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42篇
安全科学   17篇
环保管理   124篇
综合类   683篇
基础理论   267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110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11.
近20年天津地区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德义  傅宁  范锦龙 《生态环境》2008,17(2):798-801
植被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在全球或区域尺度上得到了证明.研究特定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找出影响植被变化的  相似文献   
912.
华南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日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惠  赵平 《生态环境》2008,17(1):249-255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华南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针叶林和果园)土壤呼吸日变化进行了为期2 a (2003-03-21到2005-03-31)的原位观测.设置有凋落物和清除凋落物2个处理.结果表明,针叶林和果园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幅度不大,雨季(4-9月)日变化幅度比旱季要大(3-10月),土壤呼吸日变化最高值的出现无明显规律.针叶林土壤呼吸速率月平均值变化幅度为86.18 ~ 365.00 mg·m-2·h-1,果园为174.46 ~ 1061.78 mg·m-2·h-1.月平均最低值一般出现在12-1月,最高值出现在6-8月或者10月.鹤山地区选择9:00-11:00作为采样日起始采样时间,并以该时段观测获得的土壤呼吸量来代表12 h或24 h土壤呼吸量比较合适.温度对土壤呼吸日变化影响不明显.降雨和植被类型对土壤呼吸有较大的影响,雨季土壤呼吸大于旱季,果园土壤呼吸大于针叶林.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13.
陆地碳平衡对大气CO_2升高的响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陆地碳平衡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能为揭示碳失汇之迷提供有力证据,为制定缓解全球变化的合理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综述了陆地碳平衡对全球大气CO2升高的响应及其町能的机制,由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的研究在具体的对象、时间、地点、方法和角度的差异,目前有关陆地碳平衡对全球大气CO2升高的响应还存在很大的分歧.陆地碳库主要可分为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大气CO2浓度升高主要是通过影响光合作用、土壤养分、水分供应、光照条件、群落组成、光合产物分配等方式影响植被碳库;而土壤碳库的响应机理主要包括光合产物向土壤的输入量、脱落物质量、养分循环、光合产物分配、根系周转期、微生物活性等的响应.关于陆地碳平衡对全球大气CO2升高的响应今后应该主要集中在:(1)不同生态系统影响全球植被碳库变化的主导因子;(2)大气CO2浓度升高与其他环境因子的互作效应;(3)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作用的促进效应与光合作用适应性间的关系;(4)地上碳库与地下碳库间的相关性,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分别响应;(5)克服目前实验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14.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郭忠升  邵明安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2):2187-2193
论文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柠条林为例,探讨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不仅是确定森林植被恢复目标、调控植物水关系的理论基础,而且是确定森林植被合理经营方向和利用强度的理论基础。如果人工林密度大于土壤水分承载力,需要对人工林进行疏伐;如果人工林密度小于土壤水分承载力,需要增加密度或改换植被类型。当人工林密度等于土壤水分承载力时,人工林可持续利用土壤水资源。土壤水分承载力时的柠条林可以作为薪炭林和放牧林经营。单位面积结实量与密度关系可用正态分布曲线描述。承载力时的柠条林不仅能有效地保持水土,而且能生产较多的种子,又是良好的蜜源植物,宜作为水土保持林经营。该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植被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15.
密云水库库滨带植被水土保持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裸露荒坡地为对照,在密云水库库滨带不同植被中设置径流试验小区,研究植物生物学特性及其动态变化对坡地水土流失防治的影响,结果得出,不同恢复植被中,人工草地建植1年后,植株密度可达545.0×104株/hm2,植被覆盖度与0~30cm土层地下生物量最高可达92.3%~97.7%和2 238.8kg/hm2;雨季玉米植株高度与地上生物量在各类型植被中最高,可达133.3cm 和11035.3kg/hm2,此时自然恢复地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相对最低。坡地水土流失与降雨有关,降雨量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但无论降雨量大小,人工草地水土保持效果最佳,保水、固土能力可达92.3%~93.2%和99.8%~99.9%,其次是围封1年后的自然恢复植被,保水、固土能力为83.3%和98.7%;玉米作物水土保持效果最差,保水、固土能力仅为8.9%和18.5%。  相似文献   
916.
