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7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6篇
安全科学   216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165篇
综合类   472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64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821.
为强化城市污水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SPNA)系统脱氮性能与稳定性,在间歇曝气条件下研究投加外源全程硝化污泥对城市污水SPNA系统的影响及机理.结果显示,空白组(SBR3)总氮去除率由35.5%升高至66.3%,短周期分批次投加外源全程硝化污泥(SBR2,投加周期为5d,投加比为2.5%)与长周期分批次投加(SBR1,投加周期为20d,投加比为10%)的SPNA系统总氮去除率分别由31.7%和36.5%升高至76.3%和67.2%,这表明,投加全程硝化污泥有利于提高SPNA系统的脱氮性能,且当投加总量相同时,短周期分批次投加的效果优于长周期分批次投加.功能菌活性结果与脱氮效果一致,SBR1~SBR3的厌氧氨氧化菌(AnAOB)最大活性分别由3.43mg-N/(L·h)升高至7.66,8.19和7.31mg-N/(L·h),氨氧化细菌(AOB)与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活性比分别为8.79,9.83和8.78.在间歇曝气条件下投加全程硝化污泥,可选择性抑制NOB、富集AOB,提高AOB与NOB的活性比,利于稳定短程硝化效果,为AnAOB提供稳定的基质,且短周期分批次投加可降低外源硝化污泥...  相似文献   
822.
从长三角一体化视角出发,使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经济增长的空间外部性理论模型,空间滞后计量模型(SAR)等方法考察了长三角与长江中游两大城市群均衡发展的演化趋势,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极化-扩散效应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增长以及区域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1)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并未扩大其与长江中游的发展水平差距,事实上,两大城市群“组间差异”的缩小是区域均衡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组内差异”缩小的影响则相对微弱.(2)长三角城市群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扩散效应大于极化效应,即长三角通过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了长江中游经济发展,缩小了两地的发展水平差距,但如果忽略长江中游内部的空间相关性则会明显高估长三角的扩散效应.(3)长江中游内部的均衡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助于长三角扩散效应的充分发挥.(4)长三角不同城市的扩散效应受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等因素与地理距离的交互作用,呈现出非线性模式.  相似文献   
823.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内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技术常用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未确知测度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进行分析和比较,给出了各种方法的数学原理和评价程序与步骤.然后,介绍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复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最后,分析和探讨了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中存在评价指标与权重标准不统一、多种评价方法对同一资料的评价结果存在差异、缺乏评价支持软件系统等方面的问题;指出安全评价应引入非线性科学等交叉学科理论和开展基于方法集的综合集成评价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集成评价的决策支持系统,形成"人-机-环境-评价对象"一体化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824.
《中国环保产业》2009,(3):63-64
由中山市环保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一体化自回流多级生化污水处理装置,适用于印染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825.
为了达到高效、低能耗处理分散性生活污水的目的,研制了无污泥回流和无沉淀池的流化床固定床一体化反应器。使用该反应器对模拟生活污水的处理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的条件下,当进水温度为25~28℃,污染物COD、NH3-N、TN、TP和SS的浓度分别为350~450、26.4~36.9、27.0~38.5、1.7~2.6和267~345 mg/L时,相应的处理水中污染物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5.7%、97.0%、51.4%、63.5%和93.9%。出水中各指标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26.
新型一体化生物反应器脱氮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中心岛式一体化OCO工艺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考察了溶解氧(DO)、碳氮比(C/N)、水力停留时间(HRT)和pH值对其脱氮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好氧区DO为2.0 mg/L左右,C/N为8.5左右,HRT为12 h左右,pH值为7.4~7.8时,该工艺具有较为理想的脱氮效果,达到85%。试验还表明,该工艺的一体化沉淀池具有沉淀效能高、抗水力冲击能力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827.
反硝化污泥床和好氧生物膜一体化生物反应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了一种一体式生物脱氮反应器,通过高程差将好氧生物膜和缺氧污泥床这两种不同生长系统以容积比为2:1分布于同一个上流式反应器中的上下部,用于小区生活污水处理,以降解其中有机物、氨氮和总氮.结果表明,在HRT3.4h,回流比(R)1.7条件下,原水COD 210mg/L左右时,出水中的氨氮小于1mg/L,出水COD为50mg/L左右,氨氮与总氮的最高去除负荷分别达到0.369kg/(m3穌)和0.262kg/(m3穌).  相似文献   
828.
高浓度炼油化工废水HA/O_1/O_2处理工艺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主要探讨了一种新的A O工艺组合HA O1 O2 工艺及其技术特点 ,并成功应用于高浓度炼油化工废水处理。工艺采用膜法水解酸化 (HA)、一级泥法好氧 (O1 )和二级膜法好氧 (O2 ) ,设计总停留时间 5 0h。在设计进水水量30 0m3 h、CODCr=12 0 0mg L、BOD5=5 0 0mg L ,Oil≤ 2 0mg L ,pH =6~ 9的条件下 ,出水CODCr≤ 10 0mg L ,去除率达 92 %以上  相似文献   
829.
节水灌溉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为研究节水灌溉措施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暗箱法研究了微喷水肥一体化(微喷)与传统漫灌方式下华北平原西部2013~2014年冬小麦田土壤CO_2及N_2O排放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微喷方式下垂直微喷管不同距离的3个空间位置土壤CO_2、N_2O排放通量的空间变化.利用根排除法分析土壤呼吸组分,并估算不同灌溉方式下农田碳收支状况.结果表明:1微喷与漫灌方式下小麦田土壤CO_2排放通量平均值分别为418.19mg·(m~2·h)~(-1)和372.14 mg·(m~2·h)~(-1),两种灌溉方式间CO_2排放通量无显著差异,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 150.6 g·m~(-2)及1 904.6 g·m~(-2).2返青期-成熟期微喷方式下距离微喷管不同距离的3个位置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表现为距离微喷管近的土壤CO_2排放量最大,但无明显差异.3微喷和漫灌方式下,小麦生长季土壤异养呼吸排放量(以C计)分别为468.49 g·m~(-2)和427.31 g·m~(-2),净初级生产力(以C计)分别为1 988.21 g·m~(-2)和1 770.54 g·m~(-2),生长生育期小麦田碳汇(以C计)分别为1 519.72 g·m~(-2)和1 343.24 g·m~(-2).4微喷与漫灌处理小麦生长季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0.77μg·(m~2·h)~(-1)和28.81μg·(m~2·h)~(-1),两种灌溉方式间N_2O排放通量无显著差异,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72.67 mg·m~(-2)及154.08 mg·m~(-2).5小麦返青期-成熟期微喷方式下3个空间位置土壤N_2O排放通量表现为距离微喷管越远,N_2O累积排放量越小,但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可见,小麦田由传统漫灌转变为微喷节水灌溉后,农田土壤CO_2和N_2O排放通量均有增加,但农田碳汇强度也增加了.  相似文献   
830.
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机理的不同.将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分为两类.即联合脱硫脱硝技术和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开发的各种一体化工艺.详细阐述了各自的脱除机理、工艺流程和主要优缺点,并简单介绍了一部分工艺的脱汞性能。最后指出,从设备投资、经济性等因素考虑.同时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