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34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34篇
综合类   236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140篇
社会与环境   106篇
灾害及防治   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781.
常熟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decoupling)评价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论文利用常熟市1985-2005年的建设占用耕地和相关经济数据,分析了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之间脱钩(decoupling)的机理和原因。揭示出:①建设占用耕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于耕地占用引起的经济增长中土地、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因而两者关系密切;②但当经济增长出现转型,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时两者会出现脱钩。此外,加大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发挥它们对于土地投入的替代作用也可以促使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脱钩;③ 1993-1999年和2000-2005年,常熟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非农GDP)的脱钩指数分别为0.319和0.671,均有脱钩发生;④1993-1999年,常熟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脱钩的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大幅度提高和资本、劳动投入的大幅度增加;2000-2005年,常熟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脱钩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度提高。由此可以看出,耕地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非是一种两难选择,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不一定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82.
探索了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途径,提出只有开展高效集约农业建设工作,构筑高效、增收生产复合型经济体系,才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83.
以江苏省为例,针对化工企业装置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逸散量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总量定量分析,提出了一种核定典型化工行业LDAR逸散量占比的方法。结果表明:以间歇性生产为特点的有机化工类企业和以连续化生产为特点的石化类企业LDAR逸散量和VOCs排放总量均呈下降趋势;石化类企业LDAR逸散量占比呈下降趋势,有机化工类企业LDAR逸散量占比呈上升趋势;石化类企业LDAR逸散量占比远大于有机化工类企业,是无组织排放管控的重点;有机化工类企业LDAR逸散量占比虽然低,但对VOCs排放的贡献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784.
江苏省城市垃圾焚烧电厂烟气中重金属排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现有垃圾焚烧电厂进行资料统计,分析了江苏省目前垃圾焚烧电厂规模及分布情况。选择典型垃圾焚烧电厂烟气进行现场采样监测,对垃圾焚烧电厂烟气中重金属铅、汞、镉含量进行分析。根据垃圾焚烧电厂相关信息,结合烟气中重金属含量及相关参数,估算江苏省垃圾焚烧电厂3种重金属年排放量,其中铅为2 010.50kg/a,汞为9.16kg/a,镉为424.63kg/a。根据垃圾焚烧电厂区域分布状况,引入地学模型,对垃圾焚烧电厂重金属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东部明显高于西部,苏南高于苏北地区,其中苏南地区重金属排放量最大,铅、汞、镉分别占到垃圾焚烧排放总量的48%、51%、60%。通过重金属地学分析和数据统计,确定了江苏省垃圾焚烧重金属排放重点防控区域为苏南地区。  相似文献   
785.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江苏省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建设用地总量测度模型,测算江苏省62个县(市、区)规划目标年建设用地合理规模,据此划分建设用地管制区域,并探索区域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制思路。研究结果表明:①优化开发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373.93万元/hm2,资源禀赋较好、经济高度发达,其所能承载的建设用地规模也较高,是江苏省建设用地规模合理扩张的优先区域;适度开发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168.89万元/hm2,建设用地仍有一定拓展空间,可以允许其适度扩张;合理缩减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115.20万元/hm2,建设用地规模已超出其资源承载力,满足其建设用地需求应立足存量挖潜;快速缩减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仅为74.37万元/hm2,未来建设用地增长受到农业生产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较大,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升。②应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制措施。优先开发区在不突破土地开发强度约束的条件下允许其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同时配置较多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适度开发区可适当扩大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其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并严格设定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门槛;合理缩减区应合理控制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适当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探索建设用地减量配置方案;快速缩减区应立足存量挖潜,严格控制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测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探索建设用地减量配置方案和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跨区域流转。  相似文献   
786.
运用聚集分形模型,将近10年分为4个研究时间点,从时空距离探讨江苏全省及其3大区域的高等级景区系统的聚集分形演化特征。结果显示:(1)各区域景区系统均呈聚集态,且苏北和苏中的聚集程度高于苏南与全省;(2)各区域景区系统都在向均匀模式演变;(3)各区域景区系统基于时间距离的空间结构比基于空间距离的结构,更接近于均匀模式;(4)苏北与苏中各区域内景区之间的交通网络水平低于苏南与全省;(5)各区域景区系统基于时间距离的演变,快于本区域基于空间距离的演变速度。研究结论可为江苏景区空间的合理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87.
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使得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呈现区域特征,研究其变化规律并据此划定管制区域是制定区域差别化管控政策的基础。本文运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1998-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面板数据,以人均GDP表征经济发展水平,以地均固定资产投资表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土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规律,然后引入资源禀赋指标,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叠加划分建设用地管控区域,并制定区域差别化的集约利用管控政策。研究发现:(1)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集约度的增加量符合EKC曲线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江苏省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先呈加速上升的趋势,当人均GDP超过49 045元/人(1998年可比价)后,上升速度则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缓,最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趋于稳定。无锡市和苏州市的人均GDP已超过曲线拐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已进入减速上升阶段;其他地区虽处于加速上升阶段,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距离拐点远近不同,集约利用水平提升的空间区域差异明显。(2)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条件,江苏省13个地级市可划分为4类建设用地管控区域:优化发展区应结合产业升级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加强建设用地立体开发;重点发展区应强化建设用地供应门槛约束,并适度增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供给;内涵挖潜区应适度提高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门槛,并适度减少年度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量;适度发展区应重点提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保障作为代价性损失的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788.
基于力学平衡模型的乡村转型均衡发展判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 生物自然 土地管理三维驱动因素通过“农村人口 耕地 农村居民点”3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驱动着乡村转型发展。以该3要素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力学平衡模型乡村转型发展偏离度的评价方法,并综合应用 2000 年和 2010 年两期 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及2006~2020年规划修编数据,分析了江苏省乡村地区转型变化的特征规律。研究表明:江苏省各县(市区)乡村地区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偏离发展情况;偏离度空间上呈现极角苏南<苏中<苏北,极径苏南>苏中>苏北的规律;农村居民点扩张成为乡村转型均衡发展的最重要阻碍因素,这根源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三元”结构社会体制,目前“生产空间较好的实现了转型,生活空间和身份空间依然滞留在乡村地区”,现阶段的乡村转型发展是一种不均衡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向“以人为本”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789.
多尺度大气污染防治情景费效模型研究及示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专项项目"多尺度大气污染防治情景费效模型研究及示范"(2016YFC0207600)获科技部批准立项。项目包括7个课题,总经费1900万元,研究期限为3年半。项目牵头实施单位为南京大学,参与研发的单位包括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项目负责人为南京大学毕军教授。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已经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今后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大  相似文献   
790.
选取1980~2010年5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作为数据源,获取江苏省近30a的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数据,在空间分析和景观分析等方法支持下,分析城乡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揭示城乡空间融合的过程和动力机制,并归纳不同类型的城乡空间融合模式。结果表明:(1)城镇空间扩展方面,数量变化呈先平缓后急剧增长特征,空间形态变化首先以外部扩展为主,然后进入斑块边缘间的填充扩展的循环过程,苏锡常地区城镇空间的扩展最为密集;(2)农村地域变化方面,总量呈小幅增长态势,江苏北部沿淮河地区农村建设用地分布较为密集,沿江地区逐渐形成农村建设用地的次级密集区;(3)城乡空间融合过程方面,城乡空间开始由离散扩展逐步向粘合扩展过渡,城乡连通程度逐步提高,苏南地区城乡粘合扩展最为明显;(4)城乡空间融合的动力机制和地域模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开发区和新城区的快速建设是江苏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依据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和主要动力因素,江苏省具有3种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类型:枢纽链接模式、集聚吞并模式、融合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