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9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213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44篇
综合类   681篇
基础理论   82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47篇
社会与环境   108篇
灾害及防治   8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5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耕地资源流失速度加快的基本形势,国家实施严厉的管制制度及措施不断强化对优质农田的保护及管理。然而,采取禁止性或限制性强的规划管制制度,严格限制或剥夺管制区域内相关群体使用资源和空间的权利,如未提供相应的补偿和经济援助,将侵害相关群体的发展机会及利益,导致不同分区利益群体福利非均衡,违背环境公平。因此,可以说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使区域内土地的发展权利受到限制,给保护区内相关群体带来机会及利益的损失。如何从政策层面上探讨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供给面由非均衡性向均衡性转变的补偿移转制度及举措,构建激励相容的利益分配机制,设计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及重心、研究难点及实践经验、研究方法及现实需求等方面的变化对国内外当前规划管制下土地发展权利受限,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加以总结分析,为加强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及构建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52.
南汇边滩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物输运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对南汇边滩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Gao Collins泥沙概率输运模型探讨边滩的沉积物输运趋势,结果表明:①沉积物中值粒径、分选系数和偏度的分布具有一致性,三者相关性较强;②边滩的沉积物粒度特征表现为正偏,分选性较差,分选系数值集中在2左右,沉积物相对较粗(中值粒径大于0.01 m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没冒沙中部、南汇咀及卢潮港近岸,其它区域沉积物相对较细(中值粒径小于0.01 mm);③将 Gao Collins的泥沙概率模型和南汇边滩的动力与沉积环境结合表明,沉积物在东滩的净输运趋势是由北向南输运。由于南滩的动力条件相对复杂,因此南滩沉积物的净输运趋势有待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53.
近30年鄱阳湖营养盐时空异质性演变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环境》2021,40(3)
为了分析鄱阳湖水体的水质变化特征以及预测鄱阳湖水质演变趋势,以鄱阳湖为研究区域,基于1988至2018年长序列野外实测数据,分析了近30年来鄱阳湖营养盐浓度特征。运用重标极差分析法,定量评估了各主要控制点位演变趋势特征;并采用Pearson系数计算各控制点位营养盐负荷的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1)鄱阳湖营养盐浓度随时间变化明显,氨氮年均浓度2000年以前小于0.15mg/L,为Ⅰ类水浓度水平,2000年以后浓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在2014年达到峰值,全湖浓度平均值为0.814 mg/L,2015~2018年期间围绕在一定浓度水平小幅度波动,处于Ⅲ、Ⅳ类水浓度水平;总磷浓度近30年整体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近30年呈现出两次最大值,分别在1993年和2014年,年均浓度分别达到0.071 mg/L,0.105 mg/L,为Ⅳ~Ⅴ类水浓度标准。(2)不同湖区空间差异性明显,北部湖区水质相对较好,南部主湖区受5条主要入湖河流携带的污染物影响承纳了大量的污染物,而鄱阳湖主湖体起到了很好的调蓄和净化作用。(3)鄱阳湖各监测站点营养盐时间序列R/S分析Hurst指数均大于0.5,呈现出较强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254.
255.
为清晰了解国内生态修复评价研究现状,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近30年收录的1 523篇论文为数据来源,对生态修复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评价研究学科交流强度较小,作者发文量整体不高,作者合作群较少,研究机构中北京林业大学、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贡献较大;(2)生态修复评价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态修复评价类型、不同功能类型评价指标和修复有效性3个部分;(3)生态修复评价研究热点经历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且均较前一阶段有所深化,前期主要结合实际需求对一些特定生态系统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研究,中期随着各类生态修复工作开展出现生态修复评价体系研究,近年来研究重点则转向以政策导向和科技融合为支撑的评价工作。该研究可为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评价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56.
