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4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3篇
综合类   285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62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正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阳山清水秀、景色迤逦,天下独绝的富春江横贯全境,既有山城之美,又具江城之秀,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秀丽的富春江畔,鹳山脚下的岩壁上,龙飞凤舞地镌刻着南北朝时文学家吴均的骈体文《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相似文献   
52.
将沿海扩散模式OCD与区域输送模式相嵌套,集成在区域空气质量模拟系统RegAQMS中,由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提供气象场,大气边界层模式计算湍流场和边界层特征参数,并引入生物气溶胶的干湿沉积、生物学衰变、温度和湿度衰减、紫外辐射衰减等过程,使得RegAQMS具备模拟生物气溶胶浓度分布的能力.利用改进后的RegAQMS,以2008年7、8月为例,针对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了口蹄疫病毒生物气溶胶扩散有关物理和生物过程的敏感性试验,对地面口蹄疫病毒浓度进行模拟和风险等级评估.敏感性试验表明,考虑干湿沉积、温度、湿度和生物学衰减过程之后,7、8月地面病毒平均浓度(≥0.01μg.m-3的网格点平均)分别减小61.9%和65.6%,污染区面积分别减小25.6%和50.1%,温度衰减是影响夏季病毒浓度的最主要过程,生物学衰减和干湿沉积也起着较大的作用,湿度衰减的影响很小.风险和感染评估结果表明,在与前人研究类似的源释放条件下,研究区域大部分为低等风险区和安全区,高等风险区以上的面积较小,呈条状分布在两个主要风频的下风向,7月和8月的风险区面积分别占整个区域面积的61.6%和54.2%,感染区面积占整个区域面积的不到1%.受海洋大气和海峡地形作用的影响,流场规则、日风向变化和水平湍流强度小,这些是引起病毒较高传播风险和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3.
从长江大保护的内涵特征出发,本文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制度构建逻辑,即保护优先制度、"共抓"大保护制度、绿色发展制度三大类。在此基础上,结合制度建设阶段划分,搭建起长江大保护制度建设进度评估框架,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各类制度建设进度。研究发现,2016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突出表现在"保护优先制度"方面,但也存在内部进度不一的情况,"共抓"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制度建设依旧任重道远。展望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优先新制度的建设,探索流域系统治理和整体保护的模式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从而为保护母亲河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54.
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战略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国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示范,保护好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整个经济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上游生态环境问题,识别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屏障与难题,提出了按照"功能分区—工程措施—制度保障"三个层次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体系的思考建议,以实现"最大的绿色覆盖、最优的水源水质、最小的水土流失"三个目标,保障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保障长江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5.
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生态保护"又要"经济发展",并努力以"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我国提出并倡导绿色发展的理念。如何理解、推动、落实绿色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的关键。针对这一关键问题,本文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从政策演变与概念关系入手辨析了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与内涵,并系统性地识别了落实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长江经济带为范本,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制机制建设、产业转型与转移、污染治理三个方面分析了落实、推动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为"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提供先行示范。  相似文献   
56.
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湖南省生态环境现状总体保持稳定,但环境治理任务繁重复杂、环境污染风险敏感突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相对薄弱、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缺乏长效机制等现实困境却客观存在。文章提出:划定资源利用上线,妥善处理江河湖库关系;筑牢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坚守环境质量底线,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对策,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落实到产业升级、开放合作、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通过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等措施,助推湖南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7.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既为沿线国家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区域合作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约束与挑战。水资源安全问题便是我国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的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之一。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涉及的我国西北地区、中亚地区和西亚地区等重点区域为案例,对这些典型区域存在的水资源安全问题(包括水资源分布特征、水资源需求特征、生态环境条件)以及跨界水资源的争端与合作历史等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这些水资源问题,并借鉴中亚和西亚地区跨界河流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从战略布局角度为我国政府和决策部门提供了对策建议。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联系的地域范围远超出某一具体跨界河流流域的范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所面临的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将受到更为复杂多样的多元化约束。我国应以制定与中亚邻国间的水资源协同开发战略框架为牵引,通过倡导构建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水资源合作走廊,完善跨界水资源合作机制,加强跨地区水资源合作;并注重加强跨地区水资源协同开发和保护的关键技术研究和信息监测工作,完善水资源安全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58.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状况以及经济低谷地区的崛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我国是区域发展差异巨大的大国之一,存在着多种尺度的区域发展差异。从中小尺工区域差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发展差距扩大趋势有其影响,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经济相对落后的低谷地区。沿海经济低谷地区分布相对集中于香港--珠江三角洲、上海-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环渤海三个经济隆起带之间,处于省际交界处。按照类型可以分为黄泛平原区、丘陵山区和沿海库区。东部经济低谷地区区位条件相对比较落后,交通可达性较差,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化水平发展严重滞后,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这些不利因素制约着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崛起机制和途径,低谷地区发展呵以分为资源转换型、非国有经济推动型和外资推动型。建议国家修筑贯穿沿海经济低谷地区的东部沿海铁路大通道,降低沿海经济低谷地区设定标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特殊贫困地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从而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9.
通过构建城市韧性"成本-能力-能效"的评估模型,综合运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K-means聚类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26个城市的韧性进行综合定量评估,归纳总结城市韧性模式和聚类特征,并运用GWR模型分析影响韧性能力的成本因素,探究韧性效率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分维度来看,核心城市呈现韧性成本和韧性能力的"双高",韧性效率则由非核心城市引领.从均衡的角度来看,韧性成本、韧性能效具有明显的水平层级性,而韧性能力在城市间的分野相对不大.(2)综合来看,韧性成本和韧性能力随城市规模的扩张而逐渐增加,而韧性效率逐渐衰减;韧性模式具有明显的上中下游区际差异性:上游地区表现为"低耗低能高效",中游地区"低耗低能中效",下游地区为"高耗高能低效";韧性的空间联系兼有核心城市垂直极化和一般城市扁平抱团.(3)从机制看,全社会用电量、建成区面积和科技支出是影响城市韧性能力的主要成本因素,不同韧性模式的城市具有差异化的主控因素.研究对于完善城市韧性评价体系、丰富城市韧性评估视角和推动城市韧性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