长期以来通过整地造林去恢复重建植被已在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广为采用,然而这样的实践是否能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并改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仍不清楚.选择岷江干旱河谷3个典型地段,调查了多年(7~16 a)后整地造林地上植被覆盖、土壤物理性质以及目的造林树种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 S.Y. Hu)的保存、生长与结实状况,以评价干旱河谷乡土树种造林成效及造林后的生态效果.结果表明:(1)岷江柏在栽植多年后仍有大量死亡,保存率明显下降,造林16 a后仅为38%;(2)不同年代栽植的岷江柏在造林后2~6 a即开始旱现直径年生长量下降趋势;(3)造林带内乡土植被总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地衣苔藓盖度均低于保留带,因此等高线水平沟整地造林措施未能有效促进乡土植被发育;(4)造林带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也不如保留带,整地造林也没有有效改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综合分析发现,整地造林多年后岷汀柏造林不仅没有达到岷江干旱河谷预期的生态恢复重建效果,甚至有加剧生态退化的趋势.因此认为:(1)规模化整地造林并不是有效的干旱河谷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2)尽管岷江柏是乡土树种,但并不是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的适宜种.图3表3参29  相似文献   
917.
崇明东滩景观格局的生态学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崇明岛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利用2006年的遥感影像对崇明东滩的景观类型进行解译,并对景观格局变化和植被覆盖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崇明东滩的景观面貌已经由原始潮滩演化出目前多达11种斑块类型。从景观空间形态指标和景观组分指标分析结果来看,崇明东滩的生境破碎化趋势已经显现,但从景观空间关系指标和Shannon均匀性指标分析结果来看,景观聚集度和连通度尚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96.27和99.15),均匀度尚较大(0.59)。崇明东滩的植被覆盖度主要集中在0.3至0.9之间,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尚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18.
云南思小高速公路生态恢复工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生态恢复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高速公路作为现代文明的载体,越来越多地显露出追求完美、构建和谐的睿智之光.云南思小公路作为我国第一奈穿越国家级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的高速公路以及云南省的第一条生态示范高速公路,它从选线到土建施工到绿化施工,始终贯彻着“保护自然、恢复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建设理念,并将“生态恢复”的概念、理论及技术引入到边坡防护工程中,在设计理念、植物配比、施工工艺等多方面较以往的高速公路绿化工程有了明显的突破.图3,表1,参5.  相似文献   
919.
杉木采伐迹地改植尾巨桉后对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厚荚相思林和灌草坡自然恢复植被为对照,研究了尾巨桉人工林随着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尾巨桉林地在连续晴天和连续雨天情况下土壤(0~80 cm土层)平均含水率依次为18.33%~22.69%和22.29%~26.66%,分别比厚荚相思林和灌草坡减少1.0%~18.1%;(2)尾巨桉林地(0-1 m)平均土壤渗透速度为2.72~10.56mm·min-1,比灌草坡增加2.5%~7.1%,而比厚荚相思林减少6.5%~25.4%;(3)尾巨桉林地(0~1 m)平均土壤容重为1.219~1.499 g·cm3,比灌草坡下降0.6%~2.6%,而比厚荚相思林增大0.8%~2.5%;(4)尾巨桉林地((0~1 m)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依次为8.3%~12.8%、33.2%~36.0%和43.2%~46.0%,比灌草坡提高1.6%~2.4%,而比厚荚相思林降低1.5%~3.2%;(5)尾巨桉林地(0-1 m)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最小持水量依次为433.30 mm、347.44mm和253.14 mm,分别比灌草坡和厚荚相思林降低1.5%~3.3%;(6)尾巨桉林地(0~1 m)土壤有效贮水量为265.6mm,比灌草坡和厚荚相思林降低1.5%~3.3%.  相似文献   
920.
矿区重金属植被修复研究进展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物修复是实现采矿区重金属修复以及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外常用的矿区土壤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固定、植物提取、植物挥发、植物过滤,以上技术理论和应用方面均起步较早。相比之下,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均远落后于国外。迄今为止,国内外针对稀土矿区的生态修复研究比较缺乏,需在今后重点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