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5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714篇
安全科学   85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513篇
综合类   2629篇
基础理论   443篇
污染及防治   341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197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310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21.
基于RS/GIS的大辽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88、1995、2001和2007年的四期TM数据,应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定量分析大辽河口地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大辽河口地区的湿地面积逐年增加,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湿地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自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或人工景观,具体表现在转化为建筑用地、水稻田、养殖区。1988~1995年期间,大辽河口地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该地区生物生活环境的多样性降低,造成了一些物种种群数量的减少甚至消失;但是自1995年以后,该地区的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升高,抗干扰能力增强,环境质量有所提高。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主要是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22.
若尔盖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流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区.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若尔盖湿地生态退化加剧,威胁区域和流域生态安全.在若尔盖湿地生态退化趋势与生态安全理论框架研究的基础上,对若尔盖湿地生态安全监测的主要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623.
揭示河口沼泽湿地围垦为水产养殖塘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含碳温室气体产生的影响,可为评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滨海蓝碳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以闽江河口为研究区,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土壤(0~30 cm)和由其围垦成的养虾塘沉积物(0~30 cm)进行配对采集.通过室内厌氧培养实验,测定沼泽湿地土壤及由其围垦成的养虾塘沉积物的土壤胞外酶活性和CO2、CH4产生潜力.与河口沼泽湿地0~30 cm深度土壤相比,养虾塘0~30 cm深度沉积物4种土壤胞外酶活性均值降低27.3%.河口沼泽湿地转化为养虾塘后含碳温室气体产生潜力发生显著变化,芦苇沼泽、短叶茳芏沼泽、互花米草沼泽围垦成养虾塘后CO2产生潜力分别增加5.1%、38.5%、38.8%,CH4产生潜力分别降低24.9%、11.1%、21.1%,有机碳厌氧矿化速率分别增加4.9%、38.6%、38....  相似文献   
624.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C)固存效率受到微生物分解者维持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关的代谢能力的影响.为了探究滨海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代谢限制状况和碳利用效率(Carbon Use Efficiency, CUE),本研究在九龙江河口湿地中单一红树林群落、单一互花米草群落、红树林与互花米草交错带内以红树林为主的群落和以互花米草为主的群落4个生境采集表层(0~5 cm)和深层(20~4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C、氮(N)、磷(P)含量及胞外酶活性,并通过胞外酶活性的C、N、P比例计算矢量长度(VL)和矢量角度(VA)量化微生物的C限制和P限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模型计算微生物CUE.结果表明,4个生境土壤微生物普遍受到C限制和P限制.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的微生物CUE随生境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规律,表层土壤微生物CUE随生境显著变化,植被竞争显著降低了微生物CUE,而深层土壤微生物CUE在各个生境保持相对稳定.RDA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土层微生物代谢限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不一致.表层土壤养分与微生物CUE呈正相关关系,与C限制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微生物生物量C、N、P与...  相似文献   
625.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北京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华北地区气候暖干化、城市化,汉石桥湿地缺水问题严重,导致其生态严重退化。南水北调等输水工程缓解了北京地区的水资源紧张,为汉石桥湿地生态补水奠定了基础条件。然而,根据汉石桥湿地生态水系网络特征与生物多样性需求,制定科学、高效、可持续的生态补水方案,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多年观测数据和实地测量结果,从水域面积、芦苇适宜生境、水文连通性3个角度探究确定湿地最适水位及对应生态补水量。研究表明,维持汉石桥正常生态功能的水位在25.7 m以上,最适水位为26.2 m。当超过最适水位后,生态补水的效用逐渐递减并趋于稳定。基于此,研究利用水动力模型对湿地的水动力过程进行模拟,发现单路补水使湿地北部水动力得到显著改善,但整体效果不佳;双路补水既能改善入水口区域水动力情况,又能提升总体水动力条件;而三入水口补水,则可以使水动力改善空间分布更均衡。该研究结果可为提升汉石桥湿地保护区生态补水效率、推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26.
