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9篇 |
免费 | 63篇 |
国内免费 | 26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1篇 |
废物处理 | 65篇 |
环保管理 | 58篇 |
综合类 | 686篇 |
基础理论 | 98篇 |
污染及防治 | 235篇 |
评价与监测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51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60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67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DLL-1菌对甲基对硫磷农药的降解作用及其降解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假单胞菌 (DLL - 1)在水溶液介质中降解甲基对硫磷的性能与影响因素及其降解机理。结果表明 ,当菌体浓度为 10 5个·ml-1时 ,即发生快速的降解作用 ,3h时 ,降解率达 88.5 %。在pH为 5 .0、7.0和 9.0条件下 ,DLL - 1菌均产生对甲基对硫磷农药的高效降解作用。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与离子色谱法 ,测定了DLL - 1菌 -甲基对硫磷作用过程产生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 ,表明对硝基苯酚为主要中间产物 ,且DLL - 1菌能将其进一步降解为NO2 -和NO3 -。 相似文献
962.
963.
厨余有机垃圾水解酸化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晓娟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12,(5):43-47
水解酸化是厨余有机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的限速阶段,如何高效促进水解酸化已经成为生物质厌氧发酵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反应动力学角度出发,利用两相厌氧消化工艺模型,通过计算分析,阐述了提高有机垃圾水解酸化速率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964.
965.
铁氧体—高压水解一步除氰,镍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在1.013MPa,180℃条件下,废水中CN^-,NH3,Ni^2+并存时,以形成铁氧体同时进行高压水解一步除氰,除镍的反应机理。结果发现,镍铁氧体的形成是由于镍离子取代了Fe3O4中的两价铁的晶格位置形成的,新生太的Fe3O4具有表面吸附作用,但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吸附量会有所下降;氰水解是镍形成铁氧体的前提,为含氰、含镍废水在高压水解条件下铁氧体一步法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66.
沉积物中有机磷通过转化为无机磷被藻类利用,加速水体富营养化进程。采集巢湖沉积物柱状样品,用Ivanoff连续提取法分级提取不同深度沉积物中有机磷,测定了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并研究了碱性磷酸酶对沉积物中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NaHCO3-Po)、盐酸提取态有机磷(HCl-Po)、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NaOH-Po)的水解效果。结果表明:东半湖区C14采样点的有机磷浓度高于西半湖区C4采样点,C4采样点NaOH-Po、HCl-Po、NaHCO3-Po和残渣态-Po浓度占总有机磷浓度的比例分别为41.70%、12.82%、11.05%和2.22%,C14采样点分别为43.75%、19.00%、6.12%和 4.22%,2个采样点不同形态有机磷浓度均为NaOH-Po>HCl-Po>NaHCO3-Po>残渣态-Po;C4采样点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C14采样点,这与西半湖区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有关;NaHCO3-Po、HCl-Po、NaOH-Po均能被碱性磷酸酶水解,C4和C14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有机磷的水解比例显著高于下层沉积物,说明人类活动产生的有机磷生物可利用性较高,其中,以简单小分子化合物为主的NaHCO3-Po被水解的比例最高,为65.78%~69.47%。 相似文献
967.
968.
969.
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是其后续能源资源化的重要前提保障技术。针对低有机质剩余污泥,在55 ℃高温运行条件下,研究了电子受体冲击对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运行性能的影响,重点考察了水解酸化过程中水解、酸化效果和氮磷营养元素的释放。结果表明:采用短时曝气冲击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厌氧水解酸化过程中污泥的去除率,短时曝气和对照组条件下污泥挥发性悬浮固体去除率分别为40%和31%。电子受体冲击条件下增加了溶解性化学需氧量(重铬酸钾法)的产率,尤其是蛋白质产率。引入电子受体冲击主要改善固体物质的降解效率,并不影响酸化的代谢模式,酸化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主要以丁酸型为主。氨氮释放、三维荧光和分子量分布均表明蛋白质类物质的差异主要在于水解阶段产生溶解性蛋白质浓度不同,而不是酸化阶段造成的差异。电子受体冲击尤其是短时曝气冲击是强化污泥水解酸化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