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1949~2003   总被引:83,自引:7,他引:83  
由于统计方面的原因,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至今尚没有一个客观的描述。针对该问题,论文对1949~2003年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耕地数据系列进行分析,认为统计数据存在问题较多的时期为1960~1985年,并采用粮食产量对耕地面积进行了分时期的反演,对于1986~1996年间的耕地数量则按照全国土地利用详查统一到1996年的结果再进行反推,由此重新刻画建国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和特征,并结合不同时段耕地相关政策对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呈现波动性变化,但在1979年之前总体上是增加的,自20世纪80年代起呈现缓慢下滑,1999年后由于生态退耕等原因引起耕地数量迅速减少,由此导致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与耕地安全问题值得关注。在经过一段快速的大规模生态退耕时期后,中国生态退耕速度将逐步趋缓,耕地安全与粮食安全将会成为影响中国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问题,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势必将贯彻下去,预计2010年后中国的耕地资源数量将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57.
为研究许昌市的臭氧(O3)污染情况及时空分布特征,对2014年-2016年许昌市3个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2016年,许昌市O3污染状况整体呈加重趋势,2016年污染最为严重;O3浓度和超标天数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末和夏季的O3污染最为严重;不同季节的O3、NO2、NO和NOx浓度日变化也不尽相同,同时O3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14:00~15:00;并且O3与NO2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58.
抚仙湖富营养化现状、趋势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抚仙湖生态结构脆弱,营养元素收支失衡,具有发生富营养化的潜在危险。应当加大面源治理力度,尽快实施湖滨带生态建设和面源控制工程,搞好面山绿化,减少水土流失,认真依法治湖。  相似文献   
259.
黄河流域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19,自引:8,他引:119  
利用黄河流域及其周边123个气象站1961~2000年20cm口径蒸发皿资料,分析了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就整个流域平均而言,尽管在1960~2000年期间,黄河流域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但蒸发皿蒸发量却呈明显下降趋势,黄河流域年蒸发皿蒸发量在20世纪80~90年代较60~70年代下降了136mm,下降幅度为7.5%;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夏季和春季,秋季和冬季不明显。对蒸发皿蒸发量气候变化的空间分析表明,局部区域与整个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并不完全同步,黄河流域上游和下游蒸发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中游呈持平并略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60.
青藏高原20世纪后40年潜在蒸散趋势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气候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和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方面,对于控制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质能交换的重要气候因子--蒸散,研究相对较少。蒸散在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多个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日照、温度、风速、湿度等。蒸散也是陆地和大气间能量、水汽传送和气候变化监测的敏感因子。蒸散的变化趋势更能反映气候变化的状况,并对农业生产、流域开发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论文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101个气象台站在20世纪后40年Penman-Monteith潜在蒸散(PET)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研究显示青藏高原PET在所有季节呈现减少的趋势,年平均PET倾向率为-13.1mm/10年或年总量的2.0%。在PET整体负的趋势下,1970和1980年代在平均值上的波动幅度大约是在600到700mm范围。青藏高原空间性的趋势分布随季节性波动全年仍保持稳定。PET减小趋势的台站冬春(80%)多于夏秋(58%)。尽管总体趋势是负的,但有些台站PET表现还是正的趋势,最大年的正负PET趋势台站在柴达木盆地的南部,分别是84.8mm/10年和-79.5mm/10年。论文还进一步探索了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因子对PET趋势的影响。在青藏高原,风速是影响PET趋势最重要的因子,相对湿度次之,而日照时数的变化作用不明显。由于青藏高原上稳定的日间温度限制了温度趋势对PET的影响。因此,负蒸散趋势被认为与地区性季风环流强度的降低有关,而非日照时间的减少。也就是说,降低的PET趋势显示出与全球变暖情景中预测的水文循环增强相反。由于不均匀的青藏高原气象台站分布,进一步的探索最好增加遥感方法获取没有台站地区的PET数据,以便对整个青藏高原的PET的时空分布进行深入研究。图4表5参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