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史连永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12,(2):36-36
久居城市,四季无知。高楼林立,冷暖不觉。城市被人们粉饰打造得连季节的变换都那样虚晃,不真实。城市的春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只有走出城市,触摸大自然,才知春天的存在,感受到春天的呼吸,春天的真实。 相似文献
63.
王胡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9,(2):60-61
1962年,《寂静的春天》在美国问世。在过去的40多个春天里,人类经历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为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惊喜赞叹,额手称庆。但是,每当春天来临之际,人类仅存的理性精神就会因为有人提及的名字蕾切尔。卡逊及其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而被唤醒。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紧闭的门窗向外眺望:今年的春天是否寂静?明年的春天又是否会寂静? 相似文献
64.
正在现代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为对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从营切尔卡逊及其呈现的作品而言,其意味着,科学工作者需要具备自觉的环境意识,警惕科技运用所存在的生态风险和环境危害,并以公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以此为核心的"蕾切尔·卡逊命题"对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实践和科学工作者的环境意识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正整整50年前的那个春天,远在大洋彼岸,一位年仅57岁的优雅女士,怀着对这个世界的深情眷恋和深重忧虑,撒手离去。她留下了一部给全球带来极大震撼的警世之作——《寂静的春天》,还有纷纷扰扰的"争议"。有人说,只要春天还听得到鸟叫,我们就应该感谢她——蕾切尔·卡逊(Rachel Louise Carson,1907~1964)。这句话或许有点儿夸张,但今天应该没人会否认,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当以1962年《寂静的春天》问世为标志。 相似文献
66.
《中国ISO14000认证》2007,(B12):1-2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到生活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没有生活过。
——Henry David Thoreau[编者按] 相似文献
67.
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这本彪炳千秋的环保史册系统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作者卡逊认为: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需另辟“蹊径”。作为“蹊径”之一的生物农药一经出现就被广泛看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