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2篇
综合类   164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法国环境法法典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峰 《环境保护》2008,(4):69-72
法典化是法国现行法律体系的传统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欧洲许多国家,不仅是大陆法系国家,也有像英国一样的英美法系国家相继开始环境法的重组,它们的重组过程共同的特色就是环境法的法典编纂,作为这些国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对法国环境法法典化的原因、过程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2.
太平洋环境组织(Pacific Environment)创立于1987年,最初的名称为太平洋能源和资源中心(Pacific Energyand Resources Center)。成立初期,其重点放在国际能源和资源问题方面,那些帮助了定义和规范新出现的全球环境问题以及促进实施国际环境法的科学和学术性文章,为该组织赢得了声誉。  相似文献   
83.
我国环境法制呈现"环境立法"的成功而控制环境问题失败的尴尬局面。文章通过建国以来我国环境法立法价值理念的评价,认为而导致这种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环境法价值理念与环境保护要求的价值理念之间存在根本冲突。  相似文献   
84.
环境保护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是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有权参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决策过程,参与环境管理并对环境管理部门以及单位、个人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行为进行监督。公众参与原则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环境信息公开,即每个公民对行政机关所持有的环境信息拥有适当的获得利用权,或者称之为环境知情权,环境知情权是公众参与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是环境决策参与权,即保证给予每个公民参加环境政策决策的机会。最后是当环境或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应保证人人都能有效地使用司法和行政程序,包括补偿和补救程序。  相似文献   
85.
现代意义的中国环境法的发展与国际环境保护活动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包括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会议和约翰内斯堡第二届地球首脑会议在内的重大国际环保活动或重要国际环境会议,无不对中国环境法的发展进程产生了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环境大国,其环境法的发展与成就对推进国际环境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6.
2003年以来阿根廷与乌拉圭之间纸浆厂争端,是近年来国际环境法领域中跨界河流非航行使用争端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判决对国际环境法之发展及国内环境法之完善都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87.
环境法学研究过程中的"泛道德化"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与环境法实践相脱节,另一方面,环境法理论建构中所依托的各种道德理论本身也难以保证长久的科学性,故以道德分析为环境法逻辑起点产生的"创新性"理论在诞生之时就可能"先天不足"。因而有必要从法律实证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避免以道德诉求作为分析起点,在明确环境法价值、理想目标的基础上,坚持法律工程研究的进路,从"环境损害"这一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入手,运用法律规划理论,对预期社会效用的实现进行理论体系建构,进而为环境法目的的实现路径作出可操作性论证。  相似文献   
88.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适度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不退化.为达到这一目标,在环境管理中就必须以生态承载力为标准判断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这是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关键所在.环境法应当把生态承载力控制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要求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预防应当以生态承载力为依据,确保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不得超过环境容量,并保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能超过生态环境在一定时期内的供给能力.这是对执法者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中所享有的过大的自由裁量权的必要制约.然而,生态承载力控制原则的实施难度较大,除了需要立法的明文规定外,还应当注重研究、建立生态承载力的核算方法体系;此外,还应当对现行环境执法体制进行改革,促使地方环保部门在环境执法中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的不当干涉,并积极加强公众参与,通过公众监督杜绝突破生态承载力的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89.
90.
通过对国际气候变化治理中"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演进过程的分析,发现其在"后巴黎时代"呈现出明显的"共同责任"化趋势.同时,这一趋势引发了国际气候变化治理的新需求,即面对国际压力,亟需新兴发展中国家积极举措;基于制度弹性,亟需国内法补强落实;针对治理困境,亟需领导者引领集体行动.为此,中国应在"共区原则"指导下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