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21篇
基础理论   59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标树经营为近自然林业的重要手段,研究其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对目标树经营密度的响应机制对于人工林经营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以宜宾市高县月江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不同目标树密度(100株/hm2、150株/hm2、200株/hm2)在经营1年后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  相似文献   
62.
为明晰自毒胁迫下内生真菌对宿主杉木生理过程的影响,探讨利用内生真菌缓解杉木自毒作用的可能,在课题组前期已获得2株对杉木幼苗有促生作用的内生真菌(CG2柱孢属Cylindlrocarpon sp.、aJ4毛霉属Mucor sp.)基础上,测定不同浓度(0、40、80、120 mg/L)化感物质混合(邻羟基苯甲酸:肉桂酸=...  相似文献   
63.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Ⅱ:氮素沉降动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福建南平地区 ,对两片杉木人工林 (标记为FFC和XQF)的氮素沉降进行了为期 3a(1994~ 1996 )的定位研究 .结果表明 ,降水通过林冠后 ,穿透雨的氮素含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但树干径流的养分富集现象则十分显著 .降雨、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的氮素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均以夏季最低 ,冬季最高 ,春秋季居中 ,这种格局强烈受降雨量的控制 .在FFC和XQF监测场 ,每年从降雨中输入的NH 4 N分别为 8.73kghm-2 和 4.6 2kghm-2 ,NO-3 N分别为 9.36kghm-2 和 6 .83kghm-2 ,总计氮素输入分别为 18.0 9kghm-2 及 11.45kghm-2 ,其中16 .4% (2 .97kghm-2 )和 4.9% (0 .5 6kghm-2 )在降水过程中直接被两林分的林冠所吸收 .吸收行为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 ,这是杉木生长旺盛的阶段 ,而在秋、冬季则主要表现为淋溶 .林龄和密度是影响林冠对氮素吸收量的两个主要因子 .图 3表 1参 2 2  相似文献   
64.
在福建南平地区,对要龄和密度不同的两片杉木人工林的调落物和森林降水化学进行了3a(1994-1996)的定位研究,株密度n=2370hm^-2的16a生林分(标记为FFC)和株密度n=1180hm^-2的41a生林分(标记为XQF)的年调落量分别为6210.7kghm^-2和3146.2kghm^-2,其中落叶分别占总重要的76%和68%,凋落物中5种主要营养元素的年归还量别为173.92kghm  相似文献   
65.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碳库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土壤有机碳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取决于有机碳的稳定性。为科学评价杉木人工林土壤的碳汇功能及固碳潜力,对湖南省会同县不同发育阶段的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生化特征和物理保护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人工林发育过程中,土壤总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活性碳库Ⅰ(LPⅠ)、活性碳库Ⅱ(LPⅡ)和重组有机碳(HOC)含量以及微生物熵(MQ)均在中龄林阶段出现最低值,而轻组有机碳(LOC)和顽固性组分(RF)随林龄增加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土壤RF占SOC的比例(顽固性碳指数,Ir,C)则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即在中龄林阶段比例最高,在成熟林阶段为41.9%~57.6%,高于幼龄林阶段的38.7%~43.0%;HOC占SOC的比例从幼龄林阶段的86.4%~87.5%下降到成熟林阶段的82.5%~83.9%。总体而言,杉木人工林的发育过程是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土壤有机碳自身的顽固性增强,但受到的物理保护程度减弱。此外,各组分中以LP I对土壤微生物的有效性最高。  相似文献   
66.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幼林生态系统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对不同林地清理方式林地的水、土、肥流失及产流过程进行的6年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导致了林地水、土、肥流失的较大差异。随时间推移,这种差异在缩小。林地缺少采伐剩余物覆盖及炼山时有机质烧失是炼山林地严重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影响南方杉木造林地水土流失诸因子中,炼山是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67.
杉木林取代阔叶林后土壤生物学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福建省南平市溪后安曹下取代阔叶林的70a生杉木车产林(山坡)、32a生杉木“青年林”(山坡)及前茬阔叶林(山脊)土壤生物学活性连续2a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山脊上前茬的阔叶林相比,70a生杉木丰产林土壤微生物总数、生理类群的数量减少、活性下降;土壤酶活性减弱;呼吸作用强度(内源)及添加基质的外源呼吸作用强度降低,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和腐殖质再合成程度降低.32a生杉木“青年林”土壤生物学活性下降则更为明显,说明从杉木取代阔叶林(头耕土)起,土壤生化活性及土壤肥力就存在明显下降现象,轮伐期缩短或林地连栽杉木代数增加,而不采取恢复地力措施,杉木林地地力衰退将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8.
对中亚热带被冰雪灾害破坏的杉木林地的杉木损害程度及其林地养分分布变化进行了调查,冻雨在杉木枝叶上形成冰柱,造成大量的林木折冠,林木折断的树干部位随胸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树木残体的干质量达25987.6kg·hm-2,树干、枝、叶和皮分别占44%、27%、22%和7%。树木残体中叶、干、枝和皮的N、P和K储量分别占其N、P和K总储量的62%、18%、13%和7%。杉木林地的N、P、K3种养分的积累量为63294.5kg·hm-2,杉木残体的养分仅占杉木林地的0.23%,凋落物层的养分占0.09%,而土壤养分所占比例高达99.68%。3种养分数量在各组分中均为N〉K〉P。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杉木折干增加了土壤肥力。林冠残体分解引起的养分含量下降,林冠破坏后几乎没有凋落物归还土壤,华南地区频降大雨造成的速效养分流失将使土壤变得贫瘠。  相似文献   
69.
33 a生福建柏人工林群落能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福建三明对33 a生福建柏和杉木群落能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群落和杉木群落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均以树叶最高,最低的为草本叶和茎或草本根;两个群落不同层次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的大小均为乔木层>林褥层>灌木层>草本层;两个群落乔木层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均以干皮最低. 两个群落不同组分灰分含量差异悬殊,最高的均为草本叶和茎,最低的均为干材. 福建柏的干重热值、去灰分热值、灰分含量均高于杉木,表明福建柏生成单位重量生物量的能量耗费比杉木多. 福建柏群落的能量现存量、年净增量、年归还量(通过凋落物)、年净固定量分别是杉木群落的0.97倍、1.65倍、1.15倍和1.36倍. 福建柏群落的太阳能转化效率为1.42%,而杉木群落为1.04%. 林下植被虽然能量现存量仅占群落的很小一部分,但在能量流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林下植被的能量流动速率比乔木层大得多,这对维持和提高地力较为有利. 33 a生福建柏群落仍然具有较大的能量年净增量,轮伐期应比杉木长;具有较高的能量流动速率,地力维护的能力也较强,是优良的造林树种. 福建柏经营密度应适当降低,发育群落林下植被以改良地力. 表5 参12  相似文献   
70.
桤木混交对杉木人工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中亚热带会同地区13a生杉木纯林(纯林)和8杉木2桤木混交林(混交林)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并比较了两个林分在群落结构上的差别.结果表明:砹翅目是两个群落在数量上的优势类群,分别占全部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的52.1%和82.4%.杉木跟桤木混交以后,保留了纯林的大部分属性,各类群在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中的地位基本保持不变,双翅目、蜘蛛目、膜翅目仍然是最主要的类群,但这种混交方式改变了一些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参数,多度和丰富度出现上升的趋势,均匀度显著降低.在各类群中,主要以双翅目幼虫的多度和相对多度增加幅度较大,这种变化是降低整个群落均匀度的一个主要原因.图3表2参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