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6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56篇
安全科学   239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357篇
综合类   1105篇
基础理论   125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163篇
灾害及防治   22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1.
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长江、黄河源区12个台站近50年来的温度、降水资料分析表明,近50年来长江源区平均升温0.61℃,黄河源区平均升温0.88℃;长江一黄河源区降水量在经过上世纪80年代高峰期后90年代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东部地区降水量减幅大于西部地区;在总体气候向暖干变化的同时,区域内春末夏初和冬季部分月份近50年来气候朝暖湿化方向发展。径流量在上世纪90年代呈现出较强的枯水期,然而由于气候变暖加剧了冰雪的消融,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在温度升高的气候背景下径流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水量的波动变化,近50年来区域内呈现出冰川、冻土加速消融,湖泊、沼泽疏干退化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12.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3):368-368
传统上,生态学家在监测天气和气候对物种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影响时主要考虑当地条件。让人感到矛盾的是,如“北大西洋涛动”(NAO)等大尺度气候指标最近成为比地方天气参数更好地反映生态过程的指标体系。为什么呢?苏格兰Hirta岛上的“乡村湾”的Soay羊种群自1985年以来一直受到科学家的密切关注和研究,所以有可能通过将这些动物种群动态的一个长期记录与当地和大尺度气候指标进行比较来探讨这一问题。所获数据表明,死亡发生的时间在不同年份之间变化很大,远至两星期以前的降雨、气温变化或大风等都会引起动物大量死亡。鉴于此,我们对一个当…  相似文献   
913.
重要启事     
前两天,与几个朋友讨论环境经济政策,一个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朋友对排污权交易特别感兴趣,原因是他管辖的地区有一些企业想投入环保设备,但缺资金,于是都把目光盯在排污权交易上,企业期待卖出污染物排放权来获得资金。  相似文献   
914.
河流有机碳的输送特征对区域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有机碳的输送特征与区域气候特征密切相关,气候的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异、气候的异常和波动等都对河流有机碳的输送通量和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指出降水的季节性变化直接影响河流有机碳输送通量和性质的季节性变化,不同的气候格局下河流有机碳的输送特征有较大差别,气候异常或气候波动往往使河流有机碳的输送通量和性质产生异常或波动,气候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河流有机碳输送通量和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915.
中国大气气溶胶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大气环境的恶化,大气污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气气溶胶在全球气候的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主导了区域大气灰霾污染的形成,已成为目前大气污染研究的一个焦点。大气气溶胶的研究涉及大气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当前国内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理化特征及光学属性等研究已越来越成熟,但在系统区域性研究、来源分析等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开发更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大气气溶胶研究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16.
全球气候变暖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论述了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表状况是形成气候的3个基本因素.此外,还有人类活动、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等影响气候变化的第4类因子.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导致近百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即自19世纪末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大气中CO2等“温室效应“气体持续增加,而森林植被遭到大量砍伐和破坏,全球森林植被覆盖率持续下降,平衡大气中CO2与O2的生态功能不断下降,结果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持续增强,使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自然因素太阳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周期性而不是持续性的.太阳活动增强期(高峰期)有增温作用,减弱期(低谷期)有降温作用,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影响,但比起人类活动造成的CO2等气体“温室效应“持续增强对气候持续变暖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流行对人类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同时也考验着世界各国公共卫生系统应对大型突发性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对历史传染病疫情暴发和流行的环境与气候特征进行总结,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学研究及防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①历史上人际传播的冠状病毒科、正粘病毒科传染病多暴发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及冬春季节,而黄病毒科传染病多暴发在热带地区及高温多雨的夏秋季节.②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催生影响传染病的暴发及传播.③人类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迫使病毒宿主栖息地迁移和不同病毒宿主聚集,增加病毒变异概率和传染病暴发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认为适宜的气候因素可能利于疫情的暴发与流行,而热带国家疫情的暴发则说明需要重新审视气候、环境条件及生态因素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和未来传染病疫情的预测及阻断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18.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是距离现今最近的一个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气候适宜阶段,现有记录大多显示全球在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期间气候以暖湿为特征。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作为北半球中纬度面积最大的干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气候如何响应全球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气候变化对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内陆干旱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实现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西北内陆干旱区具有年代控制的15个剖面的孢粉、同位素、磁化率等19项记录,并选取各记录中指示意义明确的气候代用指标进行集成、分析,发现多数剖面在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不同时段出现了湿润化特征,但湿润化的出现、结束时间不同,自西向东,湿润事件结束(或适宜期后干旱化增强事件出现)的时间变晚。推测西北内陆干旱区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气候演化主要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但湿润事件结束或适宜期后干旱化增强事件出现及其呈现出的时空差异则受区域构造活动及气候系统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919.
杨勇  许鑫  徐玥  倪健 《地球与环境》2020,48(4):413-423
以黔北槽谷型喀斯特地区三种优势植物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烟管荚蒾(Viburnum utile)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片、枝条和根系的功能性状与C、N、P、Ca、Mg元素含量,分析植物不同器官间功能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特征与关联,探讨优势物种对槽谷喀斯特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叶片干物质含量在物种间无显著差异,比叶面积、枝干物质含量、枝密度、粗根密度和中根密度在种间差异显著,比叶面积种间变异最大(32. 13%),而叶干物质含量种间变异最小(12. 76%)。(2)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粗根和中根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叶干物质含量、枝干物质含量、枝密度、粗根密度和中根密度两两正相关。(3)植物C含量在叶片、枝条和根系中的分配较为均匀,N、P、Mg含量均表现为叶片枝条根系,C/N、C/P表现为根系枝条叶片;叶片N/P范围为10. 89~27. 39,平均值为17. 75。(4)在相应器官内,N与P元素和N/P显著正相关,C与Ca、Mg元素显著负相关,Ca与Mg显著正相关,叶片Ca与叶片P显著负相关。(5)比叶面积与叶片N、P、Mg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叶片C含量显著负相关;粗根和中根组织密度与根Ca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黔北槽谷喀斯特地区的优势植物在功能性状上产生分化,减少生态位重叠,以降低资源竞争。为适应干旱贫瘠环境,植物一方面形成低比叶面积、高干物质含量和高组织密度的功能性状组合,另一方面改变器官间的元素分配,增加枝条和根系的投资。  相似文献   
9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