积、平均斑块大小、斑块密度、斑块大小变异系数、平均斑块分数维和平均形状指数对黑龙江省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和各个斑块类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1896年到1981年黑龙江省森林景观的总面积急剧减少,斑块数量增多,斑块密度加大,平均斑块大小减少,斑块间的毗连程度减弱,但是斑块的形状逐渐趋于相对规则,斑块的边界趋于简单化,所有这些表明,森林景观逐渐趋于破碎化,其中以红松的破碎化最为严重.整个森林的景观多样性和景观类型分布的均匀性逐渐降低.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另一原因是近一个世纪的气候变化及森林群落的自身演替,但是同人类的干扰作用相比,作用很微弱.图5表2参19  相似文献   
46.
文章选取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国内相关文献及政策的基础上,以自然要素斑块为基本单元,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3个方面,选取17个指标构建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数理方法对主体功能区进行初分和细分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可进一步细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强限制开发区、弱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结果为规范武汉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王志强  傅建春 《生态环境》2010,19(3):697-700
扎龙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是我国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最重要的集中繁殖栖息地。以扎龙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质心模型和最近邻体模型等方法,模拟1996至2004年间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巢址的空间分布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对环境变化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丹顶鹤种群巢址分布出现向核心区集中的现象,鹤巢平均最近邻体距离大幅减少,巢址的空间分布格局由1996年的均匀分布转变为2004年的成群分布型;丹顶鹤巢址的空间分布变化表明该区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1996年核心区内栖息资源相对均匀、丰富,而缓冲区和实验区适宜生境呈零星分布格局,此后生境质量经历了由适宜一非适宜,适宜生境空间分布由均匀一斑块化的过程,到2004年各功能区适宜生境数量大幅减少,且核心区内适宜生境斑块化严重。为研究区丹顶鹤种群及其生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