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6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02篇
安全科学   154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04篇
综合类   1359篇
基础理论   88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5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通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并利用SuperMap Object二次开发模块和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设计思想与技术,开发了山东省海洋生态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山东全省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海洋生态保护区诸如:功能区划、环境监测、基础设施、人员要素按城市为基础的统一规划和其空间(矢量、栅格)数据、媒体数据,文本数据及其它结构化关系数据的集成管理。并提出了对此类保护区多源数据管理的意见及建议,为同类海洋生态保护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92.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研究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备受各国相关研究机构的重视。特别是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由于埋藏深水海底或地层之中,直接取样的成本和探测范围有限,因此利用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调研成果,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归类为三大方面:(1)天然气水合物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2)天然气水合物岩石物理分析、测井研究与储层建模;(3)天然气水合物AVO正演模拟和地震反演技术研究。并讨论了利用常规海洋地震资料开展宽频高分辨率处理对水合物三维勘探的潜力。  相似文献   
93.
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预防泄漏措施.  相似文献   
94.
营养盐对湄洲湾海洋细菌生长及降解石油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从湄洲湾海域分离的烃细菌在添加和不添加N、P营养盐的海水培养基的生物量及对原油和纯烃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营养盐对不同菌株的生长及代谢有不同的影响.添加N、P营养盐,试验菌PF-6(Pseudomonas fluorescens 6)的生物量增大,而PA-32(P.aeruginosa 32) 的生物量却减少.在初始原油浓度均为1g/L的摇瓶试验中,添加N、P营养盐培养6d,PF-6菌与PA-32菌的除油率分别为25%及26%,而不添加N、P营养盐时,PF-6菌与PA-32菌的除油率分别为21.4%及36.3%.经气相色谱测定,在以正十六烷和萘两种纯烃组成的培养基,营养盐对两个菌株降解正十六烷的影响仍然不同,但在不添加N、P营养盐时,两个菌株对萘均有较高的降解率.无需添加N、P营养盐能正常生长并降解石油烃的菌株,在海洋油污的生物修复中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
为了探究我国东海至南大洋航线海洋近地层大气NOx的分布特征,于2015年11月-2016年1月,利用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的观测平台,采用Saltzman法对中国东海至南大洋航线海洋近地层大气NOx日均浓度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中国东海至南大洋航线海洋近地层大气ρ(NOx)的变化范围为0.001~0.038 mg/m3,ρ(NO)的变化范围为0.001~0.033 mg/m3,ρ(NO2)的变化范围为0(未检出)~0.015 mg/m3.中国东海至南大洋航线海洋近地层大气中,NO是NOx的主要成分.南极圈外海洋近地层大气中NOx的分布特征显示距离陆地越近,ρ(NOx)越高,NO2/NO(二者质量浓度比值)越大,反映出海陆差异及人为污染对海洋近地层大气的影响.远离陆地的南大洋航段ρ(NOx)显示较低的大洋背景值.南桑威奇群岛的火山活动导致附近海域异常高浓度的NOx分布,ρ(NOx)最高值达0.160 mg/m3,ρ(NO)为0.145 mg/m3,ρ(NO2)为0.015 mg/m3.西风带的阻隔导致该区域NOx向周围扩散时,难以穿越西风带,向南极大陆边缘扩散的趋势更加强烈,影响大范围南大洋近地层大气NOx分布.人为活动可能是南极半岛和中山站附近海洋近地层大气高ρ(NOx)和高NO2/NO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6.
秦皇岛沿岸富营养化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1986~1990连续5年、每年3次的监测资料,以COD、无机氮、无机磷为指标,尝试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秦皇岛沿岸富营养化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沿岸海域枯水期已这富营养水平,丰水期、平水期水质较好。N/P比值表明,无机氮是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97.
海洋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不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确保海洋生物多样性,对海洋资源予以科学高效的开发利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也让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确保可持续战略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研究,对此问题展开了探讨,提出了新时代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策略,以期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98.
方言  曹芳  范美益  章炎麟 《环境科学》2020,41(3):1025-1035
本研究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以及2018年6~8月在嵊泗岛屿共采集70个大气总悬浮颗粒(TSP)样品,利用离子色谱法分析TSP样品中水溶性离子(主要包括:Na+、 K+、 NH+4、 Mg2+、 Ca2+、 Cl-、 SO42-、 NO-3和MSA)的质量浓度,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离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东海背景站水溶性离子组分的化学特征、季节差异以及主要来源.结果显示,观测期间TSP和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质量浓度均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冬季和夏季的总水溶性离子(TWSII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6.5±16.3)μg·m-3和(8.8±3.8)μg·m-3.二次离子(NO-3、 SO4<...  相似文献   
99.
海洋温度锋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尺度海洋现象,是影响海洋热量交换与物质运输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实现其精准检测是分析海洋锋时空变化及海洋气象动态监测的重要基础。海洋混合、温度变化缓慢导致海洋温度锋具有小目标、弱边缘的特性,针对传统的边缘检测和现有的深度学习方法存在形态刻画不准确和像素误检等问题,本文提出M-PSPNet多尺度海洋温度锋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设计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Multi-ResNet),在保留浅层学习网络中获得的空间、位置特征的同时,结合深层网络获取的语义特征,提升模型对边缘轮廓、位置信息的检测能力;此外,该方法引入Diceloss与Focalloss组合的混合损失函数DFloss,引导模型注重预测结果与标注值的像素级差异,提高锋面像素检测的准确性。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基于实验模型设计多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本文M-PSPNet多尺度海洋温度锋检测方法的交并比、查全率、查准率和F1值4项指标分别达到了78.79%、89.59%、86.95%、88.25%,检测效果明显优于对比方法;相比采用Res...  相似文献   
100.
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生态补偿效率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DEA-Malmquist指数模型、Tobit模型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2006-2016年中国11个沿海省市的海洋生态补偿效率开展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2006~2016年中国总体海洋生态补偿效率平均值为0.633,处于中等效率水平,随时间呈“下降-上升-稳定”的趋势;海洋生态技术进步依旧是海洋生态补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但面临一定的技术效率损失;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对海洋生态补偿效率值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城市化率、进出口总额占比和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对海洋生态补偿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海洋生态补偿效率的空间聚集性增强,区域不平衡性有所收敛,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