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1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56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92篇
综合类   898篇
基础理论   253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178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我国东部高潜水位煤矿区因煤粮复合、煤水复合、煤村复合成为我国土地复垦难度最大的典型地区之一;研究高潜水位煤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可为制订有效的土地复垦策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的沛北煤矿区为例,选用1995年TM、2005年ETM+和2015年OLI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转移轨迹、景观格局指数等分析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采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2025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果表明:(1) 研究区景观变化轨迹趋势明显,耕地主要流向建设用地、塌陷积水区、水域和湿地;园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和耕地;塌陷积水面积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建设用地和耕地,贡献比例分别为47.68%、19.20%;(2) CA-Markov模型情景模拟结果表明:2015~2025年,耕地、水域和湿地面积减小;建设用地和塌陷积水面积明显增加;(3)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类型水平上,耕地、水域和湿地是主导优势地类,但耕地、塌陷积水、水域和湿地破碎化程度较高;景观水平上,景观格局总体边缘形状趋向简单。综上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源于区域城镇化进程加快、因采矿活动导致的地表沉陷积水情况加重;建议提前编制预计塌陷区的防治及已塌陷区的规划治理方案。 关键词: 景观格局演变;煤矿区;高潜水位;土地景观格局;CA-Markov模型  相似文献   
902.
为了探讨突发水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合作问题,构建突发水灾害应急管理的异质主体网络体系,分析各异质主体间的博弈关系。在此基础上,考察异质应急主体行为选择——合作与不合作行为对应急合作达成的演化影响,将演化博弈理论应用到水灾害应急管理中,建立相应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对主体博弈形成的动力系统进行系统仿真。最后,根据演化博弈结果得出,中央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和对不合作主体从重处罚将有利于良好合作秩序的达成。  相似文献   
903.
自然过程是规划过程的重要维度。与中国法定规划体系相衔接的生态单元分类、评价系统的构建,是生态研究与城乡规划之间的一座桥梁。选取昆山花桥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Landsat遥感数据TM影像图为主要数据源。在城乡生态单元制图的基础上,从区域景观格局的宏观角度分析城市化、乡村以及城乡交错带三类典型地块的生态用地特征。研究表明:城市水体形态过于笔直、公园绿地分布过于集中,城乡交错带水体破碎化严重、人工景观呈集聚状的发展趋势,乡村地块水体受农业活动影响严重、农田景观应重点保护等。进而从微观角度进行植被群落结构指数评价,作为生态信息的重要补充。根据植被指数图谱可得花溪公园附近的植被群落结构指数较高,河道两侧的线性连续性整体尚佳,植被群落结构丰富,而道路两侧的植被较为单一等。旨在提供一种城市生态评价体系,从宏观到微观,从生态格局分析到植被群落结构评价,希望能更清晰的反映不同区域之间的生态价值差异,为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生态基础性数据。  相似文献   
904.
905.
21世纪初的玛纳斯县域土地利用面临新的政策和技术背景,采用遥感技术对2000年和2005年玛纳斯县域人类主要活动区各类景观进行比对分析,发现研究区内耕地、城镇景观面积出现大幅增长,林地、草地景观面积显著下降,“农林”、“农草”争水、争地的矛盾逐渐激化,水资源的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降低。分析表明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突破是玛纳斯县域景观生态变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06.
北京公园水体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现状调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分析了北京市公园景观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详细调查了目前公园为治理景观水体污染采取的技术措施,提出了综合治理技术的设计原则和目标,应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综合技术是治理景观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07.
为研究高原—山区—平原—滨海生态要素梯级流动特性的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规律,以永定河流域1980—2020年7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景观面积动态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近40年来永定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并揭示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80—2020年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面积占比约90%;近40年,耕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1 376.38、463.42 m2,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增加,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在2015—2020年变化最大。2)在类型水平上,建设用地斑块破碎程度明显降低,其余用地类型变化不明显;景观水平上,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由1.29增至1.35,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由0.67增至0.75,景观整体结构趋向复杂,异质性增加,团聚程度下降,景观破碎化加剧。3)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受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驱动力,经济发展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化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908.
新疆艾比湖流域平原区景观植被属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琪  朱海涌 《干旱环境监测》2009,23(4):236-240,F0004
在对新疆艾比湖流域平原区进行景观生态分类的基础上,利用“3S”技术叠置研究区草地资源类型图与景观类型图,对研究区景观植被属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为荒漠、草原和草甸,共有33个植物群落类型,小蓬荒漠、梭梭荒漠、刚毛柽柳荒漠等各类荒漠面积合计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10%,芦苇草甸、含胡杨的芦苇草甸及矮嵩草草甸等各类草甸及草原面积也较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8.34%。  相似文献   
909.
以我国干旱区典型内陆湖泊流域——新疆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区,对其平原区1990--2005年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5年,研究区农田、湿地及人居地景观的面积增加,其中以农田景观的面积增加量最大;而林地、草地、沙地、戈壁和盐碱地景观的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草地、盐碱地和林地景观面积减少较多;各景观类型中以盐碱地、林地、草地和戈壁的转出率较高,而以农田、人居地的转入率较高;研究区景观组份构成没有大的变化,戈壁依然是研究区景观的基质。景观格局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农田斑块数量和面积的增加,加大了区域水资源利用压力;林地、草地斑块面积减少,使得平原区绿洲遭受风沙的危害性增大;沙地、戈壁和盐碱地面积减少,使绿洲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呈现不同变化特征;湿地斑块面积略有增加,对减少艾比湖流域沙尘危害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910.
在绿色发展背景下,政府如何适度运用环境规制工具,处理好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构建区域环境规制与旅游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得到2007~2017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境规制与旅游生态效率值,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然断点法分析两者的空间格局演化情况,而后建立面板模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环境规制对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1)城市群总体环境治理力度有所增强,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从空间分布来看,其空间格局变动较大,表现在高规制强度地区由城市群中部逐渐向东西部边缘地区进行转移。(2)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水平整体不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空间差异先扩大后缩小。旅游生态效率逐渐形成中部地区高效率组团状集聚的空间分布形态。(3)城市群环境规制与旅游生态效率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随着滞后阶数的增加,环境规制对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的不利影响正逐渐减弱。从空间维度上看,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环境规制对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受环境规制正向影响的城市较少,主要分布在城市群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