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86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74篇
综合类   417篇
基础理论   56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71.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全球却到处亮出了“水匮乏”、“水危机”的黄牌。保护水资源,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战略已经进入各国政府的决策系统,成为规划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尤其在一些严重缺水国家和地区,更是如此。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从多年平均值看,基本恒定,这是受制于天的,除非远距离调水,否则难以改变。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对贫乏,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有108座城市严重缺水。全国有7000万人口饮水困难,因干旱每年影响农业产量约200亿公斤,影响工业产值12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72.
通过对北京市通州污灌区土壤现状调查与蔬菜重金属污染监测,结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食品卫生标准及污灌区污染历史,分析对比该区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本次监测通州污灌区土壤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均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限量。对照土壤中的重金属Cu、Pb、Cr、Cd和As均达到土壤一级标准。凉水河两岸和通惠北干渠中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对照土壤,说明污灌区污水灌溉已使土壤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与二十世纪70年代末监测结果相比,土壤中多数重金属含量处于上升趋势。污灌区蔬菜重金属含量监测结果表明,其含量水平均达到食品卫生标准,说明污灌区蔬菜尚未受到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173.
潍坊柴油机厂是潍坊市的水资源消耗大户,年度清水总量在200万吨左右,其中市自来水为160万吨,自备井水为40万吨。近两年来,潍柴认真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取得明显节能效果。 l 供水管网改造前的状况 1.1供水方式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由于水资源紧缺、供水压力不足等原因,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潍柴的供水一直采用二次供水方式。即通过潍柴配水中心向厂区和职工住宅区供水。 配水中心建有水泵房和2000吨水池,泵房安装9台水泵,功率为388kw。市自来水和自备井水首先注入水池,然后用水泵加压,通过供水主管网分配给厂…  相似文献   
174.
产污强度是衡量产品的技术水平及污染贡献的定量指标。以COD为核心、以物耗为主要依据的制药行业产品产污强度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可为淘汰落后产品、技术、工艺、设备,推进行业清洁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5.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但通过何种路径才能实现减污降碳的协同治理,推动达成协同治理的内在驱动力又是什么?发达国家是否已经实现了协同?其经验教训中国是否可以借鉴?基于此,该研究首先采用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法,判断不同国家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所处的阶段,绘制典型发达国家减污降碳的历史路径并挖掘其演变规律及不同类型背后的驱动机制。其次,从硫碳减排量变化情况、能源结构、居民受教育程度及产业结构等维度出发,对我国碳污协同治理所处阶段进行识别,分析得出我国当前与德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协同状况较为类似,即从碳增硫减进入协同防控的波动阶段。但由于社会制度、减排目标、资源禀赋、经济体量等的差异,应辩证地看待德国能源转型、碳市场建设以及环境立法历程,选择性地借鉴他国经验。针对如何实现减污降碳的协同治理提出建议:①促进能源转型,转变能源结构,从根本上实现减污降碳。②利用碳市场突破减污瓶颈,将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在完善碳市场监管体系的同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配额分配机制和价格控制措施。③减少碳污“分而治之”,增强有意识协同,以提高碳污同治的效率;制定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时兼顾气候变化的应对,并将排污权与排放权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④明确环境规制边界与政府职责,保障协同防控措施实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6.
后疫情时期中国面临经济复苏、空气质量达标、“双碳”目标实现等多重压力,在此背景下,研究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并厘清实现路径对中国在后疫情时期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 2001—2019年中国 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减污降碳政策的协同效应、动态演变过程以及实现路径。结果显示:(1)中国的减污和降碳政策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其中,降碳政策对减污和降碳几乎具有相同的效力,而减污政策则主要以减污为主、降碳为辅,但其对空气污染物(即SO_(2)和烟尘粉尘)和CO_(2)排放的抑制作用大于降碳政策。此外,该研究分别从内生性问题、减污降碳政策指标设计稳健性、估计方法稳健性三个视角证实了基准估计结果的稳健性。(2)减污和降碳政策的协同效应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趋势;降碳政策自政策实施起便具有显著的减污协同效应,且政策实施时间越长,对减污的协同作用越强;而减污政策的降碳协同效应则是自 2011年出台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以后才逐渐显著,随后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因此,长期而言以碳排放交易市场为主的降碳政策的减污协同效应显著优于减污政策的降碳协同效应,故在进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战略布局中应以构建碳市场为主。(3)减污政策的有效性和协同性均主要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促进技术进步来实现,而降碳政策的有效性和协同性则主要通过前两条路径来实现。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7.
为揭示干旱-半干旱区盐碱土盐化与碱化的差异性演化过程,本研究结合地质学对景泰灌区、河套灌区盐碱土进行系统采样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以及水-岩反应模拟实验对两灌区土壤盐碱化特征及成因开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景泰灌区土壤盐分离子主要为Na+、Cl-、SO42-,河套灌区Na+、Cl-、SO42-相对较低,CO32-含量较高;景泰灌区土壤盐化过程主要与周边地层的三叠纪红砂岩及奥陶纪海相硅质岩的可溶盐淋溶有关,河套灌区土壤碱化过程主要受到狼山、阴山太古代片麻岩群及元古代花岗岩群化学风化影响。可见土壤盐化(EC)与碱化(pH)是不同因素的盐渍化过程,区域地层母岩及其风化机制的不同是干旱-半干旱区土壤盐化和碱化差异性成因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8.
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高度同根同源特征,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减污和降碳方面具有协同推进的潜力。针对富营养化湖泊藻源性生物质分解带来的氮磷二次释放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利用水-沉积物柱实验体系,通过人为移除藻源性生物质的方式模拟了不同蓝藻打捞强度,分析了不同藻源性生物质移除强度对水体氮磷水平与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通量的影响,评估了蓝藻打捞削减污染水平和控制碳排放效果。结果表明,当藻源性生物质移除33%(低强度)、66%(中强度)、99%(高强度)时,总氮分别下降26.1%、35.4%、53.8%,总磷分别下降50.9%、72.9%、78.2%,CO2释放通量分别下降26.7%、39.4%、54.5%。CH4释放通量分别下降58.1%、89.0%、91.5%,N2O释放通量分别下降71.3%、90.4%、87.5%。此外,藻源性生物质的移除避免了水体溶解氧耗竭,改变了氧化还原条件,调控了碳氮分解过程,降低了高CO2当量(...  相似文献   
179.
2019年3月21日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特别重大爆炸事故,2019年4月25日河北衡水翡翠华庭发生施工升降机轿厢坠落重大事故,2019年5月16日上海长宁发生建筑坍塌事故,2019年7月19日河南三门峡义马气化厂发生重大爆炸事故,2019年9月28日长深高速江苏无锡段发生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2019年12月...  相似文献   
180.
重点行业既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污染物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既是支撑落实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客观需要。文章以四川省水泥行业为例,总结产业发展及减污降碳现状,分析水泥行业减污降碳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从严控产能产量、实施原料替代、优化用能结构、开展技术创新应用、构建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五个方面提出水泥行业减污降碳实施路径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