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15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342篇
基础理论   124篇
污染及防治   65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6 毫秒
491.
为探讨旅游踩踏对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地区植物根系真菌群落的影响,在梵净山海拔1100,1500和2000m处设置极重度踩踏区、重度踩踏区、中度踩踏区、轻度踩踏区和未踩踏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植物根系真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真菌门,晶杯菌科(Hyaloscyphaceae)、皮盘菌科(Dermateaceae)、小蔓毛壳科(Herpotrichiellaceae)和球囊霉科(Glomeraceae)为优势科.中度踩踏区或轻度踩踏区植物根系真菌具有较高丰富度和多样性,旅游踩踏、海拔、旅游踩踏和海拔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植物根系真菌群落组成.海拔、旅游踩踏、根组织密度和叶生物量显著影响植物根系真菌丰富度,Shannon指数受海拔、旅游踩踏、比根长、根碳含量和叶生物量的显著影响.旅游踩踏、海拔、土壤全碳、土壤全磷、根碳含量、平均根直径、叶生物量和叶碳含量显著影响植物根系真菌群落结构,其中土壤和植物根叶碳磷含量对塑造真菌群落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492.
生物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但霾污染过程中生物气溶胶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明确.本文利用六级生物气溶胶采样器及大气颗粒物采样器开展了一次典型霾污染过程样品的采集,通过恒温培养测定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浓度,采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和LIVE/DEAD BacLightTM试剂染色-荧光显微镜计数方法测定总微生物及死/活细菌浓度,并通过其与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金属元素、气象因素及大气氧化性的关系探讨了生物气溶胶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霾污染过程中,可培养细菌和总微生物在轻度污染时浓度最低,随着污染加重其浓度逐渐升高.可培养真菌浓度在霾发生初期大幅增加,平均浓度为污染发生前2.5倍.活菌和死菌浓度在霾过程均呈现先急剧下降后逐渐上升的趋势.可培养细菌粒径分布在霾污染过程中呈现偏态分布(0.65~1.1μm,除中度污染外)和双峰分布(> 7.0μm和1.1~2.1μm,中度污染),可培养真菌粒径在整个污染过程中呈单峰分布,峰值分别为0.65~1.1μm(污染发生前、中度污染和污染结束)和1.1~2...  相似文献   
493.
针对缺乏经济有效的中低盐废水脱盐技术问题,本试验利用丛枝菌根(AM)真菌增强植物抗盐胁迫能力,搭建AM强化型生态浮床,既探索新的中低盐废水处理技术,又解决普通浮床植物耐盐胁迫能力差、除盐效率低的问题.结果表明,AM真菌(Glomus etunicatum)与浮床植物美人蕉(Canna indica L.)建立了良好的共生关系,且侵染不受盐胁迫的影响.接种AM真菌提高了生态浮床处理含盐废水的能力,21 d内TDS、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36. 1%、74. 4%、57. 6%和59. 1%,比未接种AM真菌的普通生态浮床分别提高了79. 2%、36. 4%、32. 7%和37. 6%.从具体盐离子来看,21 d内水体中Na、K、Ca和Mg离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34. 4%、61. 3%、57. 4%和51. 9%,相比未接种AM真菌的普通生态浮床分别提高了11. 4%、37. 1%、18. 3%和24. 6%.从植物对盐的吸收来看,AM的存在促进了美人蕉对Na离子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转移,这可能是AM强化型生态浮床功能得到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表明AM真菌可增强生态浮床修复水体污染的能力,提高脱盐效率.  相似文献   
494.
研究白腐真菌粉末对Zn2+的吸附效果、影响因素及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35 min后吸附过程基本完成,pH适宜范围为5~6,Zn2+吸附率随着Zn2+初始浓度增大而提高,且在Zn2+初始浓度为25 mg/L,吸附剂用量为2.5 g/L,pH为5.5的最佳条件下,Zn2+吸附率达到98.01%。与原白腐真菌相比,用0.8 mol/L NaOH对菌样进行预处理,Zn2+的吸附率可提高10%左右。运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红外光谱仪(FTIR)对Zn2+吸附前后的白腐真菌粉末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白腐真菌表面粗糙,孔隙多。吸附Zn2+的过程中,白腐真菌表面的-OH和-PO4与Zn2+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的产物主要为磷酸锌和氢氧化锌。  相似文献   
495.
