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27篇
  免费   1400篇
  国内免费   5542篇
安全科学   987篇
废物处理   780篇
环保管理   1225篇
综合类   12211篇
基础理论   2351篇
污染及防治   3053篇
评价与监测   381篇
社会与环境   132篇
灾害及防治   49篇
  2024年   166篇
  2023年   463篇
  2022年   626篇
  2021年   763篇
  2020年   600篇
  2019年   697篇
  2018年   411篇
  2017年   481篇
  2016年   577篇
  2015年   786篇
  2014年   1259篇
  2013年   972篇
  2012年   1113篇
  2011年   1133篇
  2010年   1004篇
  2009年   1041篇
  2008年   1007篇
  2007年   1018篇
  2006年   985篇
  2005年   799篇
  2004年   789篇
  2003年   788篇
  2002年   573篇
  2001年   477篇
  2000年   424篇
  1999年   354篇
  1998年   340篇
  1997年   250篇
  1996年   274篇
  1995年   252篇
  1994年   194篇
  1993年   142篇
  1992年   142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21.
海洋中丙烯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烯酸是海洋中的短链脂肪酸,是海洋中主要含硫化合物DMSP(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裂解的产物之一。本文综述了海洋中丙烯酸的来源、性质、在海洋中的作用以及海水中丙烯酸的测定方法。通过观测海水中丙烯酸的含量、分布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有助于了解丙烯酸对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硫循环的贡献。并对海洋中丙烯酸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22.
利用连续分级提取方法,对天津汉沽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的含量水平、赋存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TP的含量在525.68×10-6~688.39×10-6之间,平均含量约为618.18×10-6,其中86.98%以IP的形式存在;而在IP中,FA-P是其主要的赋存形态,平均约占TP的59.54%;IP含量范围为48.52×10-6~146.72×10-6,平均约占TP的13.02%。P的生物有效性分析结果显示,潜在的生物有效P主要包括Ads-P、Fe-P和OP等3种赋存形态,而天津汉沽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的生物有效P含量约为465.87×10-6~609.79×10-6,平均约占沉积物TP的89.14%,表明研究区域内沉积物具有很强的释P潜力。  相似文献   
723.
海洋颗粒有机碳(POC)监测对研究海洋碳循环和全球变化有重要意义。为寻求POC探测的有效方法,先讨论了POC的定义组成,介绍了POC的常规测定方法及国内外POC相关研究进展,接着介绍了国外POC遥感探测方法原理。通过对常规测定方法和遥感探测方法优缺点对比分析,我们认为遥感探测海洋POC方法将成为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采用2009年8月的MODIS数据,借鉴蓝绿光比值法建立的POC遥感反演模型,进行了渤海POC的遥感探测,从大尺度揭示了整个渤海POC的分布态势,最高值达370 mg/m3。结果表明:POC遥感探测方法可有效、迅捷、直观反映海区POC变化,因此研究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POC生物光学遥感模型用于POC监测,将是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724.
利用2008年1月~11月间对铁山港湾海草生态区进行的4个季节全面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资料,首次探讨了该生态区水体自净能力与水动力特征及生物、化学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海区之所以具有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其一与该海区具有强潮型的往复流水动力特征有关,在水体自净过程中起主导控制作用;其二与海区具有适宜的水温、快速的复氧能力、富足的溶解氧(DO)水平、最适合好氧微生物繁殖生长的环境条件有关,明显偏低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和丰富的总氮(TN)储量是有机物获得快速降解、营养盐获得快速再生、化学净化能力较强的重要体现;其三与生物链作用所体现的生化过程影响有关,DO含量与生物因子多呈显著以上负相关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三种形态N与生物因子在不同季节显示的相关性以事实佐证了这一点;而富足的TN储量、显著偏低的溶解无机氮(DIN)含量与繁盛的浮游动植物生物量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出现的特征,正是研究海区具有较强生物净化能力的综合体现。与化学净化能力相比,生物净化能力显示出更强的优势,具有海草生态区的水体自净特点。  相似文献   
725.
采用内循环活性炭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处理某农药厂生产废水,通过试验研究了该反应器在室温条件下处理农药生产废水的性能.结果表明:当进水pH值控制在7.0~7.5、水力停留时间为6h、曝气量控制在使活性炭处于流化状态时,CODcr的去除率为50%,总氮的去除率为32.33%,同时可生化性明显提高,生物毒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26.
