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2篇
综合类   164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1.
浅论我国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所谓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里,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这一制度的客观现实性在于环境管理的双重品格,即一方面由于它涉及复杂高深的科技知识,故适宜专家治理;但另一方面环境问题是全民共同的问题,而且各利益集团的利益不一,因此解决利益冲突必须采取民主管理模式,由公众参与管理。公众参与制度是民主主义理论在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延伸,它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协调多元化主体的利益冲突,是公众参与国家民主管理的体…  相似文献   
212.
极限与分配--再论环境法的本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超出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所造成的后果。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分配,即把有限的环境资源在人类广泛的欲求之间做“相持而长”的分配。这种资源分配不同于收益分配,它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义务。把体现义务精神的分配方法引入环境立法,必然导致环境法由传统的权利本位转变为义务本位。环境法不得不采用资源分配的办法,以义务为本位,这是由环境这种特殊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13.
生态化是人类唯一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伯屏 《城市环境》2002,16(2):1-2,36
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生态化?为什么说:21世纪是生态化时代(或是可持续发展时代)?国际社会怎样向生态化进军?结论是:如果国际社会有健全的机制,各国政府和人民都以好的典型事例为榜样,都用同一的标准衡量向生态化进军的进步尺度,朝着同一方面不断地努力,共同富裕,繁荣的经济基础必然会不断增加,进步的政治和文化必然会不断增长,战争,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各种犯罪为必然会逐步减少直至消灭 ,全体生态化实现之日,乃是全人类同乐园真正建成之时!  相似文献   
214.
中国环境政策矩阵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对已有的环境政策手段进行重新评估。由世界银行提出的环境政策矩阵则是进行这种评估的成功之举。本文利用政策矩阵这一模式探讨了我国环境政策手段的构成与特点,并进而提出了创新我国环境政策手段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15.
自从我国WTO,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其他各个领域都有着一定的跨越性进步,正是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已经不是简单的追求温饱问题,而是高水平、高质量。这样的新形势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机遇在于促进各个新兴产业的崛起,而更大程度的造成社会压力,带来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很大程度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再加之交通拥堵、燃油质量差,使得环境污染越来越突出,根据此我国设立了机动车尾气污染环境法规制,正确贯彻此法律规制,能够有利于减少尾气排放,提升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本论文将通过文献参阅法、资料分析法等以机动车尾气污染环境法规制展开论述,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法律规制的内容与特点、完善机动车尾气污染环境法规制深入剖析,由于笔者经验不是很足,旨在为读者提供浅要观点。  相似文献   
216.
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促使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近年来,环境执法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诸多挑战。本文针对我国环境执法难的现实,立足执法三要素(法律、执法者及执法对象),坚持内外因相结合,剖析了执法难的症结,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217.
晋海 《绿叶》2010,(9):50-54
环境正义问题的出现,除了城乡有别的表面原因外,还有更深层的制度根源:农民与城市居民存在权利“落差”,几乎所有的农村环境问题都与农民权利的“虚置”、“空壳化“有关。只有真正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充分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农村环保事业才会有根基,才能解决我国的城乡环境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218.
秦天宝  吴小艳 《绿叶》2010,(10):41-46
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证实,70%~90%的人类疾病与环境污染有关,健康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世人和专家的关注。中国需要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的健康权,环境法也应从尊重、保护和实现三个方面来保障公民的健康权。  相似文献   
219.
环境法的价值是环境法学科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价值是主体对评判对象的评价,评估主体的认定是价值确定的前提。环境法的价值指涉遵循生态规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系稳定的秩序,保障公平、公正的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220.
通过比较我国与美国的环境法律体系,初步探讨了两者在环境修复立法方面的差异。我国现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足以解决我国在环境修复实践过程中的环境责任、环境修复资金分担、环境修复标准以及保障环境修复工程顺利到位实施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借鉴国内外环境修复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实践经验,构建我国环境修复法律法规体系是必要的。遵循“谁污染谁付费”,评价环境修复效果的标准考虑污染物检测限,与现有与环境相关的标准一致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环境修复标准,做到符合科学性、合理性、应急性、跟踪治理等原则。最后对我国环境修复法规体系的内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