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4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500篇
安全科学   103篇
废物处理   39篇
环保管理   89篇
综合类   1298篇
基础理论   318篇
污染及防治   133篇
评价与监测   164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典型岩溶地区岩溶泉溶解性碳浓度变化及其通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熊佰炼  张进忠  彭韬  郝卓  高扬 《环境科学》2018,39(11):4991-4998
溶解性无机碳(DI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岩溶作用、碳汇与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指标.为增进对小流域岩溶泉DIC和DOC运移特征的认识,提升离散、有限的水质监测数据条件下碳通量的估算精度,研究了贵州普定陈旗岩溶泉DIC和DOC浓度的变化特征,采用LOADEST模型建立了估算DIC和DOC日通量的回归方程,并估算了陈旗岩溶泉的岩溶碳汇强度.结果表明,陈旗岩溶泉DIC和DOC的浓度分别为16. 47~42. 31 mg·L~(-1)和0. 87~6. 89 mg·L~(-1),它们分别随瞬时径流量的增加呈指数减小和增加.从LOADEST模型构建的回归方程可知,DIC日通量主要受径流量的影响,DOC日通量受径流量和时间的影响;陈旗岩溶泉DIC和DOC的估算通量分别为9 490. 01 kg·a~(-1)和1 704. 87 kg·a~(-1),陈旗岩溶泉的岩溶碳汇强度为3. 40 g·(m~2·a)~(-1). LOADEST模型是低频率水质监测条件下估算岩溶泉DIC和DOC通量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992.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分别对2014年10月和2015年6月珠江口、南海北部总溶解无机As(TDIAs,[TDIAs]=[As5+]+[As3+])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探讨TDIAs在珠江口和南海北部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夏季和秋季珠江口TDIAs的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季节差异(t检验,置信度为95%)。夏、秋季珠江口TDIAs均呈现不保守混合行为,尤其在河海混合初期清除现象较明显,其清除百分数均在30%左右。珠江口向南海TDIAs的年输送通量约为(4.0~4.6)×105 kg。珠江口邻近海域表层TDIAs浓度较高,南海北部陆坡底层由于受到黑潮次表层水影响TDIAs浓度有所升高。夏、秋季南海北部陆坡TDIAs浓度不存在显著性季节差异。夏季南海北部主要受水团混合影响,表现出保守混合行为。珠江口和南海北部TDIAs浓度与世界其他河流以及大洋相比均处于自然水平。  相似文献   
993.
为了研究杭甬地区大气气溶胶中含碳气溶胶的季节性变化和它们的来源,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收集了杭州和宁波2个城市中4个采样点的PM_(2.5)样品,利用碳热光学分析仪测定了样品中8种碳组分,获得了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含碳气溶胶总量(TCA)和二次有机碳(SOC)的浓度水平,根据OC与EC的相关性、比值和不同碳组分的特征,分析了主要来源.结果表明:(1)杭甬地区总碳(TC)年均浓度为(14.3±4.1)μg·m~(-3),占年均PM_(2.5)浓度的(26.2±6.5)%;OC和EC的年均浓度分别为(11.3±3.4)μg·m~(-3)和(3.0±0.9)μg·m~(-3).4季中,冬季TC浓度最高;(2)杭甬地区估算的TCA年均浓度为(25.6±7.5)μg·m~(-3),占PM_(2.5)的(42.2±10.0)%,SOC占OC年均值的(41.1±5.5)%;(3)杭甬地区年均OC/EC比值为4.7±1.7,落在汽车尾气排放,煤炭燃烧和生物燃料燃烧的区间内,说明这些排放源都是含碳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各个采样点在秋冬季都具有更高的char-EC/soot-EC比值,表明了这2个季节生物质燃烧活动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94.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著名的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区。除了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壤污染问题以外,地质背景很可能是造成土壤重金属超标的重要因素。为了弄清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重金属的释放规律及其环境效应,本次研究以贵州省罗甸县典型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风化剖面为载体,采用实地调查、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等手段,结合质量平衡系数的计算方法对研究剖面的重金属元素超标程度及元素迁移规律展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比泥质岩具有更高的重金属元素释放潜能,其风化和成土过程向环境中释放重金属的量与风化壳的发育程度有关。研究区石灰土剖面重金属元素超标程度严重,且以Cd和As的超标程度最大。地带性黄壤中Cr、Ni元素的富集很可能与剖面发育过程中铁氧化物的沉淀富集有关。综合分析认为岩性不同所导致的风化速率的差异很可能是造成碳酸盐岩和泥质岩剖面重金属淋失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且,重金属元素在风化剖面中的迁移规律受元素自身地球化学性质、母岩类型和风化壳发育程度等多重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995.
林香男  董娴  陈卓 《地球与环境》2019,47(3):254-260
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贵阳市区设置4个采样点位采集PM_(2.5)样品,分别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和汞分析仪测定PM_(2.5)中8种致癌有害元素的质量浓度,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富集程度及季节变化规律,并运用富集因子法对其可能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Pb、Cr(Ⅵ)、As、Cd和Hg 5种致癌有害元素标准化后的浓度大小排列顺序可能为Cr(Ⅵ)AsHgCdPb,其中As、Cr年均值浓度超过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除Co外,其它7种致癌有害元素的富集因子EF10,且Cd、Hg、Pb和Se 4种元素有显著富集,可能主要来源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冬季富集因子高于其它季节。  相似文献   
996.
