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9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200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300篇
综合类   897篇
基础理论   95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128篇
灾害及防治   25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01.
本文在构建农村社区气候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位于秦岭陕西段的关中和陕南地区6市34县的农村社区问卷调查和政府部门访谈资料,对秦岭区域农村社区气候韧性进行评估。研究发现,经济韧性、制度韧性、工程韧性、社会韧性和生态韧性对秦岭区域农村社区综合气候韧性的贡献递减,并且经济韧性表现出显著的地区间差异性;秦岭区域社区气候韧性一般或较差的地区,需要从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经济发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部门防灾减灾救灾协同制度保障途径进一步提升该社区韧性水平,科学应对秦岭区域气候生态和气象灾害风险,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02.
利用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试技术(ICP-AES)对松嫩平原西部2003年7月到2004年5月间获得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进行了元素分析,并结合气象资料和TSP质量浓度,初步确定了碱尘活动年际内的演变规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TSP质量浓度的高峰时段是早春,其元素总体浓度亦高于其它时段,其中Na元素浓度具有明显的高值,表明碱尘在该时段为TSP的主要成分;晚春时段区域沙尘影响加强,很难监测本地碱尘活动;夏季,碱尘的3种重要元素(Na、Ca、K)含量增加,表明夏季有碱尘活动,与TSP浓度偏高吻合;秋季,碱尘和区域沙尘的活动均减弱.影响碱尘活动的气候因子主要是风力、降水量、温度、日照和湿度,但不同时段其主导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03.
林森 《防灾博览》2006,(6):27-29
由于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日益加剧的人为活动影响,祁连山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正在快速恶化。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森林和植被减少,动植物资源正面临重重危机……山系生态全面退化祁连山海拔3000—5000米,主峰团结峰海拔5826.8米。山系海拔4300米以上均终年积雪,并分布有2860条  相似文献   
104.
选取郑州国家气象站1961—2021年的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气温、降水量、暴雨和大暴雨日数等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郑州近60年:(1)气温明显升高,增温趋势显著。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和M-K检验。(2)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特征,有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降水量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和季节性的特点,2021年7月暴雨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改变了近60 a降水量的变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的降水量最少,21世纪20年代降水量最多。降水量年代际变化比较大。7-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6.8%。(3)暴雨日数共计97 d,年暴雨日数在0~4 d之间,平均单次暴雨降水量为66.2 mm。暴雨通常出现在4-11月间,暴雨日数和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8月份,占暴雨日数的29.9%;6-9月份暴雨占81.4%。70年代平均暴雨降水量最多为72.5 mm。出现暴雨日数最多的是20世纪末90年代,出现19 d。出现时间最短的暴雨是2010s的5-9月份。暴雨单次降水量月平均值差别不大。(4)大暴雨共计15次,平均每年0.2d,通常在0~2 d之间,降水量在102.0~552.5 mm,平均每次雨量为158.7 mm。大暴雨...  相似文献   
105.
气候工程(也称“地球工程”)有潜力通过大规模、集中高效的方式减轻温升过高对气候系统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平流层太阳辐射管理在所有气候工程技术中最具备大规模实施的可行性,但其对环境和气候系统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引起的“道德风险”以及对气候公平造成的威胁也引起最多争议。就实然法而言,国际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回应上述争议:第一,预防或控制该技术可能造成的重大环境损害;第二,在对该技术可能造成的环境和气候影响没有确定科学依据的情况下谨慎发展该技术,并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或不可逆风险;第三,应对该技术因负面环境影响不均衡而产生的国家间和代际气候公平问题。就应然法而言,未来短期治理应以规范科学研究及科学家行为为主,以灵活的规制形式促进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益的气候工程相关科学研究;中长期的治理结构应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为主要平台,辅以其他具有适用性的公约,着重发展该技术的环境影响评价和风险预防机制,并推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气候脆弱国家全面参与气候地球工程的商议程序和决策过程。中国作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应当积极参与太阳辐射管理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多边主义治理,明确该技术在中国未来气候政策中的非主导地位,并强调制定该技术的国际治理规则时应充分考量气候公平问题。中国还应当就本国太阳辐射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气候公约》附属机构SBSTA积极进行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106.
新研究称气候变暖反而让雨林植物种类更多 据《科学美国人》11月15日的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历史上曾出现气候变暖催生更多新植物产生的局面,而且新生物种的数量远远大于灭绝的物种数量。“我们的发现的实际与我们的预期正好相反,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在一段非常短的时间里增加得相当快。”  相似文献   
107.
上海霾气候数据序列重建及其时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上海11个气象站点1960~2008年日均相对湿度、能见度以及天气现象资料,重建了上海近50a霾气候数据序列,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分析了上海霾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上海霾气候数据序列重建值与报表记录值之间变化形态存在着较好的一致性,重建值较记录值偏高。1960~2008年,上海霾日数以9.7d/10a的线性趋势显著增加,2002年以后霾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上海多年平均霾日数以冬季最多而夏季最少。近50a,上海霾日数呈现出西南部最多-市区较多-东北和东南部最少的空间分布,霾日数的空间变化趋势则表现为西南部增加较多而东部增加较少。1981~2008年,上海霾日数在西部和南部都增加,东部则减少。  相似文献   
108.
《四川环境》2010,29(3):146-146
低碳环保,英文是Low-carbon gree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巨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9.
前沿动态     
<正>国际动态联合国首次气候谈判将在波恩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近日在德国波恩宣布,2010年联合国首次气候变化谈判将于4月在德国波恩举行。迄今已有109个国家就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发表的《哥本哈根协议》向《联合  相似文献   
110.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进程面临新转折,当前德班平台谈判将建立2020年后国际新减排制度框架。国际学术界出现"新气候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进程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能源体系的根本变革,人类社会文明形态也将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新气候经济学将探索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和相应的经济学理论与分析方法,寻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减排CO2保护全球气候的双赢路径。新气候经济学不仅关注国别之间减排责任和义务的分担,更重视各国在共同目标下创造和扩展合作共赢的空间和机会,探索各国合作共赢的机制和运作方式,分享低碳发展的经验、技术和机会。同时更加关注新国际机制对各国低碳转型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使之成为各国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内在动力。实现控制温升不超过2℃目标,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排放空间不足的挑战,碳排放空间成为越来越紧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大幅度提升碳生产率,即成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减排CO2双赢的根本途径。新气候经济学将关注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碳生产率变化的规律以及提升碳生产率的方法和手段,研究新兴发展中国家CO2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和途径。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新型能源体系变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战略选择,并已成为世界趋势,新气候经济学关注碳价对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激励作用,关注能源体系变革对各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障能源安全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关注碳价机制对国际技术合作与技术转移中利益扩展和共赢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和公众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实现社会低碳转型的关键,因此,新气候经济学也关注生态文明下的财富观、福利观、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的理论支撑,关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低碳化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和实施方式,关注消费方式的转变对社会发展目标、发展方式、物质生产方式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