白腐真菌的广谱生物降解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腐真菌由于能够降解木质素而在地球的碳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胞外的过氧化物酶类和其他次级代谢产物组成的木质素降解系统除了能够降解木质素外,对众多的异生物质也具有广谱的生物降解性,赋予了白腐真菌巨大的环境工业应用潜力.对白腐真菌的木质素降解系统和其广谱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介绍与展望.  相似文献   
496.
为了明确黄土高原农田土壤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对菌糠有机肥的响应机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施用菌糠有机肥和施用化肥(对照)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差异及其主要分异作用的微生物.结果表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对外源养分的响应机制不同.添加菌糠有机肥改变了土壤细菌菌群的结构,厚壁菌门、奇古菌门相对...  相似文献   
497.
铜镉胁迫对2种菌根真菌生长和细胞壁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志基  黄艺  彭博 《环境科学》2006,27(8):1654-1658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研究了铜镉胁迫对2种外生菌根真菌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和铆钉菇(Gomphidius viscidus)生长状况,培养环境pH值和细胞壁离子交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对照相比,铜镉处理抑制了菌根真菌的生物量积累.通过半致死浓度评价2种菌根真菌耐受性发现,铆钉菇的Cu耐受性强于美味牛肝菌,而Cd耐受性弱于美味牛肝菌.菌根真菌培养后,基质pH降低与真菌生物量有关.铜镉处理下菌根真菌单位生物量下降的pH单位大于对照,说明菌根真菌在重金属胁迫下能通过调节自身pH环境缓解压力.铆钉菇的离子交换量在780~1 800μmol·g-1之间,并随重金属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美味牛肝菌的离子交换量在500~750μmol·g-1之间,并随重金属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498.
介绍了利用真菌降解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反应器的特性及发展状况。阐述了真菌反应器内填料的选择以及温度、湿度、pH、含氧量等条件对真菌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9.
黑土真菌群落互作及其与梯度有机质碳分子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在土壤有机质积累、转化以及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本文利用高通量ITS扩增子测序和固态~(13)C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比较低有机质(2%~5%)和高有机质(7%~9%)条件下,土壤真菌各类群间的互作关系及其与有机碳官能团结构的联系.~(13)C-NMR分析结果表明,O-Alkyl 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增大(25.8%~35.9%).有机质含量越高,A/A-O(Alkyl C/O-Alkyl C)越小,有机质分解程度越低.真菌群落中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 14.33%~28.17%)和被孢毛霉菌纲(Mortierellomycotina, 7.32%~23.14%)为优势类群,其相对丰度均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相比高有机质土壤,低有机质土壤中真菌生态网络的节点数、连接数和平均聚类系数较小,真菌互作关系更简单,且真菌与有机碳官能团联系更紧密,尤其与LOC联系更紧密.随机森林模型显示LOC对低有机质土壤真菌互作关系的解释量最高(10%),其次是难分解碳组分(ROC).相比LOC对高有机质土壤真菌互作关系的贡献相对较小(7.4%).在全球土壤碳损失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碳资源的限制,特别是LOC的减少,可能会降低土壤真菌群落的稳定性和多功能性.  相似文献   
500.
岩溶区典型灌丛植物根系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月明  苏以荣  何寻阳  陈香碧 《环境科学》2018,39(12):5657-5664
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法(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检测岩溶区典型13种灌丛植物根系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群落结构变化特征,探讨岩溶区AM与宿主植物是否存在选择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灌丛植物根际土壤养分存在显著差异,豆科植物显著高于非豆科植物.聚类分析表明,13种灌丛植物均能被AM侵染,不同灌丛植物根系AM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尤其豆科与非豆科植物,但AM群落结构在9种非豆科植物间差异显著而在4种豆科植物间则差异不显著.冗余分析表明,影响豆科与非豆科植物根系AM群落结构的因子各异,土壤Olsen-P、p H和全氮是影响岩溶区灌丛植物根系AM群落组成结构的主要因子.研究还表明,岩溶区灌丛植物根系AM与宿主植物具有选择特性,这种选择特性出现在植物功能群的几率比植物种类大,将AM应用于岩溶区植物恢复时,应考虑AM与宿主植物的选择特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