邓建国  马子轸  李振  段雷  蒋靖坤 《环境科学》2019,40(8):3457-3462
湿法脱硫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火电厂脱除烟气中的SO_2,一方面对烟气中的PM_(2.5)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颗粒物,其净效应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选择3台装有不同湿法脱硫工艺的燃煤机组(石灰石-石膏单塔脱硫、石灰石-石膏双塔串联脱硫以及海水脱硫),采集了脱硫系统入口和出口的PM_(2.5)样品,分析了PM_(2.5)的质量浓度和元素组成.根据PM_(2.5)化学组分物质守恒建议了一种估算脱硫塔对PM_(2.5)去除率和增加率的方法,可选择Ti、Pb、Cr和V等元素作为参照.结果表明,所测试的3种湿法脱硫系统对PM_(2.5)的去除率较为一致(67. 5%~84. 4%),平均为77. 1%,但增加率差别较大.其中,石灰石-石膏双塔串联系统的PM_(2.5)增加率较低,仅为8. 6%,主要是由于二级吸收塔入口烟气温度降低,脱硫浆液液滴蒸发减弱导致携带减少;海水脱硫系统PM_(2.5)增加率为23. 9%,这可能与脱硫海水不循环从而所含固体浓度较低有关;而石灰石-石膏单塔脱硫系统可能由于除雾器运行效率较差导致PM_(2.5)增加率高达162. 3%.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导管强化有机磷转化、基质改良强化无机磷吸附构建了优化构造的二级驳岸湿地,并考察其对雨水径流中磷元素的去除。结果表明:降雨重现期越小,构造优化的二级驳岸湿地除磷效果越好。当模拟降雨重现期为1年一遇时,第1级湿地引入空气导管可显著提高对有机磷的去除,场次去除率达32%,比传统构造湿地提高29%;第2级湿地采用铁锰复合氧化物改良填料可显著提高对无机磷的去除,场次去除率达77%,比传统构造湿地提高52%;优化构造的二级驳岸湿地对雨水径流中磷的去除率明显升高,对总磷、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场次去除率分别可达66%、80%和42%,比传统构造的二级湿地分别提高了40%、55%和13%。通过模型预测得出,优化构造驳岸湿地的使用寿命比传统构造驳岸湿地提高了11年,大大减小了基建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998.
阜康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粒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阜康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水平、来源以及粒径分布,本研究于2011年2月~2012年2月利用8级惯性撞击式分级采样器采集了阜康大气气溶胶样品,使用离子色谱测定了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分析比较了非采暖期和采暖期主要离子的变化趋势、浓度水平、构成、来源以及粒径分布,在此基础上选取特殊采样日分析了重污染、秸秆燃烧以及春耕期的离子组成以及粒径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阜康细粒子、粗粒子中总水溶性无机离子(TWSI)在非采暖期和采暖期的浓度分别为11.17、12.68μg·m-3和35.98、22.22μg·m-3;非采暖期的SO2-4主要来自盐碱土扬尘,NO-3和NH+4主要来自农田土壤扬尘,而采暖期的SO2-4、NO-3和NH+4主要来自煤炭等化石燃料燃烧.8种离子在非采暖期和采暖期均呈现双峰分布,相对于非采暖期,采暖期的SO2-4、NO-3和NH+4在细粒径段的峰值发生了粒径增长,SO2-4和NH+4在粗粒径段的峰值出现在3.3~4.7μm处.重污染期间二次污染严重,离子主要分布在1.1~2.1μm处;秸秆燃烧期受生物质燃烧影响大,离子主要分布在<0.65μm粒径段;春耕期土壤扬尘较多,离子主要分布在>3.3μm粒径段.  相似文献   
999.
Arsenic (As) is ubiquitous in the environment in the carcinogenic inorganic forms, posing risks to human health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Many microorganisms have evolved a series of mechanisms to cope with inorganic arsenic in their growth media such as transforming As compounds into volatile derivatives. Bio-volatilization of As has been suggest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As biogeochemical cycling, and can also be explored as a potential method for arsenic bioremediation. This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As volatilization by fungi, bacteria, microalga and protozoans. Arsenic bio-volatilization is influenced by both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that can be manipulated/elucidated for the purpose of As bioremediation. Since As bio- volatilization is a resurgent topic for both biogeo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our review serves as a concept paper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1000.
上海城区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2010年6月~2011年5月间在上海城区点位采集了181组PM2.5样品,采用热光反射法(thermal optical reflectance,TOR)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含量.结果表明,上海城区环境空气PM2.5中OC和EC年平均浓度分别为8.6μg·m-3±6.2μg·m-3和2.4μg·m-3±1.3μg·m-3,两者之和占PM2.5质量浓度的20%.OC和EC的季节平均浓度值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秋季OC和EC在PM2.5中的比例最高.全年OC/EC比值为3.54±1.14.采用最小OC/EC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得到SOC年均浓度为3.9μg·m-3±4.2μg·m-3,占OC含量的38.9%.夏季SOC浓度低且与O3最大小时浓度值相关性好,表明光化学反应是夏季SOC的重要生成途径,主导西风向的秋冬季SOC浓度高于静风条件下的浓度水平,存在输送作用.进一步对OC1、OC2、OC3、OC4、EC1、EC2、EC3和OPC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城区PM2.5中OC和EC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燃煤排放、生物质燃烧和道路尘,这4个来源对含碳组分的贡献率达69.8%~81.4%,其中机动车尾气在4个季节中的贡献率均较高,生物质燃烧贡献约15%~20%,春季和秋季道路尘影响明显,冬季燃煤的贡献高于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