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1001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331篇
综合类   853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213篇
灾害及防治   6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81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61.
徐亚伟  张训超  庄永刚 《安全》2018,39(5):15-17
随着高校开放式办学的扩大,校园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出现"过度社会化"现象,进而产生"角色眩晕",容易受校园外不良思想的影响,同时高校内的师生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迥异。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叠加可能导致各种潜在矛盾进一步激化,具有爆发校园公共突发事件的可能。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如处理不当不仅会给学校及师生带来生命及财产损失,还会给学校名誉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高校保卫部门作为高校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急先锋,处理突发事件时应当做到及时、正确、果断。  相似文献   
962.
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灰色预测及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63.
文化自信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黑龙江省湿地资源丰富,孕育了独特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以高纬度寒冷湿地为依托,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在宣传力度、联合发展、产品升级、综合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着产品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破坏环境、旅游适游期短等问题。因此,以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北大荒文化、饮食文化、候鸟文化、乡愁文化为线索,以"一带、两湖、三网、两边"为总体构架,以文化自信为底气和底蕴,以特色文化助推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发展,在传播湿地文化、讲述湿地故事、建设湿地形象中,展现黑龙江省湿地旅游独有的诗情和意境。  相似文献   
964.
从旅游者视角对旅游投诉进行研究,对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2014—2016年人民网旅游3·15投诉平台为数据来源,以云南省的投诉案例作为研究样本,借助网络文本分析方法,从旅游者视角对旅游投诉的特征、内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旅游投诉逐年增长,呈现出时间和空间的集聚趋势,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空间主要集中在昆明、大理、丽江;导游、旅行社和景区是主要投诉对象,旅游购物是投诉重点,严重损害了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根据研究结果,从旅游投诉机制、导游管理、旅游购物、游客教育、旅游目的地形象维护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65.
黔桂边民族地区的发展环境、民族本底和区位特点为民族文化旅游带整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整合发展应遵循渐进式发展路径。依据点轴和单核辐射等理论,提出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发展的战略模式,构建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增长极点培育矩阵图,形成以交通沿线绿色景观廊道为本底的1轴3组团7区的产业带格局,畅想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不同发展阶段的依附、联动、多级和网络发展演变路径。  相似文献   
966.
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休闲旅游产业在乡村地域的兴起扰动了当前就业人口由乡村向城镇流动的宏观趋势,乡村旅游就业吸附正从微观上改变着城乡间劳动力空间流动的格局和过程。为科学理解乡村旅游就业吸附引起城乡劳动力空间流动发生变化的特征与机制,文章基于在浙晋山岳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地深度访谈的一手数据,分析了乡村旅游就业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就业吸附的空间模式和过程机制。结果表明:①山岳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就业吸附呈现距离衰减和空间层级结构的特征,0~4 km为核心层、4~12 km为过渡层、12 km以上为外缘层;但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该特征存在区域差异,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就业吸附的空间集中性,比发达地区更加明显。②研究从城乡地域空间系统的视角,基于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口空间流动特征和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山岳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就业吸附呈现以城镇、乡村为就业吸附极,以城乡接合部为吸附效用“分水岭”的空间模式;其中,连接城乡间的便捷交通是乡村旅游就业吸附实现的关键介质。③基于乡村旅游就业吸附空间适用性,文章针对性提出了“空间围栏效应”的概念。文章不仅从微观尺度上丰富了乡村旅游就业人口空间流动特征、过程、模式等的理论认识,而且对切实指导乡村地域在乡村旅游开发实践中理性理解乡村旅游的就业促进作用,提升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和投资的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67.
968.
近年,在城市转型发展趋势影响下,晋城市作为山西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加速向旅游型城市转型。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旅游能耗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切实解决能源消耗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低碳概念为背景,引入生态效率模型,对晋城市旅游投入与旅游产出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旅游业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以正确认识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的关系,为后续的旅游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9.
农村土地旅游化利用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城郊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现象之一,是缓解乡村振兴中旅游用地矛盾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重要途径,而农户旅游行为则是推动土地旅游化利用的内在动力。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人际行为理论的整合分析框架,以杭州市和长沙市典型旅游村451份农户调研样本为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乡村转型视阈下农村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的驱动机理,以揭示新阶段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的深层规律。结果表明:(1)农户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中存在“意愿—行为”的自主驱动、“意愿—组织支持—行为”引导驱动、“行为态度—行为”经济驱动、“知觉行为控制—行为”约束驱动和“情感—行为”情感驱动等五重内在逻辑关系。其中,“意愿—行为”自主驱动占主导地位,组织支持的引导驱动是衔接农户意愿与实际行为的关键动力。(2)乡村旅游经济、社会效益预期是农户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态度的重要驱动力,符合经济激励和价值追求的双重逻辑;规范信念是农户主观规范的重要因素,其中指令性规范作用较大;农户知觉行为控制中更注重对风险评估和抵御机制、资源获取和配置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水平的考量;土地旅游价值功能认知与土地依恋是农户个人情感维度重要因...  相似文献   
970.
旅游城规划中的景观生态评估——以海南三亚市南田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景观空间格局与稳定状况的评估方法,对著名的南田温泉旅游城规划进行了评估,指出,由于建筑物和道路拼块优势度值的上升,以及缺少种群源的持久性、物种的可达性和景观的开放性设计,"自然"组分无法控制该城的环境质量,因此,该城规划不符合海南海滨旅游热点的建设目标,建议补充这方面的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