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4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297篇
安全科学   117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657篇
基础理论   139篇
污染及防治   87篇
评价与监测   55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膜污染是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AnMBR)产业化应用面临的最大挑战.本研究构建新型微生物电催化(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s,BES)-AnMBR组合反应器,以探究纳米零价铁(nano-zero-valent iron,nZVI)投加对BES-AnMBR组合系统膜污染削减和甲烷产生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ES-AnMBR组合系统运行稳定,COD去除率一直维持在95%左右.nZVI投加量(以VS计)为0.1 g ·g-1时,运行性能最佳,跨膜压差(transmembrane pressure,TMP)较对照组降低28.1%,膜通量亦有轻微增加;甲烷产量为81.3 mL ·g-1(以CODremoved计),较对照组提高了12.1%.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变化和膜阻过滤分析表明,nZVI可以加强EPS分解,促进膜表面无机和有机富铁结垢层形成,改善膜污染分布特征,从而显著缓解膜污染.本研究将丰富传统AnMBR的基础理论,为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472.
综述了80年代以来土壤对CH4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土壤氧化甲烷的概况、机理,以及氧的供应、N的供应、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土壤pH、土壤质地等因素对土壤氧化CH4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3.
比较了生长于淹水田间的水稻、稗草和异型莎草甲烷排放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三种植物的甲烷排放量次序为稗草>水稻>异型莎草,前两者的甲烷排放量分别为后者的11倍和8.4倍。但这个次序刚好与这三种植物根系甲烷形成活性的次序相反。观察了三种植物甲烷排放的日周期变化。稗草和水稻根际土壤的产甲烷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而异型莎草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产甲烷活性之间无明显差异。还观察到稗草和水稻的叶鞘和茎杆连接节处的间隙是甲烷逸入大气的主要途径,而异型莎草则未见有可供甲烷排放的间隙与气孔。  相似文献   
474.
石油天然气的微生物勘探法是通过测定土壤中以微渗漏轻烃为食物来源的微生物菌落来圈定烃类渗漏的范围.本文探讨了甲烷氧化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并将其作为指示微生物,以川西孝泉地区已知天然气田为例,对微生物油气勘查技术的试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气田上方指示微生物存在明显异常现象,即在气田上方甲烷氧化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较少,硫酸菌还原菌较高;气田外缘甲烷氧化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较高,而硫酸菌还原菌较低.研究表明,微生物地表油气勘探技术用于油气预测是有效的.图2参12  相似文献   
475.
在优势菌生物除铬系统中悬挂表面磁场分别为0~6 mT和0~20 mT的磁片,分别控制磁片之间的磁场强度介于0~4.5 mT和0~14 mT,以未加磁场的对照系统作为参照,考察试验污泥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中磁场强度为0~4.5 mT时,对厌氧活性污泥活性的促进效果较好,最大产甲烷速率(Umax.CH4)达64.3 mL CH4/g VSS·d,比非磁场系统提高20.6%,消耗单位COD产甲烷量为0.140 mL CH4/mg COD,比系统非磁场系统提高70.7%.同时发现了磁场的引入,提高了试验污泥利用COD物质生成甲烷的效率,对于低有机负荷重金属废水的生物净化尤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76.
本研究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法进行试验设计,研究了硫酸盐、亚硫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对甲烷菌的协同抑制作用。对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了协同抑制作用动力学方程式,并发现硫酸盐、亚硫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对甲烷菌协同抑制作用具有可加性。  相似文献   
477.
有机废水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相分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厌氧微生物代谢机理和有关实验结果的分析,对两相厌氧消化工艺中的分相同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澄清了产酸相和产甲烷相的概念,讨论了相分离的可行性和途径,并解释了一些试验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78.
从厌氧消化器中富集和分离出含有一株新的厌氢氧化丙酸盐细菌LYP的共培养物,LYP的唯一伴生菌是能利用氢和甲酸的亨氏甲烷螺菌(Methanospirillumhungateii)。该共培养物利用丙酸和少量的丁酸生成乙酸、CO2和甲烷。共培养物的生氏和产甲烷能力受乙酸或丁酸降解菌的促进。  相似文献   
479.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大约在7.8—60mg/m~2·h。稻田甲烷的排放包含着甲烷在水田土壤中的生成和从土壤向大气释放这样两个过程。前者是通过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分解复杂的有机物质,在渍水还原条件(氧化还原电位低于-200mv)下,由产甲烷菌最后转化形成甲烷;后者主要是通过水稻植株向大气释放,只有少量通过气泡或分子扩散从水田土壤通过田面水层向大气排放。显然,稻田甲烷的生成、排放是一个以生物学过程为中心,并与土壤环境、土表水层和大气环境的一些物理、化学条件密切相关的过程。土壤温度、pH值、水稻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稻田的水浆管理、施肥措施等等都会影响稻田甲烷的排放。只有研究并掌握稻田甲烷排放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才能真正做到在争取水稻优质、高产的同时,抑制或减少甲烷的排放。  相似文献   
480.
合成了新试剂二安替比林-(间-乙氧基)-苯基甲烷(DAmEM),研究了在Mn(II)存在下,DAmEM与Cr(VI)生成橙黄色化合物.该化合物最大吸收位于480nm处,表观摩尔吸收系数ε=1.73×105L·mol-1·cm-1,化合物至少可稳定8h.服从比耳定律范围4~320μg/L。用于含铬废水和电镀废液中铬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