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294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743篇
基础理论   194篇
污染及防治   88篇
评价与监测   90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7 毫秒
661.
海河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调查,分析海河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和大型底栖重托 要生物群落现实结构为主系,系统分析了海河水生生态系统状况,结果表明,水体污染已经对海河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的有害影响。  相似文献   
662.
韦丽萍  孙越 《环境化学》1998,17(3):260-263
本文研究了甲黄隆、氯黄隆、苄嘧黄隆及其降解产物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的96h生长抑制急性毒性和化合物氮的生物可获得性。急性毒性试验表明:黄隆的毒性比其降解产物取代磺胺和氮杂环化合物大得多(EC_(50)相差2—3个数量级),降解产物取代磺胺、均三嗪、取代嘧啶存在明显的低浓度促进生长现象,氮的生物可获得性试验表明:小球藻能有效利用低浓度取代磺胺、均三嗪、取代嘧啶化合物中的氮促进生长,促进程度:氯磺胺>苄磺胺≈二甲氧基嘧啶>甲磺胺>均三嗪。  相似文献   
663.
邻苯二甲酸酯在长江重庆段水体的概率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重庆段水体12个采样断面4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监测结果及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参数无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基础资料,采用安全阈值和概率曲线分布两种概率风险评价方法分析了邻苯二甲酸酯的相对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正丁酯(DBP)、邻苯二甲酸双(2 乙基己基)酯(DEHP)的安全阈值分别为4 31079、2171、147、199,对水生生物无风险。以5%水生生物物种受影响作为可接受的效应水平终点(HC5),采用概率曲线分布进行分析,DBP、DEHP的浓度超过毒性值的风险概率分别为106×10-2、235×10-4,4种邻苯二甲酸酯风险大小依次为:DBP>DEHP>DEP>DMP,与安全阈值法结果一致。两种概率风险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污染物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664.
2008年2月18日~4月17日,在距离香溪河河口约19km处设-野外观测站,对观测站附近一定点进行持续监测,并在观测站进行围隔试验,探索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暴发藻类的种源,揭示水华暴发过程。监测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春季硅藻bacillariophyta(主要是针杆藻synedra、星杆藻asterionella)水华藻类种源是原地水体,底泥对硅藻水华暴发影响不明显;2008年观测站附近的甲藻种源不是底泥中的孢囊。2008午春季香溪河库湾水华暴发过程可以分为“复苏-增长-衰亡”3个阶段,其中,溶解性硅酸盐(D—Si)和光照是水华藻类复苏阶段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增长阶段的主要影响因子则是溶解性硅酸盐(D—Si)和总磷(TP),衰亡阶段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浊度和降雨量。  相似文献   
665.
淀山湖蓝藻水华及其控制因子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针对淀山湖富营养化严重的问题,应用美国环境保护署的AQUATOX模型对淀山湖水体中常规水质数据时间变化规律和藻类生长演替进行了研究.在对模型率定、验证的基础上,选择水力停留时间、营养盐、pH、水温、风速、光强对蓝藻生长的影响进行分析.该生态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常规水质和藻类的动态变化.计算结果显示,目前营养盐并非淀山湖蓝藻暴发的主要限制因子;淀山湖水力停留时间越长越适合蓝藻的生长;当pH为7.5~9.5、水温为30~35℃、静风或风速小于3.1 m/s、光强为70~400W/m2时,蓝藻能很好地生长.模拟结果可以为揭示淀山湖蓝藻"水华"暴发机制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66.
不同遮光方式的抑藻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万蕾  朱伟 《环境工程学报》2009,3(10):1749-1754
藻类的生长繁殖与其自身通过光照进行光合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了遮光面积、遮光周期、遮光率与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藻类密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遮光方式对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不同遮光方式下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显示:遮光50%以上的实验桶内的叶绿素a含量和藻类密度相对于不遮光减少50%以上;从上午9:00至下午3:00遮光,12 d可以使绿素a浓度和藻类数量相对于不遮光减少70%以上;遮光率达到67%以上时,抑藻效果才较为明显,第12 d时,叶绿素a含量和藻类密度相对于不遮光减少50%以上。遮光是抑制藻类暴发的有效措施之一,不同水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遮光方式。  相似文献   
667.
作物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大麦、水稻和小麦3种作物秸秆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抑制作用,并计算了不同秸秆的抑制率和抑制中浓度(EC50)。研究结果表明,大麦秸秆、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随着培养时间和秸秆投加量的增加,抑制作用提高。处理96 h后大麦和水稻秸秆处理下的铜绿微囊藻几乎全部死亡,表明本研究所用不同作物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还表明,大麦、水稻和小麦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的72 h-EC50由大到小依次是大麦>水稻>小麦,分别为248、334和1 943 mg/L,表明不同植物的秸秆对藻类的影响作用不同。分析3种秸秆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原因可能是3种植物秸秆在好氧的条件下可以分解产生多种具有抑藻作用化学物质,如有机酸、含甲基的酚类物质、醇类和酮类物质等,这些物质通过化感作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尤以大麦秸秆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68.
将水华鱼腥藻附着固定在改性的弹性聚氯乙烯载体表面形成藻类生物膜,用于研究其脱氮除磷动力学过程。保持氮磷比约为11∶1,配制NH+4-N和PO3-4-P初始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4.31~229.91和1.70~69.15 mg/L的模拟废水,在废水p H为6.8~7.2、室温、光照强度3 500 lx、连续光照条件下培养藻类生物膜,利用Michaelis-Menten模型测定产率系数Y、反应速率常数k与半饱和常数Km。结果显示,藻类生物膜对氮、磷的去除速率随着营养物质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与磷相比,藻类生物膜对氮的利用效率更高。藻类生物膜脱氮除磷动力学系数分别为:1 N:Y=0.72(mg/m2chla)/(mg/L NH+4-N),k=1.24(mg/L NH+4-N)/((mg/m2chla)·d),Km=17.88 mg/L;2 P:Y=2.50(mg/m2chla)/(mg/L PO3-4-P),k=0.35(mg/L PO3-4-P)/(mg/m2chla)/d,Km=7.29 mg/L。  相似文献   
669.
为了提高饮用水水质,将气浮、生物陶粒与膜进行有机组合,开发出"气浮-生物陶粒-膜"一体化工艺。采用该工艺处理高藻、低浊、有机物浓度较高的微污染湖水,对其运行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有机物和藻类均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对浊度、色度、COD、氨氮、叶绿素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6%、80.6%、69.6%、64.1%和94.4%。另外,该工艺表现出了良好的抗膜污染能力。实验开始时,跨膜压差约为2.2 k Pa;当实验运行至100 d时,跨膜压差仅为4.1 kPa。  相似文献   
670.
沉积物高强度扰动下生物有效磷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试验研究了沉积物扰动下悬浮物上赋存形态磷的变化规律以及生物有效磷(BAP)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扰动过程中,悬浮物上不同形态磷发生了明显变化.和扰动初期比,弱吸附态磷(NH4 C1-P)与铁铝结合态磷(Fe/A1-P)下降,钙结合态磷(Ca-P)先上升后下降,残余磷(Res-P)增加,说明扰动促进悬浮物中易释放态磷向难释放态磷转化.上覆水藻类可利用磷(AAP)明显增加,分别从0.026 mg/L升至0.044 mg/L(梅梁湖)、0.032 mg/L升至0.051 mg/L(月亮湾),而梅梁湖、月亮湾悬浮物可被生物利用颗粒态磷(BAPP)先上升后下降,最高值分别达到207、171 mg/kg.说明扰动导致悬浮物上的形态磷有着相互迁移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