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6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118篇
基础理论   41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烷基糖苷对赤潮生物的抑制与灭杀作用的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赤潮生物具齿原甲藻0201-01(Prorocentrum dentatum 0201-01)和赤潮异湾藻(Heterosigma akashiwo)为材料,研究了烷基糖苷对不同起始密度藻细胞的抑制和灭杀作用。结果表明:烷基糖苷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这两种赤潮生物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大烷基糖苷的用量,可以使藻细胞丧失运动性,细胞破裂乃至溶解消失。可见,烷基糖苷作为除藻剂在赤潮治理中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2.
CTAC改性活性炭去除水中砷(V)的柱实验吸附和再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开发一种能有效去除水中砷的吸附材料, 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改性活性炭后, 活性炭对水中五价砷As(V)的去除效果.研究中利用动态小柱实验(Rapid small-scale column test, RSSCT)探讨了CTAC改性后活性炭对砷的吸附能力、影响吸附能力的因素和活性炭再生方法.结果表明, CTAC改性能有效提高活性炭对As(V)的吸附.活性炭对As(V)的吸附受溶液pH、空床接触时间、进水中砷浓度及水中其他离子存在的影响.另外, 1 mol·L-1的盐酸能有效对吸附穿透后的活性炭进行再生,再生后的活性炭可以重复使用.同时,柱实验中对出水CTAC的检测结果表明, CTAC和活性炭的结合非常稳定.  相似文献   
203.
电镀是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目前关于电镀企业周边地表水中的PFASs污染特征报道较为缺乏. 为了解上海市电镀企业周边地表水中PFASs的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水平,选取全氟烷基羧酸(PFCAs)、全氟烷基磺酸(PFSAs)、磺酸调聚物以及1-氯-全氟烷基醚磺酸钾(F-53B)等26种典型PFASs为对象,调查其在上海市电镀企业周边地表水中的污染特征,探讨其污染来源并开展初步的生态风险评估. 结果表明:上海市电镀企业周边地表水中∑PFASs浓度范围为93.3~1 334 ng/L,其中大部分地表水中∑PFASs浓度小于300 ng/L,污染最严重的地表水分布于金山区,∑PFASs浓度是背景值的14.8倍. 地表水中全氟辛酸(PFOA)为普遍的主要污染物,其次为短链PFCAs和PFSAs. 1H,1H,2H,2H-全氟辛烷磺酸钠(6∶2 FTS)和F-53B也普遍存在于地表水中,但只在少数地表水中具有较高浓度,尤其是F-53B,其中金山区采样点浓度高达968 ng/L,主要与镀铬业务有关. 这表明短链PFCAs和PFSAs、PFOA、6∶2 FTS及F-53B等均可能已应用于电镀领域. 据污染源特征分析,地表水中PFASs除了受电镀行业的污染外,同时还可能来源于表面处理工业、前体化合物生物降解等. 初步的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上海市大部分电镀企业周边地表水中生态风险较低,但个别镀铬企业周边地表水中F-53B污染可能产生高生态风险. 研究显示,上海市电镀企业周边地表水中存在一定程度的PFASs污染,污染水平与特征差异较大;其中PFOA是电镀企业周边地表水中普遍存在的主要污染物,但生态风险较低;而F-53B在个别采样点中具有高残留、高生态风险,需加强污染防控.   相似文献   
204.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为分散剂,制备改性纳米零价铁颗粒(CNZVI)。比表面积、XRD、SEM和TEM表征结果表明改性的CNZVI比未改性纳米零价铁颗粒(BNZVI)粒径更小、更均匀,具有更好的分散性能和抗氧化性。首次考察了CNZVI对于水中染料橙黄Ⅱ的脱色降解效果。CNZVI对橙黄Ⅱ的脱色率和降解速率均优于未改性纳米铁颗粒BNZVI,脱色率在反应进行10 min后趋于稳定。考察了溶液pH、初始浓度、NZVI投加量和温度对反应脱色率的影响。pH值和初始浓度越高,脱色率越低;脱色率随着投加量和温度提高而增大。最后优化反应条件为:pH值5.96,初始浓度100 mg/L,NZVI投加量0.2 g/L,反应温度293 K,CNZVI对橙黄Ⅱ的脱色率为91.8%,比BNZVI的脱色率高出16.1%。动力学分析表明,CNZVI对橙黄Ⅱ降解反应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205.
