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83篇 |
免费 | 143篇 |
国内免费 | 17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010篇 |
废物处理 | 73篇 |
环保管理 | 1477篇 |
综合类 | 4297篇 |
基础理论 | 579篇 |
污染及防治 | 149篇 |
评价与监测 | 243篇 |
社会与环境 | 357篇 |
灾害及防治 | 1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80篇 |
2022年 | 263篇 |
2021年 | 287篇 |
2020年 | 252篇 |
2019年 | 155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154篇 |
2015年 | 261篇 |
2014年 | 656篇 |
2013年 | 462篇 |
2012年 | 538篇 |
2011年 | 621篇 |
2010年 | 426篇 |
2009年 | 466篇 |
2008年 | 495篇 |
2007年 | 431篇 |
2006年 | 332篇 |
2005年 | 393篇 |
2004年 | 387篇 |
2003年 | 506篇 |
2002年 | 333篇 |
2001年 | 252篇 |
2000年 | 274篇 |
1999年 | 180篇 |
1998年 | 125篇 |
1997年 | 106篇 |
1996年 | 103篇 |
1995年 | 95篇 |
1994年 | 76篇 |
1993年 | 82篇 |
1992年 | 67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企业无视国家环保法律,不顾当地环境容量,致使环境污染事故和纠纷频发,直接影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局,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成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200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每年围绕解决一两个突出环境问题,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4年来,环保总局、发改委、监察部、司法部、工商总局、安全监管总局、电监会等国务院七部委和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落实积极行动,先后在重点行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城市污水处理厂、“十五小”企业、工业园区、新建项目、自然保护区等方面,开展环保专项检查和集中整治,取得了积极成效。2007年,环保专项行动进入第5个年头,是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关键性的一年,也是持续开展4年的环保专项行动见成效、结硕果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今年专项行动寄予厚望,各部门更应全力以赴,打好环保专项行动攻坚战。 相似文献
92.
王德铭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1993,(4)
本文探讨了江汉平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主导思想。作者强调该问题应从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来考虑,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持续性生态系统的研究是重要的,要结合人类生存和发展考虑生态环境战略;分析了这一地区的农业资源发展、水利及农村能源等的优势及问题,并提出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3.
94.
95.
为有效管控建筑施工工程的安全风险,提高施工安全生产水平,运用行为风险干预原理、生命周期理论,基于安全生产责任将建筑施工工程周期划分为施工前准备阶段(包括规划和设计)和施工阶段,并细化各阶段主要安全风险,明确各类安全风险的责任主体,从而构建建筑施工工程行为安全风险干预框架。该框架明确了施工前准备阶段和施工阶段中主要人员行为风险的干预管控流程和具体干预手段,为建筑施工工程的安全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6.
河流梯级水电开发建设提高了水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但同时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无定河流域三级水电站为例,分析了梯级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7.
98.
“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是加强生态环境源头防控,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重要制度。目前,全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建立,全面进入落地实施应用阶段。本文在对“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现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方面厘清了“三线一单”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下一步“三线一单”体系建设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推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9.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企业和消费者日益认识到减缓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任何单个企业及其供应链的巨大挑战。供应链的所有参与者都需要为气候减缓做出努力。现有的碳排放责任核算大多从企业的生产方面入手。最终消费者作为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是所有生产者的最终服务对象,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碳减排作用以及应承担的碳减排责任。本文提出以产品为导向,考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建立产品碳排放基准值,对基于供应链的所有参与主体进行责任分配,进而建立基于供应链的碳责任账户。本文构建的责任体系框架具有更广泛、更有前景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