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75篇 |
免费 | 116篇 |
国内免费 | 18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00篇 |
废物处理 | 30篇 |
环保管理 | 324篇 |
综合类 | 1818篇 |
基础理论 | 111篇 |
污染及防治 | 135篇 |
评价与监测 | 386篇 |
社会与环境 | 58篇 |
灾害及防治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75篇 |
2021年 | 105篇 |
2020年 | 93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86篇 |
2014年 | 151篇 |
2013年 | 131篇 |
2012年 | 102篇 |
2011年 | 110篇 |
2010年 | 108篇 |
2009年 | 142篇 |
2008年 | 181篇 |
2007年 | 137篇 |
2006年 | 96篇 |
2005年 | 112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134篇 |
2002年 | 119篇 |
2001年 | 113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69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28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通过长丰河沿岸主要污染源和长丰河水质污染现状的调查,基本查清了长丰河水质污染现状、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重点原,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2.
203.
流域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析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选取闽东南九龙江流域21个典型小流域开展2010年丰(8月)、平(11月)、枯(2月)3个水期的基流水质监测,并借助GI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识别流域水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九龙江流域水质监测、管理与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九龙江水质枯水期最差,平水期次之,丰水期水质较好.表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污染因子对水质变化的贡献率为45.58%,表征农业污染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1.28%.NH4+-N、SRP、高锰酸盐指数、K+、Cl-、Mg2+、Na+浓度与建设用地比例、人口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NO3--N浓度与耕地比例有显著的正相关,自然用地面积比例与NO3--N、K+、Cl-、Na+浓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建设用地比例较大、人口较密集的小流域NH4+-N、SRP、高锰酸盐指数、K+、Cl-的浓度较高,耕地比例较大的小流域NO3--N浓度则较高.在流域水质管理上,建议提高污水处理率,并重视由于化肥施用导致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5.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6)
正污染源监控部是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骨干业务部门之一,主要承担全市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与评价、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及体系建设等工作。污染源监控部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2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9人,人员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206.
207.
为了解独流减河流域水质时空特征及污染物排放结构情况,准确掌握污染来源和防控重点,达到改善流域水质的目的,基于2017年独流减河流域9个监测断面的8个水质指标的监测数据,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开展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物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独流减河流域水质时空特征差异显著,干流水质优于支流水质;时间维度划分为2个时段T1(1-3月)和T2(4-12月),T2时段水质优于T,时段,氨氮、总磷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各时段的主要污染因子,畜禽养殖、农村居民生活为主要污染源,氟离子和CODCr分别是T1和T2时段的另外主要污染因子,代表工业电镀行业废水污染和耗氧有机污染.空间分布划为G1组和G2组,其中G1组主要位于中上游,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总磷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代表畜禽养殖和居民生活污染;G2组位于中下游,主要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氟化物,代表城镇居民生活污染和工业电镀行业废水污染,G2组水体水质优于G1组. 相似文献
208.
北京市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的日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OA)是大气细粒子(PM_(2.5))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实际大气SOA生成潜势的日变化规律对于认知SOA生成转化机制及其对大气细粒子污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首次使用氧化流动管反应器(oxidation flow reactor,OFR)研究了北京夏季城市大气SOA生成潜势的日变化规律,利用高浓度的羟基自由基(·OH)氧化进入反应器内的环境空气,直接测定SOA的生成潜势.结果表明,一天内,SOA生成潜势的小时均值在3.9~9.4μg·m~(-3)范围内变化,呈现夜间高白天低的趋势,在16:00左右达到最低.SOA生成潜势和甲苯等城市典型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变化趋势一致,而和臭氧浓度反相关.实验结果表明,除了边界层高度变化影响污染物浓度进而影响SOA生成潜势以外,夏季白天强烈的光化学反应导致环境大气VOCs的消耗,对降低环境气体白天的SOA生成潜势值也有重要影响.同国外同类研究相比,北京环境大气由于具有更高的VOCs浓度,其SOA生成潜势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可能对北京地区细颗粒物污染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9.
孙晓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103-107
我国劳动力流动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特殊的流动特征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劳动力流向东南沿海。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份1997-2009年的人口总抚养负担系数、从业人员比重以及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构建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总人口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别对东部12省、中部9省以及西部10省的人口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抚养负担的下降对1997-2009年各地区经济增长均表现出促进作用,但中部地区人口弹性最大、东部次之、西部地区人口弹性最小。分析其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地区在吸引劳动力和有效利用劳动力方面差异扩大,反之落后。区域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减弱了抚养负担下降对本地的经济促进作用。本文提出,未来将更多的人力资本和教育资源投向西部,是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促使经济均衡增长、产业顺利转移、解决结构性失业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10.
孙晓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1):89-94
该文从宏观流动模式、微观流动理论、中观社会网络理论等角度对劳动力流动理论进行了梳理,阐述了不同时期学者对劳动力流动问题的主要关注点。在二元经济分析框架下对国内研究进行理论梳理,认为当前我国诸多研究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未能从劳动力流动现象中得出本质性、规律性分析框架。结合对我国逐期出现的"民工荒"、"返乡潮"、"大学生就业难"、内地与东南沿海的"抢滩战"等劳动力流动现实的思考,提出挖掘引发各种劳动力流动现象的本质因素,构建有效解释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一般化理论是研究的重点。认为未来我国应该更加重视劳动力主体(劳动者)的偏好差异性,即劳动力的异质性:包括人作为个体对所有非经济因素主观偏好的差异。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和社会保障达到一定程度,劳动力会更加关注非经济因素,此时异质性会成为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异质性劳动力的角度去研究劳动力流动问题是本文提出的研究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