黄河入河沙漠颗粒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河入河沙漠颗粒物在天然水(河水和海水)中对磷酸盐的吸附行为,用改进的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①改进的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更适用于描述黄河入河沙漠颗粒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其物理意义更明确,得到的拟合参数更合理;②颗粒物对磷的最大吸附容量Qmax变化范围为41.322~357.143mg.kg-1,其中居延海颗粒物Y2的Qmax最大.Qmax与颗粒物(Y1~Y5)的有机质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除巴丹吉林沙漠颗粒物Y1外,颗粒物的临界磷平衡浓度EPC0值均大于其相应水体的磷浓度.Y1在黄河水中吸附磷的EPC0小于相应水体的磷浓度0.0100.053 mg.L-1,而在渤海海水中却大于相应水体的磷浓度0.1090.074 mg.L-1,表明Y1吸附了黄河水中的磷,进入渤海后Y1原有吸附可交换态磷NAP转移到海水中.其它颗粒物与相应水体进行磷交换的过程中存在着解吸磷的现象,具有向相应水体释放磷的能力;④黄河入河沙漠颗粒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等温线是过溶液浓度轴0.00的交叉型等温线,这种新型交叉型吸附-解吸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其吸附特征和天然粒子的双重性作用.  相似文献   
727.
单一好氧环境下的强化生物除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菲菲  袁林江  陆林雨 《环境科学》2010,31(9):2113-2117
将乙酸钠为单一碳源、厌氧/好氧交替、具有较好除磷效果的传统生物除磷SBR系统,改为单一的好氧SBR运行方式,发现改变后的SBR系统仍可取得较好的除磷效果,除磷率最高达73.9%,最低约40%,平均维持在50%左右.这种现象可以维持长达80个周期.污泥含磷率由最初的1.43%增加到6.56%.对污泥微生物胞内PHB和糖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此系统中微生物PHB和糖原在VSS中含量分别约为27 mg/g和26 mg/g,二者含量在好氧过程中都基本保持不变.通过对反应过程中碳源消耗与磷吸收关系的分析,认为该单一好氧条件下的生物除磷机制是由于长期以乙酸钠为唯一碳源下,试验系统中活性污泥被驯化,在胞内聚磷颗粒含量容纳能力范围内还可以在好氧环境下以乙酸钠氧化产生的ATP为能量进行磷吸收所致.  相似文献   
728.
生物沸石对吡啶、喹啉的降解与吸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通过生物沸石的降解及吸附作用,解决吡啶、喹啉及转化产物NH 4+-N的污染问题.结果表明,生物沸石中的吡啶降解菌Shinella zoogloeoides BC026及喹啉降解菌Pseudomonas sp.BW003能有效去除吡啶、喹啉,同时转化后的NH 4+-N也能被天然沸石或改性沸石所吸附.尽管改性沸石吸附能力不如天然沸石,但其表面能更有效附着微生物,在实际工程应用上更具前景.  相似文献   
729.
李广柱  刘淼  刘南  陈嵩岳  万政钰  王禹 《环境科学》2010,31(10):2344-2348
通过连续动态试验,对新型微压流化式复合生物反应器(MP-FHBR)处理模拟苯酚废水的效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P-FHBR的COD容积负荷可达4.86kg/(m3·d)、苯酚容积负荷可达1.96kg/(m3·d),出水COD低于200mg/L、出水苯酚浓度低于1mg/L,COD和苯酚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99%以上.当苯酚容积负荷达到2.04kg/(m3·d),苯酚在反应器中逐渐累积,反应器内微生物的TTC-比脱氢酶活性下降.当MP-FHBR进水苯酚浓度为800mg/L时,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9~10h.水力负荷对反应器沉淀池的泥水分离效果影响较大,限制了反应器的进水量,所以MP-FHBR主要适用于处理较高浓度的含酚废水.  相似文献   
730.
沼液复合型杀虫剂的田间应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沼液复合型杀虫剂的田间应用试验,对各种沼液复合型杀虫剂的抗病防虫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大田应用条件下测试了沼液复合型杀虫剂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该沼液复合型杀虫剂对蚜虫的毒杀作用均比较明显.为了推进沼液复合型杀虫剂的商业化进程,提出便于其田间应用的各种最佳配比浓度,即BP01号、BP02号、BP03号、BP04号、BP05号沼液复合型杀虫剂抗病防虫性能最佳的配比分别为9 500倍液、26000倍液、11 667倍液、22 000倍液和13 333倍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