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24篇
基础理论   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志气的力量     
春日的一天,我们到一个叫周鲁庄的村庄游玩.周鲁庄是一个一看就让人赏心悦目的秀美村落,远眺,她就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紧紧贴在山的半腰.路旁的田地中,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农民们正翻土、栽插,有清新的泥土气息一阵阵扑鼻而来,让人倍感亲切.村旁、路边,尽是成林的果木,核桃树、木瓜树、桃子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个平面上,且互不示弱,都结满了累累青果,果木树都有大年小年之分,大年结果甚多,不用说一看就知道今年是大年,村民们在果子成熟时又有好收成了.  相似文献   
52.
本文运用调查方法,定量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区(山区丘陵、山前平原、低平原和滨海平原)表征村落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几个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平原地带的庭院面积大于丘陵山区,主要是由于地形及土地利用政策的影响;2.庭院经济收入取决于庭院面积与经营程度;3.村落规模、密度的变化与农田生产力变化一致;4.适当增加村落密度,控制村落规模,有利于缩短耕作半径,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53.
基于核密度、空间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云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空间分布密度和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与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显示:(1)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结构分别为“两核一带多点”和“北疏、南密、中空”;(2)两者的总体空间错位特征明显,各州市在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和类型上均具有差异性;(3)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都受到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上,非遗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和经济发展,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和文化。  相似文献   
54.
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受经济、自然、社会文化与制度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采用GIS、遥感和参与式农村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山东省76个村庄的0.25 m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和逐户调查数据,测算农村空心化程度,选取农村空心化程度可能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农村空心化程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农村空心化程度与户均宅基地宗数、人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村庄人均收入呈显著负相关。由于村庄发展规划缺失与宅基地管理滞后,"一户多宅"现象严重,户均宅基地宗数增多,直接导致宅基地空废闲置,农村空心化程度增加;村庄人均收入低,经济发展滞后,内生性发展能力衰退,导致村庄要素与资源的集聚力下降,是农村空心化程度增加的内生因素;耕地是农村空心化发展的"资源基础",人均占有耕地多的村庄,村庄扩展空间相对充足,农户宅基地利用粗放,导致空置废弃宅基地多,农村空心化程度较高。为防止或控制农村空心化的进一步发展,应逐步加强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制定村庄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划定村庄空间增长边界,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培育村庄内生发展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村庄要素凝聚力;甄别农村空心化的主导因素,划分不同农村空心化地域类型区,制定差别化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55.
基于不同尺度的湘鄂赣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区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与分区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为制定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湘鄂赣地区55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从市域、县域两个尺度探讨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湘鄂赣地区传统村落具有分布广泛、局部集中的特征,分布形态呈集聚型,且县域尺度的集聚特征比市域尺度更明显;江汉-洞庭湖平原为低低集聚区域,传统村落分布稀疏。在两个尺度上,传统村落数量均与平均海拔、年均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河流密度、年均气温、公路密度、城镇化率、人均GDP、人口密度呈负相关。平均海拔、公路密度在市域尺度对传统村落的分布影响显著,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人均GDP在县域尺度对传统村落的分布影响显著。自然地理因素是湘鄂赣地区传统村落形成的环境基础,并通过影响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影响传统村落的保存。  相似文献   
56.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在反映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突出,存在滇西北、黔东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等4个明显的集聚区,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②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省际差异较为明显,云南、贵州2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8%,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辽宁等10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仅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此外,全国传统村落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带差异明显,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长江中游地区次之。③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的随机性,而是传统村落分布规模相似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聚,两极分化现象明显。④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由南向北的梯度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其中,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  相似文献   
57.
构建传统村落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永州市勾蓝瑶寨为案例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活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开发提高了传统村落的整体活态性,有利于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活化,其中显性物质遗产活化效果尤为显著。(2)从物质遗产层面来看,旅游开发对村落空间格局肌理与人文历史环境的活化最为显著;单就传统建筑遗产而言,公共建筑的活化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民居。(3)旅游开发对村落非物质遗产的活化作用有限,对传统民俗和传统技艺的活化效果较好,但对传统行为文化的活化有明显的负面影响。(4)旅游开发使村落由封闭性空间转变为开放性空间,但由于村内就业岗位的有限性、旅游收入的波动性和城市虹吸性影响,人口外流态势难以得到实质性扭转,人口活化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商丘市毛堌堆镇若干村落地表灰尘磁化率进行测试,对比自然村落和集聚村落地表灰尘磁化率、集聚村落与城市地表灰尘磁化率,以及探究集聚村落内部地表灰尘磁化率差异,定量研究农村村落的地表灰尘磁化率特征。结果表明:灰尘磁化率(Xlf)变幅为50.12×10~(-8)~266.97×10~(-8) m~3/kg,平均值为115.51×10~(-8) m~3/kg;频率磁化率(Xfd%)变幅为0.93%~5.97%,平均值为2.73%;磁化率与频率磁化率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地表灰尘磁化率升高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集聚村落地表灰尘磁化率大于自然村落但小于城市;集聚村落中心地表灰尘磁化率大于外围;灰尘磁化率值与村落规模呈正相关。农村地表灰尘磁化率可以揭示各农村村落地表灰尘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59.
村落生系统分布特征和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