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63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377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以煤矸石酸浸液为原料,经过钛掺杂、聚合、熟化和浓缩干燥等过程,制备了高效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合氯化铝铁钛(PTAFC).分别考察了钛投加量、pH、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对PTAFC混凝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PTAFC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浊度、COD、总磷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并与聚合氯化铝铁(PAFC)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2.
为解决煤矸石大量堆积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基于“无废城市”建设理念和经验提出了煤矸石“无废”化目标。在分析我国煤矸石产生、分布及理化性质的基础上,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减污降碳2个方面论述实现煤矸石“无废”化的必要性,阐述实现我国煤矸石“无废”化的政策基础、技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议我国在建设绿色生态煤矿、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水平、研发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制定煤矸石综合利用产品标准4个方面开展工作;加快实现以井下采选充一体化、矿井充填、采坑以及塌陷区回填生态修复为核心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工业化应用;构建“发电—有用(价)组分回收或利用—高性能建材或农业应用或矿井充填”的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实现煤矸石中多组分梯级分质高值化利用,以保障我国煤矸石“无废”化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53.
监测2015年夏季内蒙古乌达-乌斯太工业园大气颗粒物TSP样品中多种无机元素和碳质组分,结果表明:工业园的TSP日均浓度明显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相关监测无机元素浓度均显著高于背景区乌海湖小岛。工业园碳质(OC/EC)测定值显著高于背景区,总碳气溶胶占比26.8%,其中以乌斯太工业园和乌达工业园采样点TCA占比较高。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颗粒物元素组分分析发现主要有4类来源:园内复合地表污染扬尘、上风向地下煤火衍生污染物、交通源、园内燃煤电厂排放,贡献率分别为67%、27%、5%、1%。  相似文献   
54.
煤矸石堆积对地下水的无机盐污染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平煤矿区煤矸石堆积区地下水中无机盐成分分析,探讨了煤矸石堆积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矿化度及水质特征和变化原因;在煤矸石动态淋溶模拟试验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煤矸石堆积区高浓度NO-3污染的来源.结果表明,平煤矿区煤矸石堆积区地下水中NO-3、SO2-4严重超标,且测定的阴、阳离子都呈现中等以上变异水平;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由HCO-3型向SO2-4型转化.水质由淡水向微咸水演化;煤矸石是平煤矿区地下水中高浓度NO-3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5.
以煤矿区及煤矸石的污染特征为依据,选取16种EPA优先控制多环芳烃(PAHs)污染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堆积年限的矿区煤矸石山周围塌陷区的水体样品进行测试,分别分析此类水体中单个PAHs和总PAHs的分布情况及水体中PAHs不同环数的组成情况,并采用风险商值法进行水体生态风险评价,指出此类水体的不当开发利用会引起人体健康危害。  相似文献   
56.
为评价微生物在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对含硫煤矸石中污染物释放的作用,通过设置氧化处理、氧化灭菌处理、还原处理和还原灭菌处理4组处理方式对煤矸石进行连续浸提实验,并测定0、1、3、6、9d后各处理煤矸石浸出液的pH、电导率(EC)、氧化还原电位(Eh)、总溶解性固体(TDS)、金属离子(Fe3+、Mn2+、Cu2+、Zn2+)和阴离子(SO2-4、F-)等特征污染指标。结果表明:氧化环境下,灭菌处理能抑制煤矸石氧化酸化,提高煤矸石浸出液的pH,降低浸出液EC、TDS,并明显降低煤矸石浸出液中Fe3+的溶出浓度,对Mn2+、Cu2+、F-和SO2-4等特征污染离子的溶出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这种抑制效应日趋加强;而还原环境下,灭菌处理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还原环境对煤矸石中污染物释放的抑制作用。综上表明,灭菌与否对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含硫煤矸石污染物的释放有重要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工程手段调控矿山环境中微生物活性或类群,对含硫煤矸石污染进行有效的原位控制或治理。  相似文献   
57.
任根宽 《环境工程学报》2014,8(4):1533-1538
以煤矸石为原料,采用碱熔-水热法合成4A沸石分子筛。由于煤矸石中铝、硅主要以高岭土形式存在,其活化过程是合成4A沸石分子筛关键环节。为提高4A沸石分子筛钙离子的交换能力,增加对模拟废水氨氮的去除率,实验考察了碳酸钠与煤矸石质量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晶化温度和晶化时间对4A沸石分子筛钙离子交换能力的影响,同时也考察了模拟废水的pH、4A沸石分子筛加入量及吸附时间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碳酸钠与煤矸石质量比为0.9、活化温度为800℃、活化时间1.5 h、晶化温度90℃和晶化时间3 h。合成4A沸石分子筛的钙离子交换能力为310 mg/g,在pH为6的100 mL模拟氨氮废水中加入6 g 4A沸石分子筛吸附40 min后,废水中氨氮的去除率达到86%。通过最佳工艺条件合成4A沸石分子筛,在处理氨氮废水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8.
以煤矸石为原料,采用碱熔后水热合成法制备X型分子筛并进行XRD、SEM、BET和Zeta电位分析。研究其对水中Co2+、Cu2+、Cd2+和Cr3+4种离子的吸附性能,包括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以及初始金属离子浓度、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所合成的矸石基X型分子筛的BET比表面积为676.02 m2/g,微孔孔容为0.263 cm3/g。吸附实验表明,矸石基X型分子筛能有效去除上述4种离子,同时实现煤矸石的资源化和金属离子的去除。4种离子的平衡吸附量均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同条件下平衡吸附量的大小顺序为Cd2+>Cr3+>Cu2+>Co2+。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4种离子的吸附动力行为。Langmuir模型对Co2+、Cu2+和Cd2+吸附的拟合较Freundlich模型高,说明其主要表现为物理吸附过程。4种离子的吸附速率均由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59.
依据生活型(乔木、藤本、灌木、半灌木、多年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和一二年生草本)和水分生态型(旱生、旱中生、中生和湿生)将祁连山北坡次生杨桦林28个调查样地中的81个物种划分为18种植物功能型(Plant functiontypes,PFTs),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植物功能型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恢复杨桦林地植物功能型主要集中在中生多年生杂类草(PFTs16)、湿生多年生杂类草(PFTs23)、旱中生多年生杂类草(PFTs9)和中生灌木(PFTs18)4个植物功能型上;乔、灌、草三层冠层特征和中生植物的大量出现,反映了群落植物生活型趋于复杂化和结构化,生态型逐渐向中生化方向演替的特点;土壤容重、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主要影响植物的生活型分异特征,土壤含水量和林冠郁闭度是植物的水分生态型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而坡位、坡度控制着群落植物总体分布格局的形成.图1表3参31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