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24篇
基础理论   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农村新业态发展是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海南省琼北火山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资源丰富、形态特异,然而传统古村落发展较为缓慢,产业单一、业态发育不足,农民增收困难。在乡村振兴、国际旅游岛建设及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战略实施的宏观背景下,琼北火山传统村落迎来农业深度发展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机遇。本文以海口永兴镇美孝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广泛采集村民的新业态发展意愿和建议,构建了美孝村新业态发展框架模型,因地制宜提出尊重农户意愿的新业态发展类型,以期为美孝村经济社会转型和琼北火山地区传统村落的新业态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2.
“记住乡愁”是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基于居民和游客视角,以苏南传统村落为案例地,开发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量表,探讨乡愁的资源价值。结果表明: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是一个综合概念,是特定人地关系的体现,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乡愁主体、乡愁触点、乡愁载体、乡愁情感、乡愁愿景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离乡的愁绪,思乡的记忆,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化概念,是情感、记忆和文化的集合体;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并验证了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的“文化—情感—记忆”三维度量表;主客乡愁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居民乡愁强度高于游客,居民情感维度均值最高,文化维度均值最低,游客文化维度均值最高,情感维度最低;乡愁有一定的资源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联结价值、文化认同和传承价值、保护和开发价值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3.
初到呈坎,令人惊叹的是她的古朴厚重,令人深思的是她的风水八卦。呈坎,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永远神秘而美丽的梦,是一个成为徽州乃至中国村落建设史上留下的千古之迷,更是一个在经历了千年的沧海桑田之后,依然值得后人研究中国风水学的古村落。  相似文献   
34.
从耕地占有数量及利用效率、土地资源构成、村落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村落布局4个方面,研究岷江上游4个典型村落农业资源利用变化特点,认为农业资源禀赋条件、科技进步程度、民族文化和历史因素、制度政策、市场因子以及生态环境状况是形成村落资源利用的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35.
36.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地震易发区的传统村落正面临来自地震、气象和地质等多维灾害的侵扰。选择四川省地震易发区内17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围绕灾害韧性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构建涵盖了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建筑和区位6个维度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研究区传统村落在不同空间分布下的灾害韧性水平。研究区内传统村落主要沿河(沟)谷地带分布,按地形特征,可分为高原山地区和平原丘陵地区传统村落,两者在地理区位、地形起伏度及集聚程度上皆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研究区传统村落灾害韧性整体偏低,且空间差异性显著。高原山地区约83.33%的传统村落处于低或较低的灾害韧性等级,仅在文化和建筑2个维度上的韧性水平高于平原丘陵地区,而平原丘陵地区传统村落在社会、环境、生态和区位4个维度上的韧性水平均高于高原山地区。研究构建了一套针对地震灾害易发区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提升传统村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采用菰草(Latifolia griseb)滤床净化模拟村落污水尾水的实验表明,以污染物去除负荷最大值确定滤床的水力负荷为0.9m3/m2·d,此运行条件下水生植物滤床对TN、TP、COD。,的去除率分别为33.5%、39.2%、22.8%;以出水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确定水力负荷应不大于0.3m3/m2·d,此条件下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52.2%、58.3%。菰草滤床适宜栽培水深为15~25cm。  相似文献   
38.
掌握传统村落时空演变过程与发生机制可为新时代村落保护提供参考。以发生学为视阈,聚焦村落"事"的属性,从实践出发,结合GIS技术,分析了重庆市168个国家级与市级传统村落的时空演变过程与发生机制。结果表明:(1)实践是驱动村落演变的根源,实践对村落演变具有显著的发生学效应,实践的历史起伏引发村落阶段性发展:起始期(先秦)"自发发展",波动期(秦汉至宋元)"波动增长",转折期(明)"显著提升",成熟期(清至民国)"格局奠定"。(2)农耕实践、经济实践与政治实践是激发村落演变的主要实践,分别推动生成农耕型、商贸型、军事型村落,并发生转型,其中农耕型位居主导,农耕型转商贸型最为突出。(3)村落随实践的空间演进与累积呈现从长江干流到渝东南山地推进,从"多点分散"局部分布到"一核聚面"全域铺展,最终形成"农东商西军冲要"格局。(4)以实践目的为导向解析了村落时空演变的发生机制,并提炼构建了"实践环境—元实践"逻辑结构,得出村落是在受动与能动的对立统一中展开时空演变。结果启示传统村落保护需要适宜的实践环境、保持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建议维续原生性实践,融入创造性实践,推动伦理性实践,以使村落在延续地方...  相似文献   
39.
东北漫岗区村落的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黑龙江省绥化市的6个村落、九三垦区鹤山农场的8个村落和嫩江县双山镇的蔡窑村进行实地考察。依据鹤山农场1980-1995年气温、日照时数、风速、降水量和≥5级风日数的气象资料,同时考虑到地形、土壤等因素,分析了东北漫岗区村落分布的特征,即:日照和太阳辐射影响了村落分布的坡向,就不同坡向而言,村落分布数量大小顺序为:东南坡、西南坡、东北坡、西北坡;风影响室温,并可能对房屋造成破坏,故大部分村落分布在坡中部以下;降水量和土壤特性决定了村落的分布下限;地理环境因素和人的选择性、能动性共同决定了东北漫岗区村落呈狭长形沿坡分布。  相似文献   
40.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对象以及文化遗产留存丰富的宝库,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传统村落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容易发生火灾,通过文献检索,从传统村落的概念解析、木结构建筑火灾特征总结、古建筑的火灾预防及保护策略等多方面入手,对我国传统村落木结构建筑防火技术体系相关研究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归纳,发现我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