通过优化样品保存、前处理、分析条件,建立了水中15种典型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并对饮用水水源地和末梢水中PFASs进行定量检测。水样过膜后,准确移取700 μL水样、300 μL甲醇至1.5 mL聚丙烯进样瓶,并加入同位素内标后直接进样800 μL至在线固相萃取流路,进行萃取富集,再通过十通阀切换将洗脱的PFASs转移至分析流路进行分离,质谱检测,内标法定量。方法分析总时长22 min,15种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为0.31~1.20 ng/L,纯水高、中、低浓度加标样品回收率为70%~115%,相对标准偏差为0.2%~14.0%(n=6)。经实际样品验证,该方法与传统手动固相萃取方法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有机试剂用量少、灵敏度高、方法稳定,可满足地表水和末梢水中PFASs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206.
用氯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et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CTAC)修饰铁氧化物Fe2O3,得到氨基复合的铁氧化物纳米材料(Fe2O3@CTAC)并研究了其对As(V)的吸附去除性能及机理。CTAC修饰不会改变Fe2O3的物理化学结构,而形成的Fe2O3@CTAC不仅可以通过铁氧化物表面络合作用吸附As(V),复合材料表面的氨基也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吸附As(V)。因而复合材料对As(V)的吸附去除效果显著提升,饱和吸附容量可以达到23.13 mg·g-1。Fe2O3@CTAC 吸附As(V)可以在2 min内达到平衡,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two-site Langmuir模型。在pH为3~9的范围内,Fe2O3@CTAC均能有效吸附去除As(V),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天然有机质和硫酸根、碳酸氢根、硅酸根对As(V)在Fe2O3@CTAC上的吸附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磷酸根由于与As(V)存在竞争吸附作用而抑制As(V)的吸附,然而在通常水体磷酸根浓度条件下,Fe2O3@CTAC对As(V)的去除率依然达到90%以上。此外,Fe2O3@CTAC可以再生并重复利用,经过5次循环利用后As(V)的去除率能够保持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207.
研究离子液体四氟硼酸化-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盐([C14 mim]BF4)对大鼠的肝脏毒性.实验设立3个染毒组(12.5、25和50 mg·kg-1)、1个染毒恢复组(50 mg·kg-1)和空白对照组.大鼠经口染毒90 d后,分别考察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变化、脏体指数、组织形态学变化、肝功能指标和抗氧化酶的活性.结...  相似文献   
208.
文章采用低温微捕集浓缩系统与气相色谱仪连接,用铝箔气袋采集空气中的苯及烷基取代苯类,经低温微捕集浓缩系统对样品进行浓缩处理,并在线注入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该低温微捕集浓缩系统可对样品进行100%测定,因此测定的灵敏度增加。该方法与溶剂解吸和热解吸前处理法相比,操作简便,不需要使用有机试剂和老化吸附管,进样量的增加,降低了检出限,可实现对低含量的苯及烷基取代苯类的准确定量。  相似文献   
209.
全世界饮用水中均检出多全氟化合物(PFCs),从而引起了公众讨论与监管机构的关注.本研究对象为位于太湖流域的某饮用水处理厂,从源头水、出厂水到龙头水中调查14种典型PFCs的两季变化情况.冬夏两季在原水及龙头水中检测到∑PFCs平均浓度分别为131.3 ng·L-1与214.7 ng·L-1,其中浓度较高的PFCs为全氟辛酸(PFOA)、全氟己酸(PFHxA)与全氟丁烷磺酸(PFBS),夏季长链PFCs占比明显增高.原水管道及供水管道中由于管道沉积作用及管壁微生物吸附作用对长链PFCs去除率最高达到22.7%,在PFCs浓度更高的原水管道中体现的更加明显.而整个饮用水处理工艺中传统处理单元对PFCs去除几乎无效,预臭氧氧化相关前体物造成了长链PFCs不降反增的现象,仅有深度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依靠物理吸附及生物吸附最为有效,达到35%左右的去除率.最后对太湖流域整个饮用水系统中的PFCs对人类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现有PFCs均为较低健康风险,但由于太湖流域PFCs污染情况逐年恶化,我国应重视太湖流域PFCs的后续调查研究并加强预防其污染,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