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189篇
综合类   540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57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一、“清洁生产促进法”的特点我国政府于 1 994年颁布的“中国 2 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方针要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应作好以下各项工作 :(a)合理控制人口增长 ;(b)资源永续利用 ;(c)不断改善城乡环境和抑制地球生态恶化 ;(d)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贯彻这一方针 ,除作为战略方纳入“九五”和“十五”社会发展计划外 ,并颁布了有关法规以保证其实现。其中于 2 0 0 2年 6月颁布并于 2 0 0 3年 1月开始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是一部较好的法规并具有以下重大特点 :1 在环境治理方面 1 994年以后虽然修订了“大气污…  相似文献   
182.
基于动态视角,对财政分权与环境治理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说,并利用1997—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理论研究认为:财政分权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环境治理的影响不同。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的影响以负向的替代效应为主,财政分权不利于环境治理;而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的影响以正向的收入效应为主,财政分权有利于环境治理。实证研究表明:①在样本时期内,整体而言,我国的财政分权不利于环境治理。该结论在通过模型设定、指标选取以及内生性控制等检验后,仍然成立。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的负向效应不断减弱。③面板门槛模型的结果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123万元时,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才有可能出现拐点。若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和行政处罚案件数作为被解释变量时,人均GDP分别要达到4.379万元和6.276万元时,拐点才有可能出现。以上发现的政策启示在于:一方面,尽管现阶段我国的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存在负向影响,但是这种负向影响仅是阶段性的,不能因为这种阶段性特征,而否定财政分权制度本身;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在经济发展的中等收入阶段,为了缓解财政分权的负向效应,可能还需要中央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以消除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扭曲。  相似文献   
183.
转型管理:环境治理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关于转型管理的理论研究逐渐在欧洲发达国家兴起,并日益成为环境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外关于转型管理研究文献的调研,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力图对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观点、方法及其应用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此为脉络,首先讨论了转型、转型管理、多层次框架等基本概念;其次,探讨了转型管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重要进展,深入研析周期性的转型管理模型;再次,通过对荷兰低碳能源案例的介绍,分析了转型管理理论的实际应用。最后,作者认为中国正处于剧烈变革之中,其环境系统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环境治理变得异常复杂和困难,因此,作为一种环境治理的新模式,基于多层次视角下的转型管理理论是切实符合中国的现实挑战和需求的,并有助于中国的环境治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184.
公众参与是我国环境治理中的热门话题,尤其是近年来环保事故频出和极端天气频现后,社会各界对公众参与寄予厚望,因此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效果的研究具有适时性和重要性。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中有关监督和激励理论,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构建了P-S-A(委托人政府;监察者公众;代理人企业)三层委托代理分析模型,对我国环境治理中没有公众参与、公众事后参与、公众事前参与和赋予公众环境损害赔偿权等不同参与模式的治理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灵活的激励制度和治理技术水平的提升是提高环境治理效能的必要条件;公众事后对企业实施低技术类型的监督,如举报企业偷排漏排行为等,反而会产生对政府监督的挤出效应,最终社会整体的环境治理效果不一定最佳;公众事前参与对企业或项目环境决策实施高技术类型的监督,如公众参与环评等举措,则会更有效地提高社会整体环境治理效果;而赋予公众环境损害索赔权,则是改变目前我国环境软治理约束的根本性举措。  相似文献   
185.
重污染天气的产生从源头上看主要在于\"人为\"因素,而工业污染源在其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现阶段,工业在全国范围的\"大迁移\"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对重污染天气的形成产生不容忽视的加剧作用。从作用机理上看,工业\"大迁移\"容易形成大量的废气排放集聚地,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时成为重污染天气加剧的\"发源地\",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与自然作用的叠加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基于此,本文以为应从治理的需要出发,除了已有的制度、措施外,还须完善跨区域协同治理,构建产业转移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进大气环境修复;加强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城市郊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模式;改善工业企业生存状况,引导公众有序参与大气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8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源自于三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思想,以及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由此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方略、路径保障以及方法、目标和制度。本文从总体上探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与制度创新问题,重点剖析了\"两山论\"与环境经济规律、\"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全民行动\"与环境社会规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与生态系统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脉络,梳理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思想和实践进程,进一步明确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总布局的关系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7.
环境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环境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是\"十三五\"工作的重点之一。应用SCP范式,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层面分析环境服务业发展现状,总结环境服务业特点及问题,主要包括: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盈利水平不高,市场集中度较低;产品差异化程度低,技术和产品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政策、贸易等存在壁垒,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等。最终根据分析结果及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市场、模式、贸易等层面提出环境服务业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8.
中韩两国乃至整个东北亚都面临空气质量改善的紧迫需求和挑战,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交流合作成为国际社会环境合作的热点议题. 为共同应对雾霾挑战,2019年以来,中韩两国通过密切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一套以合作机制创新、共同平台建设、旗舰项目打造、互助联合研究等为主体的务实高效的合作范式,打破了双方在组织、地域、学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五大壁垒”,实现了政策、技术、数据、信息、成果等共享,助力了两国空气质量改善,也推动了东北亚区域空气质量整体改善,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区域层面的实践提供了生态环境领域的宝贵经验. 本文在分析阐释2015—2019年中韩两国空气质量改善的紧迫需求和挑战的基础上,全面总结2019—2021年中韩大气领域合作进展和成果,以及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复制性的合作范式,阐明双方在提升两国大气污染治理能力、助力空气质量改善、切实回应社会关注问题实现增信释疑、支撑多边环境外交等方面的合作成效,并基于东北亚大气环境治理需求和面临的新形势,提出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展望和建议,建议未来两国应持续打造和推广中韩大气领域双边合作范式,积极推动建立“中韩+”环境合作新格局,为东北亚乃至全球大气环境治理贡献中韩智慧和方案.   相似文献   
189.

磁场是一种具有特殊能量的场,是影响生物体生理过程的物理因素之一。所有生物体自身均具有磁场,外加磁场可对生物体组织和代谢过程产生影响。磁场通过对生物体内重要物质——生物酶的改变进而影响生物从生长到衰亡的全过程;磁场对微生物的影响较为复杂,会对微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同时,施加磁场会对细胞结构、基因表达、细胞膜通透性等产生影响。近年来,磁场诱导生物磁效应在水体、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治理过程中的作用受到了普遍关注。系统梳理了外加磁场对生物酶活性、微生物特性及生物细胞等产生的生物磁效应影响,总结了生物磁效应在废水处理、土壤环境治理及固体废物处理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未来生物磁效应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