以闽江福州段河岸带及河口区不同类型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无机硫形态的连续提取,探讨了湿地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无机硫含量的沿程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闽江福州段湿地沉积物中的H2O-S、Adsorbed-S、HCl-Soluble-S和TIS含量整体均表现为淡水河段<城市河段<河口区,而HCl-Volatile-S含量表现为河口区<淡水河段<城市河段.H2O-S、Adsorbed-S、HCl-Soluble-S和TIS含量在潮间盐水沼泽、淤泥质海滩和水产养殖场较高,而HCl-Volatile-S含量在灌丛沼泽较高.从淡水河段至河口区,Adsorbed-S、HCl-Soluble-S和HCl-Volatile-S占TIS的比例整体均呈降低趋势,而H2O-S的占比呈增加趋势.就不同湿地而言,H2O-S的占比在淤泥质海滩最高,Adsorbed-S的占比在沙石海滩最高,HCl-Soluble-S的占比在草本沼泽最高,而HCl-Soluble-S的占比在灌丛沼泽最高.闽江福州段不同...  相似文献   
627.
河口感潮沼泽湿地是滨海蓝碳湿地主要类型之一,具有高效的固碳-储碳能力.湿地围垦为水产养殖塘是河口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类型之一.为了揭示河口沼泽湿地围垦养殖对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以闽江河口为研究区域,配对采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的土壤样品(0~30 cm)及由其围垦而成的水产养殖塘沉积物样品(0~30 cm),分别测定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以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钙键结合有机碳Ca-SOC和铁铝键结合有机碳Fe(Al)-SOC)的含量.结果表明,河口沼泽湿地围垦成养殖塘后,SOC、DOC、MBC含量显著下降,芦苇湿地土壤SOC、DOC和MBC含量分别下降26%、27%和22%,短叶茳芏湿地土壤分别下降32%、22%和8%,互花米草湿地土壤分别下降20%、34%和35%;Ca-SOC含量则分别上升44%、82%和39%.相关分析表明:D...  相似文献   
628.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污水再生利用是破解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污水处理与再生工艺以污染物去除为导向,将污水中的碳、氮、磷作为污染物进行去除,该过程需消耗大量能源及药剂,且无法回收污水中的碳、氮、磷等资源。以资源回收为导向的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再生利用具有绿色、低碳等特点,是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可行路径。本文综述了传统的基于污染物去除的污水再生工艺研究进展与问题,对基于资源回收的生物生态耦合绿色污水再生工艺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并从立法保障、模式优化及标准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政策保障建议,为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29.
环渤海芦苇湿地磷的吸附容量及释放风险评估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宋佳伟  徐刚  张扬  吕迎春 《环境科学》2020,41(2):728-733
滨海湿地地处陆海交汇的关键带,是磷的"汇"、"源"和"转化器",在全球磷循环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对水体磷素的截留能力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环渤海地区芦苇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批处理实验研究了湿地磷的吸附容量和释放风险.结果表明,湿地沉积物磷的最大吸附容量(Qmax)为693.7~2117.2 mg·kg-1,平均值为1468.6 mg·kg-1,Qmax的大小顺序为七里海湿地 > 北大港湿地 > 南大港湿地 > 辽河三角洲湿地 > 寿光滨海湿地 > 黄河三角洲湿地.环渤海湿地沉积物磷吸附主要受Ca、Mg和TOC含量的影响.环渤海湿地磷吸附饱和度(DPS)和释放风险指数(ERI)分别为0.28%~4.50%和0.53%~10.10%,结果表明除寿光滨海湿地磷释放风险为中度风险外,其它湿地磷释放风险较低.总之,环渤海地区芦苇湿地沉积物具有较强磷吸附能力,沉积物为水体磷的"汇",沉积物释磷风险较低.建议在环渤海污染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滨海湿地对磷的净化拦截作用,以降低陆源污染对近海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0.
湿地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重要的源或汇,盐碱湿地作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N_2O排放对于探究盐碱湿地N_2O产生的硝化作用机制及评估其在温室效应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代表性盐碱湿地——扎龙芦苇沼泽湿地生长季的N_2O释放量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N_2O通量呈波动性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7月中旬,平均排放通量为(37. 49±15. 75)μg·(m2·h)-1,表现为N_2O的释放"源". N_2O通量与不同深度土层温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 0. 05),且上层土温对N_2O排放的影响程度高于深层土;淹水期间N_2O通量与积水深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0. 05);且土壤TOC和TN含量较低,N_2O通量与0~40 cm土层NH+4-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 05),而与NO-3-N含量没有关系,硝化作用程度要比反硝化强;此外,土壤氨氧化菌活性与0~20 cm土层温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 01),且N_2O通量与氨氧化菌活性也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 0. 001),表明盐碱湿地的N_2O释放受硝化作用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