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案情简介
周某于2007年4月3日进入某电子公司工作,先后任行政助理、人事行政专员。双方最近一期劳动合同期限自2011年4月5日起至2015年4月2日止。因孕期妊娠反应较大,周某自2011年9月起就医,并于当月起休病假。医院分别于2011年10月8日、10月25日、11月1日、11月8日为周某开具疾病证明书,疾病诊断分别为“妊娠呕吐”、“先兆流产”,处理意见(建议)均为“休息壹周”。因公司怀疑周某病假条的真实性,故于2012年2月17日至医院调查。同日,医院医务科出具《情况说明》一份,内容载明:“某电子公司:贵公司员工周某2011年10月8日、10月25日、11月1日及11月8日的疾病证明无相应挂号记录,应属无效疾病证明。” 相似文献
62.
63.
以2014—2020年中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渠道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投入、产出和效率均存在正U型关系,投融资期限错配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内部控制通过抑制投融资期限错配行为进而促进企业创新。(2)引入管理层短视主义作为中介效应的调节变量,发现管理层短视主义会抑制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减缓内部控制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抑制作用,同时加强投融资期限错配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3)资源松弛和数字化转型均正向调节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的正U型关系。 相似文献
64.
冯某系某公司职工,双方曹签订有劳动合同,约定劳动合同期限为:2003年4月22日至2004年4月21日。此期间冯某担任财务出纳工作。双方约定劳动报酬为:试用期问工资总额为800元,其中基本工资400元,交通补助150元,通讯补助150元,劳动保护费100元。试用期满后,月工资总额1000元,其中基本工资600元, 相似文献
65.
66.
案情简介
刘某,1985年5月出生,为某职业学院2005级数控专业学生。2008年2月,刘某在毕业实习期间到某模具公司应聘,该公司在知悉刘某为学生的情况下与其签订5年期限劳动合同。5月,该公司安排刘桌赴日本进行模具技术培训,并为其支付培训费用4.5万余元。双方在培训协议中约定服务期为5年,如刘某违反服务期约定,应按照剩余服务期限分摊的培训费用支付违约金。 相似文献
67.
案情简介
魏某于1999年1月10日与某公司签订5年期限的劳动合同,合同期满日,双方经协商一致又签订了一份5年期限的劳动合同。2008年12月8日,某公司发给魏某一份意见征求函,意见函上写明:“您与公司的劳动合同将于2009年1月9日到期,因届时您与公司劳动关系满10年,公司决定在保持原有合同约定条件的基础上,与您续签无固定期限或5年期限的劳动合同,请考虑并在50日内向公司人事部门作出书面回复,若不予回复,公司则认为您同意续签无固定期限合同”。 相似文献
68.
案情简介
刘某于1989年10月进入某彩色显象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公司)工作,于1990年1月12日与公司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008年5月5日,公司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为刘某出具了《出庭通知书》一份,告知刘某2008年6月4日上午9时到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开庭。刘某于6月5日填写请假单,原因为“仲裁委开庭”,请假类别为“公假”。公司认为刘某的情况不符合“公假”条件。因此,按照“事假”标准扣减了刘某的奖金、浮动工资和缺勤共计591.15元。 相似文献
69.
10年前,陶某被某搬运公司招用为货运员。2013年6月,公司考虑陶某在本公司工作已满10年,依法与其订主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015年10月,陶某在—次搬运工作中不慎受伤,致胃切除二分之一,被认定为工伤,伤残鉴定等级为七级,并领取了—坎性伤残补助金。2013年12月,陶某向公司表示不解除劳动关系,伤好后再回公司上班。2014年1月,公司以书面形式通知陶某回公司上班。陶某以伤势未愈为由拒绝上班。 相似文献
70.
刘某于2007年9月被某公司招用为销售员,签订了劳动合同,工资为底薪1500元/月加激励酬金构成,后派到公司的某销售点担任负责人。随着公司的发展,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销售点,且招用的人员越来越多,公司于2008年4月要求各销售点负责人与其签订了《委托代理销售产品合同》,合同期限于2008年5月起至2012年5月止,并要求其各销售点负责人办理了营业执照,各销售点负责人成了个体工商户经营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