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3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为充分发挥豆科植物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调查了贵州省境内石漠化部分地区的野生多花木蓝根瘤资源.结果表明:隶属于干热河谷南亚热带季雨林生态区的野生多花木蓝根瘤菌及内生细菌资源较为丰富;野生多花木蓝的共生结瘤率只达50%左右,根瘤全部着生于寄主的侧根及须根上,大小可达0.5~3.0mm;12株根瘤菌分布在6个属10个种,其中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的分布频率最高41.67%,慢生根瘤菌属的B.japonicum和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 bacterium的发生频率最高16.67%;16株根瘤内生细菌分布在4个属11个种,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分布频率最高43.75%,芽孢杆菌属的B.megaterium的发生频率最高31.25%.  相似文献   
22.
苜蓿根瘤菌对多氯联苯降解转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莉  滕应  骆永明  李振高 《环境科学》2010,31(1):255-259
采用溶液摇瓶实验研究了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对三氯代联苯(2,4,4′-trichlorobiphenyl)单体以及18种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混合物的降解转化能力.结果表明,接入苜蓿根瘤菌转化7d后,随着溶液中底物2,4,4′-TCB浓度的增加,该菌株对其的降解能力也逐渐提高,在1.0、5.0、10.0、25.0、50.0 mg.L-1浓度条件下该菌对2,4,4′-TCB的降解率分别为34.0%、48.3%、69.7%、96.0%、98.5%,并且通过气相质谱分析,发现溶液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代谢产物.同时,苜蓿根瘤菌对不同浓度下18种PCBs同系物混合物的降解能力,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呈现出从低到高,然后降低,并趋于平衡的趋势,其最高降解率可达54.7%,并存在高氯代PCBs向低氯代PCBs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23.
对云南省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含羞草根瘤菌进行了分离,选择其中40株菌为接种菌株,通过结瘤试验并采用全细胞蛋白SDS-PAGE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其结瘤能力.经过结瘤试验,发现除菌株SWF66075和SWF66093没有结瘤外,其它38株菌株均与含羞草植物结瘤.结瘤率为95%.从结瘤试验所获根瘤中,分离得到结瘤菌株,采用全细胞蛋白SDS-PAGE分子标记对结瘤菌株与接种菌株进行了比较研究.蛋白图谱及聚类分析显示,26株接种菌株与其结瘤菌株的全细胞蛋白分子图谱完全相同,在100%的相似水平上与其结瘤菌株聚在一起,说明宿主植物所形成的根瘤确系接种菌株侵入所致,因而可将这些菌株确认为根瘤菌菌株;而SWF66012、SWF66029、SWF66044和SWF66058等12株菌株的结瘤菌株与其各自接种菌株的全细胞蛋白图谱存在较大差异,推测这12株接种菌株与其结瘤菌株可能不是同一菌株,尚不能确定它们与含羞草植物的结瘤能力,这些菌株是否为根瘤菌菌株仍需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全细胞蛋向SDS-PAGE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地验证根瘤菌结瘤能力的方法.该方法进一步完善了结瘤试验,并初步揭示了根瘤菌的竞争结瘤能力,适用于对大量根瘤内分离菌株进行根瘤菌的证实研究.图2参28  相似文献   
24.
根瘤菌新类群的全细胞蛋白电泳及16S rDNA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应用SDS全细胞蛋白电泳技术对根瘤菌3个新类群进行聚类分析,并对3个新类群中心菌株的16S rDNA全序列(Mr≈1.5kb)进行了测定。将所测序列与EMBL/BankIT/DDBJ资料库中根瘤菌及相关菌已知种的16S rDNA全序列进行聚类比较,得到系统发育树状图,树状图中,菌株SH22623和SH19312与山羊豆根瘤菌、葡萄土壤杆菌、根癌土壤杆菌和悬钩子土壤杆菌在同一个分支上,彼此亲缘关系较  相似文献   
25.
从新疆、内蒙干旱地区苜蓿属、草木樨属、锦鸡儿属植物的根瘤中分离出54株根瘤菌,对其中48株根瘤菌和22株参比菌一起进行了数值分类研究,在85%的相似性水平上,未知菌分为3个不同于已知种的新群.另加入6株分离自锦鸡儿属植物的根瘤菌,共76株菌进行了全细胞蛋白SDSPAGE分析,在80%的相似性水平上,已知菌相应成群,未知菌除XJ96342在68%的相似性水平上和群5、6、7、8、R.galega聚群外,其余未知菌则分布在4、5、6、7、8、9、10七个群中.群4中所有菌株属于数值分类的群1;群6中有3株菌属于数值分类的群3;群9中有8株菌为数值分类群2的菌株.反映了两种方法在分类上得到的结果比较近似.  相似文献   
26.
以湖北洪湖分离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为材料,考察了它们的内源质粒在培养过程及共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的质粒在培养条件下比较稳定,传代50次后没有明显变异。对其中2个菌株与4种不同的大豆宿主共生过程中质粒的稳定性研究,发现HA12-1-12的共生质粒和隐性质粒高度稳定,HA7-2-2的质粒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质粒检测的结果及RFLP分析表明,HA7-2-2共生质粒的稳定性高于隐性质粒,而  相似文献   
27.
农药降解质粒向根瘤菌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细菌农药降解质粒P~(JP4)向根瘤菌的转移以及农药降解质粒引入根瘤菌后,对其共生性、固氮能力和根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根瘤菌受体均接受了农药2,4-D降解质粒P~(JP4)。转移频率在4.0×10~(-6)—6.4×10~(-6)之间。其中一个受体菌株在灭菌土壤中接受该质粒,其转移频率为5.1×10~(-7)。接受了农药降解质粒的接合子保持了根瘤菌的共生性状、乙炔还原活性,所形成的根瘤结构与亲本株没有明显差别。从根瘤中分离的接合子仍保持了质粒P~(JP4)。  相似文献   
28.
将从自杀性重组质粒pDB30上分离的3.6kb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和发光酶基因(luxAB)的BglⅡ酶切片段,克隆到小Mr的高拷贝质粒pIJ2925上,构成新的质粒,pHNLX1011;然后将pHNLX1011经BglⅡ部分酶切,酶连在含蔗糖酶基因(sacB)的自杀性重组质粒载体pMH1701上,载体分别采用BglⅡ酶切和BamHⅠ酶切.连接转化后共得到4种重组质粒类型的菌株,它们具有不同发光活性;将它们分别与快生型大豆根瘤菌HN01进行三亲本杂交,发现它们的转座频率均较pDB30高.对经转座标记后的根瘤菌进行发光活性检测,只有pHNC3质粒所转座的根瘤菌浇具有较强发光活性.所得发光根瘤菌衍生菌株能在野大豆和栽培大豆黑农39根际形成正常根瘤,能用X光片记录下根瘤的发光活性.  相似文献   
29.
报导了黄芪根瘤菌CA8561和JL84的部分16S rRNA基因序列,测算了它们与已知根瘤菌、茎瘤菌各属模式种之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CA8561和JL84均具有独立的进化路线,充分显示了黄芪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0.
用73株慢生根瘤菌B.Japonicum、B.elkanii和B."intermedium"为对照.对22株花生根瘤菌的生长速度、产碱能力和细胞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花生根瘤菌属于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sp.arachis);除花生根瘤菌含有比大豆根瘤菌(B.japonicum)较高的脂肪酸16:1w5c(16个碳原子1个双键的脂肪酸)而外,花生根瘤菌与大豆根疚菌相似,表明了他们在系统发育及进化方向上的一致性.细胞脂肪酸分析法是根瘤菌系统发育研究中一种简便而可信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