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8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139篇
安全科学   465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263篇
综合类   993篇
基础理论   151篇
污染及防治   73篇
评价与监测   154篇
社会与环境   172篇
灾害及防治   13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81.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重要发展目标,其建设水平直接关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房地产市场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化程度对于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实现房地产市场与城镇化建设的同步和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理论模型和经验分析,从系统分析入手,通过综合指标建立"房地产市场—城镇化建设水平"系统(系统Ⅰ:房地产市场;系统Ⅱ:城镇化建设水平),运用熵值法进行评价指标权值的求取,进而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重点分析不同等级城市两个系统的运行成效、耦合阶段和协调趋势,以期强化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研究表明:1房地产销售价格、预期与信贷和人口流动是房地产市场作用于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2系统Ⅰ—房地产市场,序参量的空间规律表现为:三线城市二线城市一线城市;系统Ⅱ—城镇化建设水平,序参量的空间规律表现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3我国现阶段房地产市场和城镇化建设水平的耦合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且地区差异较大,耦合程度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一线城市;从协调度来看,整体表现为中度协调,但应注意北京市已表现为低度协调状态。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要限制一线城市"以速度为纲"的城镇化发展思路;二是依靠房价、信贷和户籍等政策约束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效控制一线城市的体量;三是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落户,注重提升三线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882.
岷江上游植被生境适应性空间分异格局的间隙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岷江上游不同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在整体和局部上的空间分异格局对植被生境管理和修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岷江上游4类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空间分布图借助分形和贝叶斯理论,建立间隙度指数模型和多水平贝叶斯模型,实现定量表征不同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在整体和局部空间上的聚簇和分异程度。结果表明:1)汶川在Ⅰ~Ⅳ类、Ⅲ类和Ⅳ类生境适宜性下的间隙度指数最大,其对应的空间分异尺度为3 000 m(即为30倍网格边长,网格边长为100 m)、2 900 m、2 800 m,而松潘在Ⅰ类和Ⅱ类型下的间隙度指数最大,其空间分异尺度为3 000 m、2 700 m。2)Ⅰ~Ⅳ类、Ⅰ类和Ⅱ类生境适宜性分别在汶川、松潘和理县的间隙度维数最大,空间格局聚簇性较小,进一步证明空间分异尺度较大,而Ⅲ类和Ⅳ类生境适宜性在茂县的间隙度维数最大。岷江上游植被生境空间分异格局的间隙度分析,可以为研究生境空间格局及其生境管理尺寸在整体和局部上的差异提供必备的条件和依据。  相似文献   
883.
邢书才  田衎  樊?强 《化工环保》2017,37(3):362-365
研制了水污染分析校准用汞溶液。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对样品进行了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对样品的量值进行了验证并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检验结果表明:汞溶液均匀性良好,室温条件下可稳定36个月以上;样品的标准值为100 mg/L,扩展不确定度为2 mg/L。样品量值与美国AccuStandard公司同种标准物质具有一致性。可用于水中汞检测的测定标准、质量控制、分析方法研究以及实验室能力验证等方面。  相似文献   
884.
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5~201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从土地开发均衡度和土地开发限度两方面对该地区的土地开发强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土地均衡度呈现两极分化,东部和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失衡,中部地区土地开发相对均衡;(2)长江经济带整体土地开发限度为5.58%,11省市均超过或临近极限值,未来需建立集约型土地开发模式;(3)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差异显著,呈现出下游高上游低,东部高集聚的空间格局。因此,应参考各省市土地开发限度对规划进行修编;增强土地供给能力,为建设用地紧张地区挖掘新的开发潜力;建立跨区域的土地开发体制等,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85.
中国城市包容度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流向、结构、流动模式和群体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滋生出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其中社会融合问题受到各界最广泛关注。社会融合问题从城市层面看就是"城市包容度"问题,该命题新、难度大、范围广,国内外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以此为核心,创新性构建了以社会保险参加情况、劳动权益保障程度、公共服务享受范围为主要准则的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数",进而通过非线性离散选择模型探讨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意愿、落户难度、就业稳定度与城市包容度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2013—2014年)开展研究,主要结论为:中国城市包容度水平越高的城市,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意愿越强、落户越容易、就业越稳定。进而提出政策建议:建立完善的城市流动人口服务和安置政策体系,直接和间接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形成有效融合机制,实现居民福利最大化及城市协同发展;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和户籍制度,引导匹配城市产业结构的人口流入,实现合理布局;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实现城市包容性增长与制度改进。本文归纳总结出"两个新体系":建立了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数测算体系,及应用城市包容度指数定量研究的范式体系。  相似文献   
886.
上海城市系统洪灾脆弱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灾脆弱度评价是把洪水灾害与风险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沿海城市地位的重要性和面临自然灾害的高脆弱性,使沿海城市自然灾害研究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与国外相比较,国内对沿海城市系统洪灾脆弱度研究较少.为了进行准确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价,从而更好地制定城市防洪减灾的对策和措施,城市系统的洪灾脆弱度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分别构建了上海城市系统洪灾自然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脆弱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结合确定指标的组合权重,兼顾主客观赋权优点,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性.最后对上海城市系统洪灾脆弱度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上海市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87.
根据环境监测的要求,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实验室在出具数据时要对测量结果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用实例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品中挥发酚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式,它由质量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和体积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组成;并对这两部分标准不确定度的分量作了详尽的分析和计算。得出测量扩展不确定度结果。  相似文献   
888.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城市迅速发展的制约"瓶颈".为科学衡量城市水资源的保障程度,建立了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度模型,并以全国31个省级区域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多重目标的基础上,全国各省域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度可分为高可持续、中可持续、低可持续、亚可持续等4类区域,且结果与给水资源的赋存状况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89.
渤海湾淤泥质海岸带典型地区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分离度作为评价指标,分析渤海湾淤泥质海岸带典型地区景观空间格局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将研究区域分为耕地、荒地、村镇、盐田、虾池、滩涂、库塘以及河流沟渠8个景观要素。分析表明,景观多样性主要受耕地和荒地的影响和支配;耕地和荒地的破碎度大,分离度小;盐田和河流沟渠的破碎度最小;村镇和滩涂的分布状况导致其分离度大。  相似文献   
890.
利用已经建立的全国1736 ̄1911年洪涝灾害时间序列,拟合各个区域的洪涝灾害长期变化趋势,并通过功率谱分析了时间序列的波动规律;同时,分析了气温、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口总量变化、人口空间迁移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人文因素变化与灾害增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洪涝灾害的波动主要由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波动所引起,而人类活动增强并不断向高风险区扩展是洪涝灾害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最终使洪涝灾害表现为波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